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景公和恒智赶到造舟人的附近,藏在草丛里盯看。
恒智望着造舟人,发现就是井上盖板,勃然大怒,握着木棍要冲出去杀井上盖板,被戚景公拉住了。
戚景公低声道:“他会隐身术,你这样杀不了他的。”
恒智好奇道:“我不这样杀他,那要怎么杀他?”
戚景公摆头道:“我围了他几次,他都能隐身不见,最后都是无功而返,没有办法杀他。”
“不行,杀不了我也要出去杀。”恒智又要冲出去,又被戚景公拉住了。
戚景公建议道:“你真要报仇,只有一个办法可行,但要吃非常之苦。”
恒智听到还有希望,惊喜道:“没有问题,多大的苦我都能吃。”
戚景公道:“井上盖板是高级忍者还是高级忍术发明家。除非你假装成日本人,跟踪井上盖板混入日本,把隐身术弄懂并且破解,才有机会杀得了他。”
恒智愣住了,这是要去日本当斥候啊,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井上盖板造好木舟,准备划船离去。
恒智着急不已怕井上盖板逃走,不再犹豫回答说愿意去日本当斥候。
戚景公送给恒智一艘乌蓬船。船里装了食物和水。恒智划着乌蓬船跟踪着井上盖板驶向日本。
戚景公目送恒智消失在茫茫大海里。
恒智和尚划船速度赶不上井上盖板,在海洋上追踪井上盖板跟丢了。
他不放弃追杀井上盖板划船到达了日本,到达日本后又找不到井上盖板,于是寄居在日本的寺庙生活了下来。
在日本寺庙生活了两年,他学会了日语,还写了一本书叫做《日语通解》。
在这期间,他不忘记查探井上盖板的下落。
戚景公回到兵营,想起了孩子和家人,想起了离家那幕。
家人要他给未出生的孩子取个名字。他想了想道:“就叫戚英吧,英武勇敢!”
不久,张氏托人送来一个好消息,那就是儿子又长高了。他心里很高兴,想回去一趟看望孩子和家人。
碰巧的是,朝廷军令下来,命令戚景公为山东抗倭营的营长,带领两千名山东备倭兵前往浙江抗倭。
戚景公收到军令,无法回去看望儿子和家人了。他整军出发,前往青州府接令牌。
山东各地的援兵集合完毕。戚景公拿着军令牌,率领援兵前往浙江杭州。
杭州官兵大败。戚景公来到杭州时,杭州已经失守。
戚景公一支孤军悬在城外,找到一个高地会稽山扎营。
会稽山离杭州城不远,地势高,易守难攻,还有山路通行,背后还有台州城,能进能退。
他依靠会稽山,击退了辛五郎倭军好几次进攻,在会稽山站稳了脚跟。
因为会稽山攻不下,后方不稳,辛五郎进攻大明腹地锐气受挫。
戚景公的名气逐渐响亮了起来,传遍大江南北。
仗打得越久兵员越需要补充。戚景公的山东兵兵员不足需要补充兵员。没有兵员补充,会稽山就守不住了。
情势所逼,戚景公向朝廷请求组建乡团应急抗倭。嘉靖皇帝满意戚景公的战斗成绩,同意他组建团练一万人。
各地乡勇听闻戚景公招兵纷纷报名应募。戚景公的队伍发展壮大,取名叫戚军。
当时江湖有名的抗倭四侠,王风,韩霜,唐雨和徐雪,也加入到了戚景公的队伍里。
戚景公在浙江抗倭三年抗倭有功,因此也得到朝廷的节节提拔,做到了总兵的位置。
此时戚军的乡团兵员人多已经达到了两万人。占据台州城,会稽山,绍兴县,宁波城,崇明岛和南通州一线。
戚景公想反击收复失地,而兵部尚书严嵩强令他以防守为主,守住台州城,会稽山,绍兴县,宁波城,崇明岛和南通州一线。
后来戚景公包围了辛五郎的残军,但兵部尚书严嵩给他下了一道停攻令,不得擅自发起总攻。
后来严嵩带兵来到包围战的战场,把戚景公调离战场,然后辛五郎逃掉了。
半年后辛五郎恢复了元气,埋伏到上峰岭设伏等待戚军。
然后戚景公被兵部尚书调往台州仙居镇的上峰岭,在上峰岭遭遇到了辛五郎的包围。
然后广西狼兵来救戚军,戚军得以突围。
戚景公此战身负重伤,被一个法号叫铁冠的道士救走。
然后戚军被改编。抗倭四侠不愿意接受改编,带着少数的士兵回到会稽山自谋生路。
朝廷怒责戚景公的上峰岭战役的失利,把他调回山东养伤,撤了他总兵之职,降职为登州卫都指挥副使,比战前的职位还低了半级,没有了实际兵权。
戚景公回来后,戚英已经三岁。此时戚景公伤疾缠身,又不主管兵营实务,于是请假休病在家。
在养病的日子里,主要是教育孩子们读书练武。
他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戚英,一位是戚美。
戚英从小喜欢读书练枪,比弟弟戚美刻苦得多,颇得戚景公的喜欢。于是戚景公把培养的重点放在了戚英身上。
没有高薪俸禄的戚景公,家境清贫。他省下微薄的伤病补助金,请了当地的乡村夫子来家里教书戚英。
戚英十一岁时就熟读史书,通晓经典,能写会道。
他天生还有一种军事兴趣,就是喜欢摆弄泥人打仗。
他经常在沙堆上把小泥人分成几队,摆弄它们在沙堆上打仗。
家里的大人们看到后都劝告他,都半大小伙了,还在玩小时候的泥人,要多去屋里读书,将来好科举。
戚英不听,找没人的地方继续摆弄沙堆泥人。他还在沙堆上堆城堡插战旗,玩得不亦乐乎。
戚景公看到戚英不听劝,怒训道:“都快长大了,还玩泥沙,有何长进!”
戚英看到不能再摆弄泥人了,于是去寻找其他兴趣转移目标,最后找到了兵书。
他觉得兵书和自己玩沙盘打仗时有点相通,就把兴趣转移去学习《孙子兵法》《黄石公记》等兵书。这些兵书连教他的乡村夫子都看不懂。
戚景公有一套家传的枪法,叫做戚氏枪法,威力属武林一流水准。
戚景公用戚氏枪多次战败倭寇高手。他把这套枪法教给了戚英。
戚英把戚氏枪法练得非常熟练,有一股驰骋沙场的冲动。
在戚英十三岁那年重阳节,家里来了一位陌生的和尚。
戚英看到父亲在庭院摆一桌素菜招待着那位和尚,不以为然地路过,被戚景公叫住了。
戚景公叫道:“戚英,你过来一下。”
戚英走到父亲身边,问:“父亲有何吩咐?”
戚英?恒智想起了那个婴儿,惊喜的看着戚英。
现在竟然长成一个半大小伙了,有五尺多高,长得英俊挺拔朝气蓬勃,脸蛋还显露着一些稚气。
恒智惊喜不已,暗暗惊叹岁月如梭。
戚景公道:“你把戚氏枪法耍耍,请这位恒智师傅帮你指点指点。”
戚英看了看面前的这位和尚,年纪三十多岁,头皮有八个戒疤,长得高大俊朗精神焕发,胸前还挂着一串大佛珠。
戚英向恒智鞠躬作揖礼貌道:“谢谢师傅指点。”
恒智笑容可掬的点着头,示意戚英可以开始耍枪了。
于是戚英在庭院里舞起了戚氏枪法,使得精彩好看呼呼有声。
恒智笑道:“枪法还连贯,只是内功缺一些火候。”
戚英听后收起了枪,不服气道:“师傅你说我内功不够,可否比一比?”
“不得无理,”戚景公喝住戚英,道:“师傅左腿残疾,你怎么可以叫师傅比武呢?”
戚英这才知道面前的和尚是残疾人,坐椅子旁边放着一根拐杖。他自知失礼,赶紧赔礼道:“对不起师傅,我无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