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兄弟五人中,仲康和三哥伯康,最为要好。
伯康是个文青,爱好音乐,尤其擅长诗词。据说伯康能出口成诗,并且马上配曲哼唱,其才华不亚于东汉时期的曹植,也不亚于今天的毛不易。
可惜当时文字还没有出现,因此伯康的作品,只口口相传,流传下来一首《五子之歌》。
伯康身上这种强大的艺术细胞,要是搁现在,不成文艺明星,也成网红。
可是当时不行,尤其是帝王家的孩子不行。
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冷兵器时代,对帝王家孩子的要求,首先是强健的体魄,骁勇善战。
其次是擅长权谋,玩弄心机。
因此在世人眼里,具有诗人气质的伯康,他的浪漫,被看成是浪荡。
他的不具政治野心,被说成是缺心眼儿。
他对兵器一窍不通,被贴上了不学无术,不走正道的标签。
实际上启的五个儿子,真正不学无术,头脑愚笨,除了吃喝玩乐,什么都不会的,只有老二元康。
但不可否认的是,元康是个大孝子,关键时刻,是他背着母亲出逃。
2
好了,让我们再回到伯康这边来。
话说当发现后羿的人马来了时,伯康原本一心想要救仲康的,结果不但仲康没救出来,自己也来不及跑出去了。
眼见追兵逼近,情急之下,刚好门口有一个草垛,伯康便一头钻了进去。
先前去拉仲康,硬是没拉得起来,伯康心里,当时就打了一个问号:仲康身体,平时虽说不是太强健,但也不是很羸弱,最近也没生过什么病,所以绝对不会是因为身体因素,瘫在那里起不来。
难道是被吓瘫了?
伯康摇摇头,那就更不可能了。
当初父王启,最青睐的就是仲康。
启对仲康的评价是:意志堪比爷爷大禹,谋略胆识胜过自己。
因此启常常感慨,可惜仲康不是长子,不能立为太子。
及至后来,听到仲康回答武罗的话,伯康就更糊涂了,什么梗,这个弟弟?怎么会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胆小鬼,大笨蛋?
眼下他的表现,可不是他的风格啊!
3
其实别说伯康,就是夏王启,也没把他这个儿子仲康看透。
说到底,仲康不但意志堪比爷爷大禹,谋略胆识胜过父王启,更有一颗野心,比武观还要大。
只是他的这颗野心,深藏不露罢了。
当年夏王启传位时,若不是武观叛乱在先,也许掉脑袋的,就是仲康。
聪明的仲康,及时总结了武观的教训,认为他是在错误的时机,用了错误的方法,才结了错误的果。
仲康要寻找的是一个正确的时机,正确的方法,从而实现正确的目标。
太康继位后,不理朝政,沉溺于饮酒游猎,仲康曾经觉得,这是一个篡位的好时机。
怎奈父王去世不久,而且专门立有遗嘱,委托朝中几位重臣,辅佐太康。
仲康知道,自己势单力薄,在朝中没有根基,因此才没敢轻举妄动。
没想到,外族人先动手了。
有穷氏首领后羿,占领了夏都,撵走了夏王太康。
照理说,为了稳定局面,防止形势反转,后羿应该立即登位,宣布称王才是。
但是后羿并没有这样做。
仲康私下分析,一定是祖父大禹余威尚存,令后羿发怵,怕惹怒了整个夏族,这才迟迟不敢坐上夏王宝座。
那么,后羿又会怎样做呢?
仲康为后羿设想了三百六十计,经反复推敲,最后确定了一计:推出一个傀儡夏王,后羿挟傀儡夏王以令诸部落。
如此,慢慢站稳脚跟,最终取而代夏。
如果真的是这样,仲康隐约感觉到,一个正确的时机,也许就要到来了!
那之后,仲康便一遍遍地意淫傀儡夏王:头脑简单,性格懦弱,自私冷血,贪图美色。
仲康这智商,得不得给一百分?
4
但是真正表现出仲康高智商的,还是他的随机应变能力。
当元康高喊后羿的人来了时,仲康的第一个想法是,对方是骑着马来的,人怎么可能跑得过马?
何况仲康压根不打算跑走。
跟着仲康忽然闻到,似乎有一种花香,从后羿人马的方向,隐隐随风飘悠过来。
闻香识女人。
当时东夷的女人,时兴在头上戴花。
仲康猜想,难道这队人马,是女的?
史上最强大脑,嗖嗖地转动着:如果这些人马,是后羿派来抓捕人的,那他为何要派女的来?
虽然当时女人带兵打仗,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是抓捕夏王一家,事关重大,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派女人来。
再说,如果真是来抓捕夏王家人的,那也绝对不应该,只派这么十几个人来。
如此看来,只剩下最后一种解释了:这些人是后羿派来,选拔傀儡夏王的!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说时迟,那时快。仲康扑通一声,瘫倒在地。
你扶不起一个装瘫的人。
5
当看到兵士们要去追捕其他人,却被武罗喝住时,仲康就完全确定,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哪有犯人跑了,头领反倒不让兵士追捕之理?
况且门口的草垛里,还露着伯康的半拉屁股。
走心走肾,万无一失。
仲康尿了。
至于武罗提的那些问题,对不起,仲康早就演练过无数遍了,否则也不会如此演出成功,如此痛快通过审核。
尤其是回答香香香后,仲康从那个女人的眼神里,清清楚楚地看到这样的心声:我看好你哦!
当然不是看好他做男友。
仲康有自知之明,人家那是看好他做傀儡夏王。
以他目前的状况,没有哪个女人,会穿过大半个夏国,来睡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