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刘和也知道荀彧不会拿那么大事和他开玩笑,也就不再追问了,对着众人说道:“接下来我们商讨一下士卒阵亡、受伤残疾的问题。”

荀彧道:“所有士卒阵亡、受伤的抚恤在整理之后都会按例发放下去的。”

刘和道:“那些还不够,我需要改革。”

“主君准备如何改革。”

“我说几点大的方向,具体的需要你们补充。”刘和说道,现在的士卒从军都是以兵役的形式征召,对他们的压力都太大。

荀彧道:“少君请说。”

“第一点,以后的士卒招募年龄为十八至三十岁,且长期为兵,三十以后退伍,分配到各地任皂吏,都尉及以上的不在此列。你们认为如何。”

徐邈道:“如此的话,对于从军者的家庭不是负担更大了吗。”其他人都点头称是。

刘和道:“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士卒当兵期间,给予他们家庭补贴,每月前往当地官府领取。”

荀彧道:“这个补贴多少合适。”

“这就需要你们商议了,不要少,但也不能多了,以保证他们的生活为前提。”

“如此的话总是每户人数不一样,生活条件也不同啊。”

“取中就行了,我们只是给予一个保障,不让他们在外流血,家里人还饿死了,这样士卒如何肯为我等卖命。”

“那就依主君之意。”

“第二点在各郡设立校场,年龄十六岁至二十者都需要前往校场服役一年,进行基础的军事训练。”

本来刘和是想要和后世一样服役三年的,但想想这时代一个人生三四个,全去服役了谁种田呢,还是一人一年分开去吧。

“这样会不会对财政负担太大了一些。”邴原问道。

刘和还没说话,荀彧先说道:“并不会,原来需要服兵役的人自备粮食去往服役点服役,如今主君省去了往边军服役,只在各郡服役,虽然看起来支出有些大,但对于百姓来说却减轻了很多的兵役,有更多的时间耕作了,我们的税收也会变多。可谓一举两得。”

徐邈道:“我担心这种方式会不会让士族子弟再也不去从军,好逸恶劳。”众人也是一脸迷惑。

刘和道:“这一点景山你不必担心,我自有办法,只不过现在时机还不成熟,以后再说给你们听。”

这里也就荀彧大概能猜到刘和的想法,但具体怎么做他也不知道。

“第二点就这样定了,不过推迟两年进行,这两年让百姓先安定下来,接下来说第三点。”

众人也就不在纠结,等着刘和的下文。

“第三点,为了麾下百姓的凝聚力,在各州设立英雄碑,凡战死之人都在碑上刻下名字,每年正旦日,由官府安排祭拜。”

这点众人都没什么意见,若是能流传后世必然少不了他们这些立碑者的名字。

“第四点,正规军退伍者年满五十五以及战死或负伤残疾者,由官府每月发放口粮。”

荀彧道:“退伍的和负伤残疾的还好说,战死者的抚恤需要好好考虑,不是说不发,而是该发给谁,发多久。”

刘和道:“这个你们商量,毕竟每个家庭不同,但有一点,至少保证他们妻儿父母的生活。”

刘和知道自己提的这些条件漏洞很多,他也没办法,这时代毕竟交通不方便,而且行情也与后世不同,他只能提一些大方向的要点,细节只能让荀彧等人去补充。

这样出来的方案才能让这时代的人接受,不至于和王莽一样,直接和时代脱轨,直接把制度玩砸了。

刘和道:“对于士卒的改革我就提这么多,我也知道想要完善他很难,还是需要诸位先生齐心帮忙。”

众人连忙称不敢。

刘和看着面前几个人,还是感叹人才太少,荀彧一人会忙死,田畴、杜畿、华歆被自己调走了,邴原、徐邈有大学要忙,田丰、审配多擅长出谋划策,还有一个应劭,就是一个学者,不适合当官。

刘和道:“我准备发招贤令,广招天下能人异士,你们意下如何。”

荀彧沉默了,招贤令这玩意历史上出现过,而且使用效果极佳,但也需要主君有广大的胸襟才能驾驭,招贤令讲究唯才是举,不论出身人品,而且招贤令一处,察举制势必衰落。

刘和头脑发热,不知道这些,但他知道啊,不过现今乱世,这也是招揽人才的最佳办法。

荀彧不得不提醒道:“主君想唯才是举,招募现在贤才,我等自然是支持的,但有一点还请主君注意,招贤令之人才其才能有出众之处,但德行却不敢保证。”

“这点我也知道,但如今我手上人才太少,不发招贤令显示我对人才的渴望,天下人才都不会想着长途跋涉,投奔我们这幽州偏远之地。至于人才来了后怎么用那不是你我的事嘛。”

“主君既然知道,那我就放心了,我稍后就去起草招贤令,传播天下。”

本来刘和还想推行更多改革的,比如爵位,比如九品官制,但现在可用之人太少,一个税收改革荀彧就还在摸索中,现在又弄出来一个针对士卒的改革,够荀彧忙活的了,人力毕竟有限。

刘和自己也只能搬一些后世的理念过来,能不能行的通还要经过荀彧等人实验修改,而且很多的实行基础就不够,比如配合后世各种赋税法的均田制,现在就不适合推广。

刘和也只能放弃,心里吃不了热豆腐,转头问徐邈道:“千字文如今如何了。”

千字文的编纂都两年了,这一年刘和都在忙着各种事情,去年年会都没开,没想起来千字文,如今袁绍已定,他也有心思关注这些可。

徐邈道:“千字文已编纂完成,现在已经传送各小学,让小学开始教授了。”

“冀州我们新得到的郡县,小学开设的怎么样了。”

“各郡县城小学在逐步建立中,只是需要的教师太多,我们从各地士族中聘请也不够,而且其中还有一个问题,需要禀报主君知晓。”

“什么问题。”

“由于主教的是各地士族子弟,这些孩童都算是士族弟子,容易造成士族势力的膨胀。”

“这点无妨,十几二十年的膨胀而已,我应该还能压的住,十几二十年后这天下谁说了算还不一定呢。”

刘和也知道弊端,但是他有什么办法呢,现在的读书人大部分都是士族子弟,不用他们用谁,而且他虽然没办法普及全民教育,但是能让部分寒门子弟能得到发展,以后寒门想要晋升自然会把士族拉下来的。

大学之事按下不提,刘和想了下发现自己还缺一个统领青州的人选,幽州有荀彧,冀州有华歆,并州有杜畿,其他的如崔琰、辛毗、田丰、邴原都不是能主持一州的人,只有徐邈勉强可以,但是大学的事务也繁多,不能在这时候调离他。

而青州也是刘和以后的重点布置区域,光靠许定和朱灵他不放心,于是他对田丰道:“元皓先生,还要劳烦你随朱灵将军一起南下,辅助许定将军拿下青州。”

田丰道:“在下领命。”

有他们三人配合,拿下青州不是事,其他的暂时也不能实行,就让众人散去了。

刘和回顾自己有没有什么遗漏的事,这一想还真有,穿越过来几年了,他差点把赵云给忘了,而且说道赵云,还有鲁肃、周瑜、郭嘉、荀攸这几位能人,可还都没出仕,以前自己没名声没地位,不敢强求,现在自己的民生地位都在了,不至于一个请不动吧。

他立即去找荀彧,一刻也不想耽搁,见到荀彧直接问道:“先生可认识郭嘉郭奉孝。”

荀彧一脸惊奇的看着刘和道:“主君如何知道奉孝的,他这些年可是低调的很。”

刘和道:“泥土如何能掩盖金子的光芒,他的能力我有所耳闻,先生可否代为引荐。”

荀彧道:“本来我还想和主君卖个关子,我之前说要给主君一份大礼,主君可还记得。”

刘和一脸惊喜的说道:“先生说的不会就是郭奉孝吧。”

“正是他,我前段时间接到他的来信,他已动身前来幽州的路上,过几日应该就到了,到时候能不能留下他,还要看主君的了。”

“郭奉孝既然来了,我一定会想方设法让他为我效力的,我听闻荀攸荀公达是先生族侄,不知先生可有联系。”

“公达确实是我族中侄儿,但他比我岁数要长,平时联系的也少,主君是不是想让我联系公达前来,为主君效力。”

“确实,公达先生的才能骨气都是众所周知的,当初我离开长安时他还被董卓关在昭狱之中,如今董卓已死,就不知道他现在在哪了。”

荀彧道:“公达如今应该在荆州,我可以派人去信一封,就看公达愿不愿意来了。”

“如此多谢先生了。”刘和心里别提多高兴了,郭嘉要来了,荀攸还要看他自己的名声够不够,这就好比中了三千万,后面还有个三千万在那里有六成的概率是自己的那么爽。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