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段芝陡然认真的样子让蔡子陌多少有些不习惯。
但他相信像段芝这样的人一旦许下诺言就不会轻易违背。
毕竟现下蔡子陌手头上要处理的事实在是多,能分包出一件算一件。
既然火药的研制有段芝全权负责,蔡子陌便乐得坐收其研究成果。
更何况就算段芝不慎将火药的方子泄露出去,蔡子陌亦不觉得会造成啥麻烦。
须知就算蔡子陌此刻不引入用火药打仗的理念。
历史上到了公元228年,即魏明帝太和二年,魏军照样会在陈仓用火药武器“火射连石”击退诸葛亮统帅的蜀军。
故而火器的出现对东汉末年来说只是早晚的事。
事实上,蔡子陌在火器研制上真正握有的优势,并非火药的配方,而是来自后世积累数百年的热器知识。
正如自两汉出现火药雏形,唐宋火药完善,直至明清火药成熟,中国的火药文化虽源远流长,但在军事应用上却远不及欧洲人。
以至于千年之后作为火药发明人的中国竟被欧洲来的后起之秀用长枪大炮撬开了国门。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中国人对火药火器的应用一直停留在经验学层面,而不是像欧洲人那样形成一套系统的科学。
以火炮为例。
早在公元12世纪,宋代就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火器──火枪;
13世纪,又出现了竹制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
到了元代,中国已经制造出最古老的火炮──火铳。
而在明朝时中国不仅设有“兵仗”、“军器”二局,分造火器,仅在正德到嘉靖年间(1506~1566)制造的火炮就达数十种。
什么“虎蹲炮”、“攻戎炮”、“无敌大将军炮”、“毒火飞炮”、“飞摧炸炮”,听着琳琅满目怪唬人的。
可具体一研究却发现这些所谓的火炮大多是用来发射铁弹子或是用来纵火的,不仅杀伤力有待商榷并且造价还很高。
且从明清两朝引进推崇欧洲火炮,就可以看出本土研制的这些名字花俏的火器在实战中的效果确实不怎么样。
反观欧洲在14世纪上半叶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
16世纪前期,意大利数学家n.f.塔尔塔利亚发现炮弹在真空中以45°射角发射时射程最大的规律,为炮兵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16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口径较小的青铜长管炮和熟铁锻成的长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
还采用了前车,便于快速行动和通过起伏地。
16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
1600年前后,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弹药,提高了发射速度和射击精度。
17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英国物理学家i.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推动了火炮的发展。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在位期间(1611~1632),采取减轻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标准化的办法,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
1697年,欧洲用装满火药的管子代替点火孔内的散装火药,简化了瞄准和装填过程。
17世纪末,欧洲大多数国家使用了榴弹炮。
可见欧洲火炮的发展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且拥有理论体系。
蔡子陌既然拥有一千八百多年后的知识,自然不会再走华而不实的老路。
正如蔡子陌或许不认识n.f.塔尔塔利亚,但他一定知道火炮45°射角发射效果最好。
蔡子陌或许不是很清楚古斯塔夫二世的战绩,但他多少知道炮兵应该独立。
总之眼下的蔡子陌只是向漫长的热器之路迈出了很小很小的一步。
之后热器的研制,以及对冷热器混战战术的研究,还需要蔡子陌同这个时代的俊杰们共同努力才行。
倘若现下只为一张小小的配方单子就瞻前顾后,那蔡子陌与历史上那些藏私的炼丹术士也就没啥区别了。
故而蔡子陌在与段芝商讨了一番火药制作方法之后,便起身告辞打道回府了。
或许是之前在徐州达成的共识起了作用,这段时间段奎对蔡子陌的监视放松了不少。
当然也可能是段奎这会儿正忙着利用蝗灾兼并土地、招纳壮丁,没空来管蔡子陌在做些什么。
总之当蔡子陌回到太守府时,再也没了那种被人在暗中窥视的感觉。
于是在回到后院之后,他立马就让阿玲去把张清找来。
话说,自打上次交代张清留在黄县暗中,也已过去大半个月了,蔡子陌对这大半个月来黄县发生过什么事还是很感兴趣的。
不多时张清便来到书房外向蔡子陌行礼道:“小主公,找清有事?”
“张大哥,无须多礼,进屋说话。”蔡子陌在将张清引入书房就坐后,沉声问道:“不知祥离开的这段日子里,黄县可发生过像长广县那般克扣灾民口粮之事?”
张清听蔡子陌这么一问,低头想了想后作答道:“回小主公,派发粮食一事由管郡承主管倒并没有发生克扣口粮之事。”
“不过自打小主公提出以工代赈之后,不少饥民纷纷涌入黄县,黄功曹派人将这些饥民圈于城外,每日先让段老带着富户入营挑选青壮,再由其带衙门胥吏入营招纳丁口屯垦官田。”
蔡子陌听罢张清的回答,亦想起了当日回黄县后,在城外看见的营地。
当时他只当这是管统、黄珍等人为了便于管理饥民而设置的难民营。
甚至还在心中暗赞管统、黄珍等人不愧为老官僚,比起刘备在小沛那般随意放难民入城,黄县做法可算是老练多了。
然而此刻看来黄珍的举措可不是便于管理如此简单。
“那眼下营中岂不是只剩下了老弱妇孺?”蔡子陌皱起了眉头问道。
“确实如此,吾听衙门的胥吏私下里说,哪怕是壮妇均已被段奎等人挑走,营里只留一些十四岁以下的孺子和实在无法劳作的老者,管郡承虽也向这些人提供些口粮,可每日任有挨不过去的饥民从营里被抬出掩埋。”张清说到这里又冲着蔡子陌勉强笑了笑劝慰道:“小主公莫叹息,汝此番能救下如此多的百姓已实属不易,须知眼下中原可到处都是人吃人的惨象啊。”
张清的一番劝说,让蔡子陌在心头哽塞之余,亦无奈地接受了事实。
确实,这是万物为刍狗的汉末乱世,妄图拯救每一个人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蔡子陌能做的只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帮助他所能帮助的人。
因此这会儿的蔡子陌当即暂时抛开了对饥民的怜悯,只站自身利益的立场,对张清下令道:“张大哥,汝去查查营里现下还剩多少饥儿,只要不病不残,无论大小、男女都给祥领来。”
“小主公,这是要收养饥儿?”张清抬头问道。
“没错,祥还想请张大哥为祥从饥民中招募一些工匠,却不知现下还来得及否?毕竟汝也说青壮都被段奎等人挑干净了。”蔡子陌低头思虑道。
见此情形张清倒是一拍胸脯笑道:“小主公放心,段奎等人仗着蝗灾将价压得很低,故有一些饥民不愿卖身为奴,只肯领点口粮为县城修城墙,待到熬过蝗灾之后再行返乡。”
“这些人大多都被管郡承安排在了西城住宿,据说这其中就有不少人是工匠。”
果然如此啊。
听罢张清的解释蔡子陌不禁在心中得意地暗笑。
要知道这会儿的蔡子陌手中并无多少闲钱。
倘若在灾荒一开始就出资招人,那身为一郡之长的他必定得为救灾的豪绅做出表率。
这样一来,出多了蔡子陌承受不起,出少了又容易被人诟病。
甚至还会被段奎等人当做压低工价的借口。
所以这一次蔡子陌只能无奈地小人一把。让段奎一伙人先招人,等他们将价格压到极低之后,蔡子陌再在此基础上加点钱来招人。
虽然如此一来会让段奎等人将大部分的壮丁招走,但蔡子陌从一开始的目标就是儿童与工匠。
更何况他相信总会有人拒绝此种乘火打劫的行为。
而照张清的叙述,事实也确实如此。
“那就有劳张大哥了,工匠的工钱可比段奎等人高一些,若不想签死契,签活契也行,总之先将人留住再说。”蔡子陌拍板决定道。
在他看来所谓的死契活契都不是问题,只要能把人招来,他就有大把法子让这些工匠死心塌地的跟着自己。
张清听蔡子陌颇有不计成本招人的意思,不禁向他提醒道,“小主公,收养饥儿、招募工匠皆需花费大笔钱粮,小主公任职不足一年,尚未支取俸禄,恐一时负担不起啊。”
“钱不够,就将家里的文玩珍宝变卖了去,反正如今也用不着这些东西。”蔡子陌满不在乎地说道。
在他看来钱财乃身外之物,不做投资难道还捂着孵小鸡?
更何况一旦管承等人在海上打劫成功,那到时候自己还怕没钱?
可是张清哪儿知道蔡子陌心里打的小算盘,此刻的他一听蔡子陌要卖文玩珍宝,连忙急得叩首道:“万万不可,那可是小主公将来的立身之本啊!”
蔡子陌见状连忙伸手扶起了张清,义正词严地劝说道,“张大哥,家里的珍宝既不能吃,也不能用,可城外的饥儿却正在生死之间挣扎。”
“这些饥儿都是大汉的未来,大汉的骨血,而工匠皆怀一技之长,祥亦不能让这些人因饥荒而荒废手艺。”
“在祥看来,人无论何时都远比金银珠宝来得珍贵,正所谓千金散去还复来,银子日后总会有的。”
张清见蔡子陌如此坚持,在叹息之余,亦被其爱民之心所深深打动。
于是他当即一个抱拳领命道:“小主公大义,清自愧不如,主公放心,此事包在清身上。”
蔡子陌被张清如此一赞,多少也有些不好意思。
不过生怕张清节省开支的蔡子陌,跟着又半坦言地说道:“张大哥也不用太过为钱操心,祥不是与太史将军已有对策了嘛。”
张清身为蔡子陌的心腹自然也知打劫三韩贡船之事。
此时听蔡子陌提起此事,他不禁神色凝重的提醒道:“小主公见谅,清始终认为此举过于剑走偏锋,不是长久之计。”
“张大哥的意思祥也明白,确实那种买卖只能解一时之困,不过也正因为如此祥才想趁这次的机会招纳工匠,以工商兴东莱。”蔡子陌欣然点头道。
其实就算蔡子陌再怎么缺钱,也不会天真到以为在东汉能靠海盗打出个日不落来。
毕竟时下在海上贸易的船只不是汉人的船,就是与汉朝贸易的船。
海盗最终打击的还是东汉的海上贸易。
因此蔡子陌只打算劫上几票,赚上一笔启动资金了事。
“以工商兴东莱,小主公莫不是要经商?”张清惊愕地问道。
说实话自家这位小主公已经有过太多太多惊人之举。
倘若他要是再经商,那可真算是全才了。
“不错。祥正有此意。”蔡子陌欣然点头道:“东莱多山少田,不适宜屯田,但坐拥渔盐之利,且毗邻大海,最是适合发展贸易。”
可张清听蔡子陌这么一说,眉头反倒是皱得越紧了。
只见他沉吟了一下,向蔡子陌探问道,“小主公可知这东莱最大的商户是何人?”
“应该是段家吧。”蔡子陌不假思索地回道。
“那小主公可知段家以何发家?”张清又跟着问道。
“这……”蔡子陌迟疑了一下。
可坐在对面的张清却郑重其事地替他作答道,“是盐。”
“汝是说段家贩私盐?”蔡子陌不动声色地问道。
其实早在知晓段奎与段勰的关系之后,他便隐约猜到了这点。
要知道,曲成县专门设有盐官,是朝廷指定的产盐基地。
段家若是与盐没有联系,反倒是让人觉得有些不正常。
张清点头答道:“不仅如此,清这些日子还探查到段家长子段融似乎有向辽东郡贩盐。”
“哦?段家还有海船?祥怎么从没见过?”
“更何况城外的龙口港早已荒废多年。他船从何处出发?”蔡子陌蹙起眉头问道。
“清听人说段老爷子自打老主公上任后便再也没碰过私盐买卖,此番可能是段融自做的主张做下的买卖,至于段家的海船在哪里,又从何处,清不得而知。”张清老实地解释道。
蔡子陌听罢张清的一番叙述,便知他是担心自己做生意会同段家起冲突。
只是拥有两世记忆的蔡子陌面对巨大的利润诱惑又岂会轻易地善罢甘休。
这会的他仰起头向张清问道:“张大哥可知做生意讲究的是什么?”
张清不明白蔡子陌为何突然问自己做生意的问题。
从未经过商的他还是老实地摇了摇头表示自己不知道。
而此时的蔡子陌则面露微笑,缓缓地说出了四个字。
“以和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