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有什么类似日食、九星连珠的什么天象,欸,在网上也没听说过啊。”
按照网友们的性格,如果知道会有这种奇观,消息肯定提前好几天就传的满天飞了。
他也只是自己瞎猜着,自己下半夜还是很难熬的。
直到天微微亮,许然都没合眼,不敢啊,谁知道野狼会不会在自己熟睡中找来,给自己脖子上来一口。
他可不想成了这片生态圈的肥料。
“不行,此地不宜久留!”
许然下河抓了十几只大小不一的灰鱼,经过炭火的亲热关怀,一会儿后,就全变成了香酥小鱼干。
拿干草把小鱼干串好,背在背上,当做路上的粮食。
然后又取了火种带好,以后取火能省事儿不少。
许然继续顺着河流走去,渴了就捧一口河水,不得不说,这里的水质还是相当不错的,应该没有什么寄生虫,至少到现在他还没什么不良反应。
路途嘛,自然是有平坦,也有坎坷。
在经过一些水草茂盛的地方,许然都会用之前系着布条的那个木棍来回敲几下草。
至于为什么要敲几下,因为在这半天时间里,许然已经见了不下三条晒太阳的蛇了,不过让他纳闷儿的是,还是认不出蛇的品种。
等等,这地方有蛇,有水鸟,那就肯定有蛋了。
接下来,那些有蛋类生物可遭了殃。
尽管有些水鸟看起来很漂亮,像极了国家某级保护动物,不过该下手时,许然一点都不犹豫。
因为,一位老师说过的,他这种情况完全符合“紧急避险”!
很快,又要到晚上了,不睡会实在不行,昨晚的睡意让他今天“放跑”了两只疑似大鹅的禽类。
在天黑之前,许然找了个能爬上的树,为了防止睡着掉下去,用宽大的衬衣把自己绑在了一个斜枝上。
不出所料,他还是没走出狼群活动的范围,夜间不时传来的狼嚎声,让许然心惊肉跳的,不过还是勉强睡了下去。
就这样,渴了喝露(河)水,饿了吃鸟、蛋、鱼,日子过得不好不坏。
三天很快过去了,夜间缠绕在许然耳边的狼嚎声渐渐远去,这让他松了口气,不过,晚上他还是在树干睡觉。
有些纳闷儿的是,这几天晚上,天上的月亮一直都是两轮。
这奇观持续的时间还有点长,估计现在网上肯定炸开了锅。
直到第五日,许然才看到远处小河汇入的大江。
许然非常惊喜,“按飞机失事地区判断,这应该是黄河吧,有救了!”
到下午,许然看到了一艘江上的小船,就连忙忙跑到到岸边挥手大喊。
许是船家发现了他,小船缓缓向他靠来。
等船来到近前,居然才发现划船的是一个老翁,一席蓑衣,头发花白,不过眼神确实很明亮。
许然感觉老者的形象,很符合诗里的垂钓叟。
船靠岸后,老者招手,示意他上船。
走进船舱,许然看到中间一处水槽,里面的有十几条大小不一鱼,应该是老者一天的收获。
“老伯,我叫许然,请问这是哪里啊?”
上船后,许然就迫不及待问道。
“#*a…………”
老者满脸错愕,开口说的话许然一句也听不懂。
许然想到,莫非这是哪个少数民族。
在许然茫然的时候,老者也在上下打量着他。
老者看他的衣着比较奇特,说话自己也听不懂,猜想到应该这个孩子是从哪里逃难过来的,与亲人走散,无家可归。
再看看许然手上提着的焦黑吃食,目光变得慈和起来。
老者回想起自己一个人的日子,确实有些孤独,便起了收留他的心思。
不过,沟通倒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老者一阵比划,通过能看见的东西做对照,教会了许然几个词。
当然,两人的沟通也就仅限于一些简单的事物。
许然大致明白了老者要带他回家的意思,想着自己现在也没什么去处。
跟老人回家,看看有没有电话什么的,或找其他人借下手机,与父母取得联系,等父母找来,在好好答谢这位老伯。
老人在江上不断划着小舟,许然有时示意自己可以帮忙,不过,老者都笑着摇头拒绝了。
等到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的云霞染红了江面,照射在一老一少的脸庞上。
等小舟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天上已经布满星辰。
把船停靠在岸边,老者从船尾底部取来一个木桶,把一天的收获放入里面。
许然连忙上前去帮老者搬抬木桶,这次老者倒是没再拒绝他的好意,眼里多了些笑容。
两人抬着木桶走走停停,约莫一刻钟后,透过月光,就看到了一处木屋,四面被木篱笆围成一个院子,里面种的应该是蔬菜。
走到屋里,放下盛放鱼的木桶,老者点燃桌上一盏油灯,摸索着走向另一间屋子的灶台,开始忙碌了起来。
许然坐在屋里的木凳上,听着柴火燃烧不时传来的“噼啪”声,身心感到说不出的宁静。
老人家的生活倒是简单,感觉跟古时候的人很像,可能这个地区比较偏远,一些设施还没有开展。
透过过灯光,许然看到了床上的物品,明白老人应该是一个生活。
不多时,老者端着一盆煮鱼放在桌上,冒着丝丝热气。
又从厨房取来两双碗筷,拿来一个勺子,给每人成了一条鱼,示意许然可以吃了。
不多时许然就已经一条鱼下肚,尽管只多了些盐味,可相比于前些天东西,可要好太多了。
吃完后许然帮着老人收拾,两人白天都是忙碌的,晚上不多时,就在一张床上睡了下去。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许然就起床了,这一觉,是许然自飞机失事以后睡得最轻松踏实的一天,不用处处防备可能出现的危险。
吃过早饭,老者把渔网挂在门边上。
许然见老者抬起放鱼的木桶,打算出门,于是就帮忙抬着一起去了。
经过几里路的路程,许然看到了许多身穿粗布麻衣的村民,附近有许多疑惑,感觉这里太落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