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看郭嘉没继续问也就没再出身声,而是等待着郭嘉做决定,郭嘉也没让刘和失望。
就见他沉默了一会对刘和行了一礼说道:“我愿辅助主君成就大事,以后还请主君多照顾。”
刘和大喜,连忙扶起郭嘉道:“能得奉孝效力,又有文若先生辅佐,何愁大事不成。”
随后刘和封郭嘉为军师祭酒,位同荀彧、田畴,又和他简单的介绍了下领地现在的军事力量部署以及接下来的军事行动,然后让他先安顿下来,再从荀彧这里了解详细的情况。
刘和最近除了并州和青州有大的行动以外,其他地方都还算安宁,如果到九十月份青州刺史还没有合适的人选的话,他就要派田畴或徐邈过去了。
接下来一段时间刘和又过起了安稳的日子,郭嘉也已经习惯了刘和的作风,甚至有点喜悦,因为他本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
但是刘和发现郭嘉有一点不好,就是喜欢炼丹服用,这玩意吃多了不早死才怪呢,但是他又没有什么好办法,讲科学讲不通啊,这也是刘和要推广医学的原因,他要让本草学代替外丹学。
而刘和这些日子也没闲着,除了读书习武处理政事以外,就是往农学署和匠造署跑,为了水车和曲辕犁能尽快的问世,他又不能直接告诉成品什么样,只能绞尽脑汁来给这帮人灵感,不断的改进。
成品还没出来,被刘和派去常山的张图先回来了,他也不负刘和的期望,带来了赵云。
而赵云也不出刘和所料,白马银枪,身姿雄伟,不仅长的英俊,还高大,刘和直呼不让人活了,赵云和荀彧要是组团出道,那迷妹不知道要有多少,如果再加上诸葛亮和周瑜,那就是F4啊,男女老少通杀。
虽然赵云帅的没边,但刘和已经被荀彧打击过了,也就免疫了,而且他也做不到历史上刘备一样和赵云促膝长谈、同床而眠,刘和怎么感觉有点不对劲,算了,不想了。
刘和对赵云道:“早就听闻子龙一表人才,如今得见,果真如此。”
赵云行了一礼道:“能得主君相召,应是在下深感荣幸。”
“当初子龙得郡国推荐入公孙伯珪麾下效力,我就听闻子龙之才,可惜他公孙伯珪不识子龙之才,如今我如何能错过。”
“多谢主君赏识。”
“如今我尚有一军,缺少统兵大将,准备委托与你,望子龙尽心竭力。”
赵云一听,可以领一军,当时就高兴了,这待遇不可谓不重啊,本来还准备去找刘备的,现在还去个锤子。
赵云连忙道:“愿为主君效死力。”
刘和接着领赵云去找荀彧备个案,再写了份文书,就让人领他去邺城找王门,接手王门的两万士卒去了。至于小可怜王门,当然是回蓟城,准备迎接下一波新兵啊。
到了七月底,荀彧派人来禀报有三人从荆州来投,需要他前去接见。
刘和兴趣来了,除了应劭,这是第二批主动来投的人才,能得荀彧派人前来召唤,可见不是无名小卒。
刘和去到官府之中,见到了这三人,荀彧介绍道:“这三位都是颍川郡人士,这第一位是赵俨赵伯然,熟读经史,第二位是杜袭杜子绪,他与伯然、陈群陈长文、佐治并称颍川四大名士。”
刘和道:“这颍川四大名士,我已见了三位了,就是不知道这陈长文如今在哪。”
赵俨道:“主君见过辛佐治了,不知如今在何处。”
刘和道:“佐治先生如今就在我麾下,随文若先生处理幽州政事,如今你二人来投,我已得其三,若是这陈长文能来自是最好不过。”
荀彧道:“主君就莫要贪心了,我还是介绍这第三位,他是繁钦繁休伯,善文章、诗、赋。”
刘和心道,这就是个文学家啊,正好能把徐邈给替代出来,不过不着急,徐邈的职责太过重大,还是要成立教育部才行,不然以这帮文学家属性的人玩不转。
至于赵俨和杜袭两人刘和还是有印象的,这可是曹魏重臣,史上留名的人,刘和这下不怕青州没人了。
不过,还是老规矩,刘和不能表现的知道他们的才能啊,当下说道:“三位既然来投效与我,我也不会亏待三位,只是我麾下量才而用,三位的职位还需要看你们的表现,如今先归入文若先生的麾下吧。”
赵俨三人也没指望开始就能居高位,这就是招揽的人才和投效的人才的区别,当下道:“多谢主君,我等一定竭尽全力。”
刘和对荀彧道:“先生,两个月后我再依照他们各自才能对其安排,这两个月就交给你了。”
说完之后,荀彧一看刘和这架势就知道,他准备跑路了,不由得摇了摇头道:“主君正好在这里,还有一事需要主君定夺。”
刘和一看,得,没跑成,那就没办法了,于是问道:“什么事,先生竟然拿不定主意。”
荀彧道:“主君还记得造纸工坊吗。”
刘和一听,怎么可能不记得,不过之前确实把这事忘爪哇国去了,他想一出是一出也是出了名的了,当下也不矫情,直接说道:“自然记得,怎么,造纸工坊出事了?”
荀彧道:“暂时还没出事,不过再过段时间就要出大事了。”
刘和一听那还得了,这可是根本啊,这是谁要摸老虎屁股呢,连忙道:“是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到造纸工坊闹事。”
荀彧看着刘和道:“我带头,其他官员一起。”
刘和这就有点摸不着头脑了,“先生这是为何。”
荀彧说道:“造纸工坊如今造出来的纸张用来书写绘画完全没问题,如今只有大学和医学暑能勉强用上,我还是靠着这个位置截了一些下来,但不够用啊,其他各署官员更是只能看不能摸,你说时间长了要不要去造纸工坊闹上一场。”
刘和这才知道,荀彧又拿他开涮了,不就是想用纸嘛,而如今的造纸工坊没刘和的新命令前还在不断的研究阶段,也没提升产量,这还不好办。
刘和苦笑着道:“这事哪用我来定夺,先生直接再开设几个工坊是了。”
荀彧道:“主君没发话,谁敢啊,我可听造纸工坊的工人说你对现在的纸张还不满意啊。”
刘和道:“确实比我的预期还差不少,不过现在可以先制造出来用着嘛,这个工坊的研究不停不就行了。”
“那主君是准备官营还是民营。”
刘和思索了一会道:“先官营吧,以后再慢慢转为私营。”
刘和打算先提供麾下各级官府署衙的纸张之用,官营节省点成本,等普及到百姓的时候再转为私营也不迟,他也没想着一直官营,什么都官营的话,容易出问题,也不利于民间贸易及手工业的发展。
刘和又补充道:“造纸工坊不要全部建造在蓟城,分散到冀州幽州各个地方去,以减少运输。”
荀彧道:“这点我还是省得的,只是到时工坊由当地官府管理还是我们派人管理。”
“我们自己派人管理,我让我府上的张图来找你报道,让他总负责吧。”
刘和不是不想省事,只是交由当地官府管理容易出问题,当地士族可不是吃素的,虽然技术流失出去刘和不那么在意,但是开始的纸张是很宝贵的,能坑士族一笔是一笔,谁叫他们是大户呢。
这下刘和真没多待,借口去叫张图来报道溜了。至于赵俨三人,他也没必要表现的太过热情,以后的人才会越来越多的,如果他个个都这么热情,哪有那个精神头哦。
又不是创业开始的时候,如今已经走上正轨了,人才会用就行,他们求的也是能一展所长,封官拜爵,至于有没有感觉没得到重视而心里埋怨的,以后肯定有,但是刘和会鸟他吗。
等以后统一天下了,诸葛亮说不用都可以不用,不过现在人才紧缺的时候,矮个的都当高个用,暂时没那事。
青州刺史有人选了,荀彧也有帮手了,总算缓过一个劲头了,现在就等邺城破了,还能收割一波人才,到时候刘和的一大堆计划就可以开始实施了。
不过刘和最近也在做一些准备,除了纸张、水车和曲辕犁以外,他正找人制造玻璃呢,别看玻璃在中国古代不流行,只是这时候的玻璃不耐高温易碎,而西域传进来的玻璃制造法没几个会的。
刘和虽然是后世来的,但他也不知道玻璃怎么制造的,谁没事关心这个啊,自己又不是玻璃厂职工。
他也没那么高要求,他的要求就是搞点透明玻璃,磨出凸透镜与凹透镜而已,又不是要量产,他只是要造一批望远镜。
至于这个透明玻璃怎么才能出来就不关他事了,他只知道石英石是一种材料,其他的底下人想办法去,瞎猫碰上死耗子也好,从西域流传过来的也好,反正想办法给他搞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