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水支流乌水蜿蜒辗转,大体自北向南,流经近一百里。在一处平原附近,水流渐缓,水面变宽到十几丈。方圆十里的百姓,或打井,或肩挑,吃水全仰仗着这乌水。时间一久,附近人口达到了二十万,此处设县,便被称为乌水县。
乌水向外凸出一小片水洼,旁边有一个村子因此得名水洼村,是乌水县记载中最早有人聚居的地方,距今已经几千年了。因为这处水洼水浅而水流缓慢,村里的姑娘们时常在此洗衣,村南边华成寺的小和尚们也常在此处打水。只是小和尚们的头太亮了,每每来打水,晃动下立时便光线乱抖,被姑娘们发觉,引得她们发笑。那些年纪稍大的还好些,而年轻的和尚耳边传来悦耳的声音,脸上挂不住,打完了水,脚上便加速,一阵烟似的跑了。
时值春末夏初,这一日下午,村里的路边上五个三五岁小孩在玩耍,还有一个同龄小孩坐在路边石板上看着他们。这时,那个小孩感觉远处有东西晃动,便把目光从五个小孩身上挪移开来,朝远处望去。原来路尽头转出来一个老者,右手拄着一根木竿晃荡着过来了。行走中,左手还嗡嗡作响。走得近了,看出老者年纪颇大,胡子头发眉毛皆是白了。若是一般人到了他这个年纪,行动已是不便,他还能四处行医,腰杆不弯,可见身体不错。几个玩闹的小孩被越来越大的虎撑声音吸引,也纷纷转过头来,感觉老者慈眉善目,便少了几分胆怯之感。
一个小孩开口道:“你们看这个响的是什么东西?”
另一个更高的孩子说道:“我知道这东西,叫做虎撑。只要听见这个声音,就知道是有大夫来了。有次进城遇到过另一个大夫,也是有这个。只是这位老爷爷的虎撑大了一些,声音也大,隔壁村的三妮怕是也听得见。”
路上并无其他人,老人听见他们的声音笑了笑,在附近的另一块石板上坐下后,长出了一口气。看着这些玩耍的孩子,想到自己八岁被师父捡到开始学医,学成之后行医几十年。师父去世后,依然四处奔波,到现在也孑然一身。如今耄耋之年虽然身子还算硬朗,但是毕竟年纪大了,该找个归宿了。所以这五年来走走停停,逐渐朝幼时住的破庙走去。那个幼时住的小庙也不知道是什么庙,原来院墙就塌了小半,屋内也没有神像。回来后先去了小庙,几十年不见,比以前更残破了。在里面住了些日子,自己准备收个徒弟,把这身医术传下去,这才朝水洼村方向过来。然后又走了小半日,到了这个村子。视线掠过了几个喧闹的孩子,看向旁边的孩子,感觉这孩子比较安静,能耐住性子,适合做大夫。于是便向这孩子走去,说:“孩子,你叫什么名字?能给我碗水喝吗?”小孩也不说话,看着老人,眨了眨眼便跑回了家里,一小会端了一碗水出来。生怕洒了,小孩一小步一小步的挪动,将水递到老人眼前。等老人喝了,他才怯生生的说:“我叫于游。”老人点了点头,又说道:“我想收你做徒弟,你带我去见你家大人,问问你家里人愿不愿意。”到得家中,老人说明来意,孩子的父亲闻之大喜,想着孩子以后做了大夫,自己的脸面自然大涨,在他人面前地位就与众不同了。当即行了拜师礼,让老人便先在于家住下来,逢人时免不了炫耀一番。
第三天,村里也来人了,跟大夫约定多教几个孩子读书治病,村里负责照顾老人以后的饮食起居。于是,村里十几个中年汉子带着一些年轻人在一个幽静开阔的地方筑好砖墙,围起一个大院子,盖好砖瓦房子,并打好了家具。一个月后大夫搬了进去,并把周围的十亩地划归大夫使用,用来种植草药。多教几个孩子这一点,倒是于游的爹心里不愿意,在家里唠叨了好久。
于游和另外的几个孩子每天都去师父那里学习医术,顺便帮老人做饭和照顾药草。有时候,于游晚上还和老人住在一起。老人把自己的见闻当故事讲给于游听,让他遇到人时谨言慎行。就这么过了十年,老人把一身的医术教的差不多了,又是春末,老人感到时日无多,趁着于临来送饭的时候,说自己的东西都留给他,并告诉他一个自己的发现。
(济水1855年被黄河所夺,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