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且说蔡子陌回到太守府后,既没有去大堂院升堂办案,也没有去二堂院办理公务,而是一路直奔自家居住的小院。

须知大堂院现在有管统坐镇,二堂院的衙役胥吏以黄珍马首是瞻。

故整个太守府蔡子陌所能管辖到的范围也只有他目前所住的三堂院而已。

更何况对于插手郡府政务一事蔡子陌已另有谋划,犯不着这会儿跑去同那些个油滑世故的小吏磨洋工。

“奴婢等见过主公。”小院内阿玲与阿九带着一干孩童匍匐叩首。

蔡子陌环视了一番眼前这群孩子。

发现或许是换了干净衣服吃了两顿饱饭的缘故,孩子们的气色似乎比昨日好了许多。

当然芦柴棒似的身板儿可不是一两天就能补得白白胖胖的。

故而蔡子陌暂时还没安排他们早间习武,只吩咐阿玲要让这些孩子先养好身体。

就眼前孩子们的精神面貌来说,阿玲做得还是蛮到位的。

所以蔡子陌当即满意地颔首问道:“汝等之中可有识过字,念过书之人?”

蔡子陌此话一出,包括阿九在内的诸多孩童都纷纷你看我我看你,露出一脸茫然失措的模样。

显然识字念书这一类事离他们实在是太远了。

毕竟在这个时代全球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

欧洲一些贵族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相较之下东汉的识字率还是比较高的。

可就在蔡子陌打算从头教起之时,阿玲倒是及时地叩首回应道:“回主公,阿玲学过半部急就。”

“急就”顾名思义就是速成的意思。

正是由西汉人史游所著的一本速成识字课本。

其内容涉及农艺、饮食、器用、音乐、生理、兵器、飞禽、走兽、医药、人事等方面的应用字。

作者有意识地把许多单字放在一起加以组织,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变成韵语,多数为七字句,这样使人在学习认字的同时还能增长各方面的知识。

由于汉朝尚未出现后世赫赫有名的等启蒙读物。

所以先秦的、史游的、扬雄的等八篇读物便是这个时代的儿童启蒙教材。

而蔡子陌在书房翻了半天也只找出一部。

相比之下还是急就生字密度大、更为实用。

加之眼下阿玲有表示自己学过,蔡子陌当即便拍板决定道:“如此甚好。那从今日起就由本府亲自来教汝等及算术。阿玲,汝既已学过半部往后可得好好辅导各位师弟师妹才行。”

“喏。”阿玲欣然领命道。

当然对蔡子陌来说只是扫盲而已。

他现在可是身兼语文、数学、地理、天文、自然科学数门学科,堪比后世希望小学的代课老师。

其中地理、天文、自然科学还没啥教材可参照。

由此可见他这讲武堂办得有多寒酸。

不过蔡子陌本人对此却倒并不介意,在他看来培养全才太困难,因材施教才更为实际。

想到这儿蔡子陌当即便将眼前的这群孩童按性别、年龄分成了三组。

即女童一组,男童十岁一下一组,十岁以上一组,以便于日后互助学习。

此外他还让孩子们自己选出组长,并借此观察这些孩子的性格与脾气。

因为蔡子陌相信领袖往往不一定是最优秀最聪明的,但他们总有某种气质能使自己从一群人当中脱颖而出。

果然不一会儿的功夫三组孩子选出了各自的组长。

“汝叫什么名字?”蔡子陌渡步来到少年组组长的面前问道。

那是一个身材干瘦却眼神坚韧的少年。

面对蔡子陌的询问,少年极为恭敬地叩首答道:“小的王钟。”

蔡子陌满意地点了点头又回头向另一边的孩童组组长问道:“汝呢?”

“狗崽。”男童抹了一把鼻涕回道。

不过从他那几近少年组的身高来看,孩童组显然是以身材来决定组长的。

“狗崽?汝的姓呢?”蔡子陌追问道。

哪知那男孩儿却茫然地摇了摇头说,“不知道。”

“那汝从今日起就随本府姓蔡,狗崽这名也不好听。本府见汝小小年纪身形便已如此高大,日后定是一员猛将。不若就叫蔡猛吧。”蔡子陌想了想之后决定道。

男孩一听蔡子陌说他日后会是将军立马高兴得叩首答谢道:“喏。”

而蔡子陌则抬头向着其他尚未通报姓名的孩童问道:“汝等之中还有谁无姓?”

听蔡子陌这么一问又有三个男孩一个女孩声称不知道自己姓什么。

于是蔡子陌便照例让他们随自己姓蔡,当然名可就没有蔡猛那么讲究了。

三个男孩分别被取名蔡风、蔡火、蔡山,而那个女孩则叫蔡林。

四个孩子原本没有姓名,能得主公赐名自然是欢天喜地的应了下来。

至于接下来的女童组组长就不用介绍了。

因为他正是静若处子动如脱兔的令狐九小娘子。

不可否认,这小妮子做事虽冲动了点但人缘却很不错。

只一夜的功夫便与其他几个女娃儿打成了一片。故蔡子陌不禁逗他玩道,“汝可真有人缘。”

许是见蔡子陌真没拿自己怎样,亦可能是见到这里有如此多的同伴有了底气,总之这会儿的令狐九稍稍露出了点狐狸尾巴,直接便抬头冲着蔡子陌得意地笑道:“那是当然。”

待到令狐九发现蔡子陌正似笑非笑地看着他时,这小妮子立马就粉脸一红低下了头。

至于蔡子陌则根本没注意到这点,直接一挥手对着在场的娃娃们宣布道:“走,现在随吾去西厢房上课去。”

话说三堂院的东西厢房原为师爷办公处。

不过蔡子陌眼下身边没有师爷故这两间厢房一直都空着。

想到日后聘来的教习可能会成为自己的幕僚,蔡子陌不得不感叹这西厢房还真有一房双关的意思。

由于这是孩子们的第一堂课,所以蔡子陌一上来也只能先教教笔画什么的,让孩子们先对汉字有个印象。

只是沙盘太不给力,一次只能让十来个孩童上来围观。

可现在班里有四十个人。

蔡子陌只得教完一组再教一组。

好在阿玲会书写,故蔡子陌在教完一组之后他便可帮着这组孩童重新复习。

可饶是如此蔡子陌一个下午下来也只不过教会了孩子们三四个字而已。

如此进度让他不禁怀念起上一世看似简单却极其实用的黑板与粉笔来。

对于眼下的蔡子陌来说时间是最浪费不得的东西。

既然打定了主意就要立即做到,因此下课之后蔡子陌立即就让仆役用黑漆刷了块黑板,至于粉笔则便差人上街买了袋白。

不过光是如此还不够。

正如蔡子陌先前同张清坦言的那样,他建立讲武堂是为了招纳贤士,而不是将自己拖在后院当家庭教师的。

所以蔡子陌还让衙役将讲武堂的招聘布告贴在衙门口以及城门口等引人注目的地方,以期让这消息迅速传播开来。

然而出乎蔡子陌意料的是,翌日一大早便有人到他这儿来应聘了。

不过来者并非蔡子陌先前所预计的寒门之士。

而是太守府衙门里的两个胥吏。

蔡子陌虽不怎么去前堂走动,对于眼前这两个中年男子还是多少有些印象的。

其中一个瘦高个男子姓林是掌管文书的小吏,而另一个年纪较长面容严肃的男子姓张则是蔡子陌经常在管统身边看到的人。

这算什么意思?

是要借机往我这儿塞人吗?

蔡子陌虽在心中怀疑着二人的动机。

不过面子上他还是得客气地向对方询问道:“两位先生要来本府这里做教习?”

“小蔡府君大灾之际收纳孤儿。林某闻之大受感动,故也想献点绵薄之力。”自称姓林的胥吏献媚地说道。

而他身旁那个年纪稍长的同僚则摸着胡须摆谱道:“子曰:有教无类。”

“可是两位在衙门办公之余再教孤儿念书岂不是很累?”蔡子陌试探着问道。

“无妨,无妨。吾等是真心诚意来为小府君分忧的。”林姓胥吏连忙表忠心道。

只可惜他越是这么说,蔡子陌对他二人的目的就越怀疑。

再说他此番招教习的目的旨在为自己招纳幕僚。

可现在幕僚没来,却来了两个无间,这传出去不是笑话嘛。

不过正所谓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蔡子陌想了想后,忽然计上心头,于是也跟着装腔作势地点头道:“照理说两位都是饱读诗书之人,来教孺子识字本是绰绰有余。不过本府这里既然取名为讲武堂,自然得要与讲武沾上点边。故本府现有一题想要考考二位。还望二位莫要见怪。”

那两个胥吏一听蔡子陌要题问题,倒也没有推脱,直接异口同声地点头应道:“小蔡府君请出题。”

面对两人一脸自信的表情,蔡子陌清了清嗓子说道:“两位请听好。话说楚汉相争,有一日,韩信率一千五百名将士与楚王大将李锋交战。苦战一场,楚军不敌,败退回营,汉军也死伤四五百人,于是乎,韩信整顿兵马折回大营。当行至一山坡时,忽有后军来报,说有楚军骑兵追来。只见远方尘土飞扬,杀声震天。汉军本来已十分疲惫,这时队伍大哗。韩信兵马到坡顶,见来敌不足五百骑,便急速点兵迎敌。他命令士兵三人一排,结果多出二名;接着命令士兵五人一排,结果多出三名;他又命令士兵七人一排,结果又多出二名。请问当时韩信手中还有多少人?”

蔡子陌问的这个问题正是中国古代经典数学题中“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因此这道题并没有超出这个时代的知识范围,但同时亦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答上的。

在蔡子陌看来且不论此二人抱着何种目的前来应聘,只要能答上此题至少说明他二人数学不错,好歹也算肚子有点货色。

然而令蔡子陌颇感失望的是这两个胥吏在听完题目之后都陷入了沉思。

那个言辞献媚的林姓胥吏固然是抓头挠耳,而那个先前还在摆谱的年长胥吏则同样憋着一口气半天没冒出一句话来。

过了半晌之后蔡子陌也看出他二人是答不出题目了。

不过他还是十分客气地向二人抛了台阶道:“二位莫急,可回家好好想想,待想出答案再来找本府。”

那两个胥吏一听蔡子陌不是马上就要答案,无不在心中长长舒了口气。

要知道他二人的年纪都长蔡子陌一倍有余。

虽说眼前这位小蔡府君是远近闻名的神童,但被一娃儿问倒总不是件光彩的事。

好在这娃儿不似其他神童那般咄咄逼人还知道给人留面子。

于是乎,两个胥吏赶紧骑驴下坡地留下句,“如此吾等就不打搅府君了”,之后便灰溜溜地离开了蔡子陌所在的小院。

而在将两个胥吏打发走之后,蔡子陌本人再一次陷入了沉思。

这桩小插曲让他意识到随着自己逐步崭露头角,段奎、管统等人已不再局限于往他这儿塞丫鬟小厮什么的,而是将目标直接指向了他未来的智囊团。

当然这对蔡子陌来说并不完全是件坏事。

至少代表他在这些人的心目中已由一个可以随意摆布的傀儡,上升为了一方需要关注的政治力量。

不仅如此,往后随着蔡子陌实力增强这样的事会更多。

毕竟在东汉末年,各个诸侯的智囊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原本就不是什么稀奇事。

罢了,汝等要来就来吧!不过,吾只收有真才实学之人。

就这样在权衡了一番利弊之后,蔡子陌最终决定不再纠结于应聘者的背景问题,而是将精力放在对应聘者才学的筛选上。

所以蔡子陌立马就将那道“韩信点兵”写了下来,并差人将其此题与招聘布告贴在一块儿,算作附加题。

须知这个时代有得是想展示自己学问的人,多一道附加题,或许还能更引人注目。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