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修行有两修,无外乎是内修外修两种。

无论内修亦或是外修都由天干地支分配,天干配脏腑,地支配身体;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别对应脏腑:胆、肝、小肠、心、胃、脾乡、大肠、肺、脬以及肾藏。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别对应耳、腹、胳膊、指、肩、面喉、眼、脊、经络、血、腿、头。

故而修行修至什么部位就会用相对应的天干地支所相匹配,地支可以不用按照章程修炼,想练哪个部位就练哪个部位,甚至不练;天干则不行,五脏六腑为人贮藏精气之根本,如何修炼自有章程,马虎不得。

早期的修行前辈先是练外再练内,再往后两千年则是内多外少甚至不练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修士都已经觉得练外蹉跎岁月,提升实力的根本主要是贮藏精气的脏腑;认为练体只需要囫囵练到能够穿得上宝具即可,再加上许多的通古图都可以对自身肉体加强与护持,所以练外就显得些许有些鸡肋,拖了练内的后腿。

其实不然,外体配合五脏六腑的运作所展示出来的杀伤力是无极限的;而借助宝器亦或是功法配合五脏六腑的杀伤力是有极限的。所以要想内外兼具,就得内外一齐练,表面上的修为或许不能拔尖,但生死一刻之间的差距确是宛如云泥之别。

修行还分属性,有金、木、水、火、土这五种,也称之为五行,每个人都先天带有一种属性,通过五行相生的缘故后天可以再生一种属性,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属性相生只能再生一种属性,因为第三个属性必定和第一种属性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相生相克;故而绝对没有人可以拥有第三种属性。

同时,五行还对应五脏,金、木、水、火、土对应的五脏是肺、肝、肾、心、脾。五脏之间的阴阳关系是:肝生心,木生火!肝脏储存血液帮助心脏!心生脾,火生土。心的阳气是用来温暖脾脏的!脾生肺,即土生金,脾运化水谷之精气益肺,肺生肾,即金生水,肺气净化后,体气下补肾,肾生肝,即水生木!肾脏储精,滋养肝脏的阴血。

同理,修炼者先天的属性是五行中的哪一个,相对应属性的那个内脏就会比其它内脏先天精气足,修炼者只要根据自身五脏强弱可以决定自身属性。

“呵~有意思,这个世界真的是太有意思了,本以为随便来几本功法秘籍就可以修炼了,没想到还有这么多章程调调啊。”卢意看得津津有味,不由的感慨起来。

源气,开源零年由西部吉大五金山腹部涌现;丙丑卷柒中有记载。

源气有着稀疏淡薄之分,每个修行中人会按照自身修炼的进度吸收适量的源气,靠自身所修习的吐纳法决让源气游荡于身体的个个部位以及五脏六腑,当源气游荡完周身一圈后,会将其余的源气排出体外,也可以通过其它另类极端一些的吐纳法将剩下的源气继续留于体内。

通过对源气的吸收程度判断源气是稀薄或是浓郁,因此也可以判定出一个人能对源气的吸收率达到几成,从而确定个人的修行资质。

源气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吸食过多会导致经络堵塞,脏腑畸变导致爆体身亡;乙丑卷壹拾壹有记载……

想要进入修行大道,要先知道自身的哪个脏腑为最,可以通过乙子叁中的《窥脏决》窥视自身五脏,确认自身的先天脏腑包括自身五行属性;再修习乙丑壹中的《基础源气吐纳法》对自身引入源气游荡周身,待自身将源气掌控至可随意引流到身体个处时,便可修习乙子玖中的《内府集源法》;将游离于身体各处的源气集于指定的脏腑中滋养到五行气弥漫至外溢为止。

再根据自身五行所属选择相对应的属性功法,若是功法与自身属性相克,修炼进度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平常一些的功法也就罢了,倘若修炼了一些剑走偏锋又与自身属性相克的极端功法,哪怕将自身属性源气倒行逆施的也不在少数。

属性功法五花八门不计其数,这类功法一招一式只要是跟自身属性相对应,甚至可以只学对自身有用的一招半式就可以再于另一部功法中再学一招半式而不会乱套,只要你功法多,想如何去搭配就如何去搭配。

当然,这种随意搭配不同功法招式的情况只适用于同属性,哪怕是相生属性也是不行的。

辅助吐纳法也多种多样,是根据《基础源气吐纳法》作为主流,用于更方便吸收源气,提升源气契合度的辅助法,在修行界各势力中都自己的源气吐纳法,假设《基础源气吐纳法》是一条水渠,而辅助吐纳法就是将这条水渠引入大河或是湖泊的引流口。

在中洲大陆比较出名的辅助吐纳法就有上流宗门太一剑门的《入微辅助吐纳法》,乙丑卷叁中记有此法。

固源宗的《造源辅助吐纳法》,乙丑卷贰中记有此法。

炉鼎城的《炽息辅助吐纳法》乙丑卷陆中记有此法。

内太山境的……

卢意默默的看完上面接着下去的一大堆吐纳法,他数了数一共二十三种辅助吐纳法。

“卧嘞个擦,这么多的吗?辅助吐纳法说白了就是将源气转化为更加适合自身所修炼的源气?那么要哪种辅助吐纳法比较适合自己的话,大概就要看自己修行的大致方向了吧!”看着列出来的一排辅助吐纳法,卢意也是吃了一惊,他吃惊的不是辅助吐纳法的多样性,而是多样性的辅助吐纳法这里都有记载。

以上内容皆为内修,想要内外兼具同时修炼,还要了解自身体内五脏六腑所对应体外的四肢以及七窍。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