A+A-

本来只是凉秋的事,结果因为网友的好奇,把叶惊秋也牵扯了进来。

随着那个网友艾特了叶惊秋。

很快,又有无数人跟着艾特。

不久之前,凉秋还在节目中说,叶惊秋的文采,更在他之上。

可是这么长时间以来,叶惊秋一点也没有展现出来。

确实,人人都知道叶惊秋是网络顶级大神,文坛大佬。

可叶惊秋在里写的那些诗词,大多都是半阙。

诗词这种东西,看似只差了半阙,实际上已经是天差地别。

写出半阙不难。

难的是写出对应的另外半阙。

能用半阙诗词惊天下的,毕竟只是少数。

而且叶惊秋的诗词虽然好,但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种千古绝唱,是没法比的。

至于之前展露出来的那首《咏针》,更多的也是显示了他的急智,算不得正道。

那么,叶惊秋真的能配得上凉秋如此的夸赞吗?

若没有堪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诗词出世,恐怕大部分人都是不会认同的。

沉默,

叶惊秋没有回应。

是不在?

还是装作看不到?

有人觉得是前者,但更多的人认为是后者。

吴文看到后,皱了皱眉头。

这些网友真是不嫌事儿大。

虽然叶惊秋和凉秋是同一人。

但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样的千古绝唱,哪是说写就写的。

毫不夸张的说,能写这么一首诗,就足够一位诗坛大家吹一辈子的了。

就在这时,之前跳出来嘲讽叶惊秋的古云再一次跳了出来。

“长眼睛的人都能看的出来,叶惊秋和凉秋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种绝品,岂是叶惊秋这种半路出家的人能写出来的。”

古云对叶惊秋可是恨之入骨。

虽然他本来名气就不怎么样,但因为叶惊秋的一首《咏针》,可是直接把他钉在了文坛的耻辱柱上。

所以此时见到有奚落叶惊秋的机会,他第一个就跳了出来。

而且这一次,这也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哪怕是他,也不得不承认,确实是一篇千古绝品,说一句世间仅有都不夸张。

叶惊秋再厉害,还能写的出来这种级别的作品?

随着古云的开口,不少名声不显的诗人也都站了出来,而且都不看好叶惊秋。

甚至还有不少人直接讽刺叶惊秋的作品。

就拿那首《咏针》来说,简直粗俗。

不过他们也只能这么说了,因为除了粗俗二字之外,也没人能挑出来什么不是。

显然,这些诗人,都是和古云一个路数的人。

一切都是为了炒作而已。

虽说古云名声臭了,但一个古云,根本无法让他们停止这种行为。

而且……谁说古云赚的少了。

除了这类人之外,也有人是真心替叶惊秋着想的。

就比如曲宏邈,第一时间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奠定了凉秋在文坛的地位,这是无可否认的。

这首词的优秀程度,已经超越了当下的一切作品,乃是中秋词中的冠者,每一次欣赏,都能给我不一样的感受。

事实上,这首词,之前就已经在商议,进入下一版的文学课本之中。

只是后来联邦政府打算统一各州教学课本,就以大唐州为试点,所以才临时改变。

不过目前也已经被提名进入必修诗词精选之中。

至于叶惊秋的文采,通过他的作品中就能体现出来。

所以在这方面毋庸置疑。

只是想要写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种作品,需要的不光是实力,还需要运气,以及机缘,可遇而不可求。

所以大家也不必将两位文学大家拿来比较。

这两者,根本无从比较,也无法比较。”

苏哲苏半城更是说道:

“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种作品拿来比较,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毫不客气的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种作品,已非凡间可作的地步。

便是有人告诉我,此作品乃是天上谪仙人借助凉秋之手所写都不为过。

所以,各位还是莫要将这首词用来与人比较的好。

或许,此等作品,今生已是再难见到了。

天下才气十斗,只凭此一首词,凉秋便可占得一斗!”

“……”

苏半城的话,直接引起了轰动。

天下才气十斗,凉秋独占一斗?

这可不是贬低的话。

天下文人无数,只凭一首词,就能占得一斗,简直离谱。

若是别人这么说,怕是顷刻之间就要被人喷死。

但这是苏半城!

镇压了半个文坛的人。

有人问道:

“若凉秋独占一斗,您又占得几斗?”

苏半城略一沉默。

“我在文坛厮混数十年,或可占得半斗。”

显然,苏半城这位至今都有好几首诗词被选入课本之中的文坛顶级大佬,已经自认不如了。

凉秋真有如此地位?

或者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真厉害到了如此地步?

大家都知道这首词优秀。

但没有人能想象到,它居然优秀到了如此地步。

这一刻,试坛沉默了。

苏半城,可是公认的文坛第一人。

他都这么说了,别人自然再无想法。

就连古云这些人,也一个个像是被扼住了喉咙的一样,说不出话来。

叶惊秋,会回应吗?

有人这么想着。

大概不会了吧。

凉秋之才,横跨音乐、电影、乃至诗坛,无人可与其相比。

叶惊秋虽然和凉秋是好友,但好友之间,也是有高下之分的。

叶惊秋写出来的作品,也是横跨文学界各个领域,根本看不到极限,写诗作词亦才华横溢。

更有人看过叶惊秋的签名,虽然上面只是寥寥几个字,但已经引得无数书法家自愧不如。

可是,即便如此,叶惊秋还是不如凉秋。

不为其他,只为这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天的直播结束之后,李维松了口气。

虽然只是日常直播,但被这么多人看着,他怎么可能完全放松下来。

也就此时,他才懒散的躺在了沙发上。

没躺一会儿,吴文那边打过来电话,和他说了白天发生的事情。

李维愕然。

他怎么也想不到,短短一天时间,网络上居然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

叶惊秋的诗词才华不如凉秋?

李维考虑了一下。

叶惊秋是他的文坛主号。

而且他之前可是亲口说过,叶惊秋才是更强的那一个。

也许,真的该写上几首诗词了,不然的话,叶惊秋这个马甲,就真要成假的了。

想了想,李维打开系统。

声望商店内,无数诗词林立。

这些,都是一个世界的知识底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确实是一首千古绝唱,乃是苏东坡的代表作。

在中秋词中,恐怕已无作品能与其相比。

但数千年文明灿烂,其他优秀的作品,却也不少。

找寻良久之后,李维打开了电脑写下一篇文章。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

不多时,一部长篇已然出现。

看着眼前的这篇《离骚》,李维点点头。

这个世界,与他前世相似之处极多。

尤其是数百年前的历史,更是有小变而无大改,甚至很多的事迹,就只是主角的名字不同而已。

屈原,就是如此。

这个世界没有屈原,但有邹原,所做的一切,也和屈原一模一样。

只是没有那一篇惊世骇俗的《离骚》而已。

正好趁此机会,他就将这篇传世佳作写出来。

也让大家更了解一下这位历史人物。

《离骚》翩然出世,李维登上了叶惊秋的账号,将这部字数足有2800字的作品发布了出去。

他叶惊秋的马甲,如今已经是领域顶级存在。

即便如今有痴癫人与他斗的难解难分,可也无法掩盖他在领域的地位。

此时一发布,短短半个小时的时间,转发量已经超过了数十万,评论更是过百万。

“这是什么文章?我怎么有点看不懂啊。”

“……”

“这应该是叶惊秋写给自己作品里角色的吧。”

“……”

“看上去像是古文体,应该是叶惊秋自己所作,《离骚》两个字的意思,实在有些想不通,该不会是叶惊秋随意涂鸦的作品吧。”

“……”

“随意涂鸦,也亏你想的出来。

叶惊秋的文学水平,虽然不如凉秋,但也是极深的,怎么可能会发布随意写出来的文章。

而且虽然文章很长,可文章含义倒也明显,只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有些看不懂而已,还是等着文坛大佬解答吧。”

说着,这个网友艾特了好几个文坛大佬的账号。

像他这么做的人不少,无数的消息,很快就惊动了许多文坛的人。

和这些普通人不同,这些文坛大佬,看到这篇文章之后,只是粗读一遍,就脸色凝重。

“好文章!”

曲宏邈不禁赞到。

“这篇文章,看上去就像是一位古人在发牢骚的作品,只是文章韵味,却让人惊叹,用词功底更是难得。

没想到,叶惊秋居然能写出这种文章。”

正想着,曲宏邈突然想到了什么,不由失笑道:

“叶惊秋这篇文章,莫不是回应网友说他不会写诗?但这也不是诗词啊。”

说是这么说,看到这么优秀的作品,曲宏邈还是细细的研读起来。

刚才只是粗略的读了一次,自然体会不出个中韵味,只是觉得这是一篇好文章而已。

这一次再读,他读的顿时细致了许多。

半个小时后,曲宏邈皱了皱眉头。

这是一篇长文,全文字数他虽然没数过,但想必也有两三千字。

通篇之下,没有一处语句文体上的错漏,可见文采斐然。

至于内容……

他本以为这是叶惊秋自己的牢骚之言,借文章抒发而已。

可这么细细一读,却有种莫名的熟悉感。

“这是谁?”

他思考着,历史中,似乎有那么一位人物,符合文章所写,可他怎么也想不出来。

想了想,他打开聊天软件。

看向一个聊天群,聊天群的名字简单,可里面的人却不简单。

在这个群里的,都是文坛有名的人物。

他自己不善古文历史,可这群聊之中,却有不少善于古文解读的名家。

只是他刚刚打开,还没把自己的疑惑发出去,就见聊天群前所未有的热闹,新消息足有上百条。

什么情况?

曲宏邈有些奇怪。

群里没有什么年轻人,所以发言的人也不多,虽然足有数十人,可实际上好几天没有一条新消息也是正常的。

如今怎么突然有这么多人活跃了。

点开聊天群,正好有一条新的消息出现。

“诸位且看第一句,各位都在猜测这《离骚》所描述的是何人,其实在这第一句里,已经写明了。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如今鲜有人知,但早年有一极为小众的文字书写方式,各位恐怕不太了解。

这篇文章用的正是这种方式。

这句的意思是,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

看到这句话,各位想到了谁?”

看到这条消息,曲宏邈一愣。

伯庸……

很耳熟的名字。

过一会儿,他反应过来。

这莫不是邹原之父?

这文章,写的竟是邹原!

看到这里,曲宏邈表情严肃下来。

邹原此人,具体事迹,大多已不可考。

但大唐州有一个节日,就是因为邹原而传承下来的。

如今再看文章,确实其中不少都和邹原有关。

不过其中也有一些,是他没有听说过的。

或许是叶惊秋自行补全的。

又或者,是他调查过的。

不论如何,此时再看这篇文章,他的表情已经严肃了许多。

猜到这是写的邹原的人不少,很快,网络上已经传遍了这种说法。

随着谜底的揭开,无数人惊讶。

这文章虽然不是诗词,但也彰显了叶惊秋对历史的了解,还有文学的功底。

不过更多的人则是在好奇。

邹原此人,和叶惊秋所说的,到底有几分相似。

……

首发最新。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