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等这一切处理好后,刘和开始了他的招人大计,刘和找来赵咨和徐邈对他们说道。

“我深感人才之不足,需要广纳天下贤才,欲在邺城中建招贤楼,发布招贤令,天下之人不论出身,只论才华,只要自认才能出众的都可以前来招贤楼,登堂入室,封王拜相都不无可能,你们认为如何。”

徐邈道:“也不考虑德行吗?”

“不论德行,只能才能,不过你也不用担心,要知道我招贤不论德,但不代表刑律也对他们无效。”

“我明白了,只是不知丞相需要我做什么。”

“我需要景山你选址建造招贤楼,速度越快越好。”

“这个选址简单,就在主君府邸南门外不远处的街上,原本我准备盖一个酒肆的,现在直接盖招贤楼就好了,人手材料都不缺,最多半月就能落成,若是要造的精细点,那就需要时间长一点。”

“稍微造好点吧,毕竟也算是我的脸面。”

“没问题,丞相还有什么需要吩咐的。”

“没有了,你负责建造好就行了,你的责任还是管理好邺城,这是我们的治所,不能出问题。”

“丞相放心,我一定尽心。”

“我若不放心,也不会让你来任邺城令了,你先去忙吧,我和君初商议招贤楼的具体运作。”

徐邈一看就知道这招贤楼是要赵咨来负责了,自己也没必要留这了,于是告辞离去。

只是赵咨有点不自信的道:“我才能一般,又不善于交际,何以得丞相如此看重。”

其实刘和看中的是赵咨这人脾气和善,是个老好人,不至于发生看不起人这种事,所以坐镇招贤楼他最合适不过了。

刘和道:“你为人和善,不骄不躁,或许有所欠缺,但是绝对不至于发生看不起人或者与人冲突的情况,招贤楼是我寻求人才的地方,就需要你这样的人,而且你的学识与见识都算中上。”

“丞相太抬举在下了,我只怕错失了人才,耽误了丞相的事。”

“你也不用太过担忧,所有的人才由你进行初步筛选,以防止滥竽充数之人,之后还有其他人对他们进行考核,再以能力安排职位,有能力的人怎么也不会被埋没的,被埋没了的如果能力真的强,早晚会扬名的,所以你也不用有太大负担。”

“我就怕埋没了那些能力强的人,就算之后他们被启用了,也是耽误了时间。”

“如果你真的担心的话,那我就再加一道保险,在招贤楼再架设一台登闻鼓,自认为才能出众又被埋没了的去敲登闻鼓,自有我和文若先生等人鉴别,若是才能平庸的,杖责十下以示惩戒,你看如何。”

“此法可行,至少有自信的人才不会被埋没了。”

“现在我和你说下招贤楼的具体运作。”

“丞相请说。”

“招贤楼设立后肯定有各色人等前来,你需要做的就是对他们进行一个初步的评定,把人才进行分门别类。”

“如何分门别类。”

“首先对于前来招贤楼的人才制作一个信息表,信息表上需要记录他们的姓名,籍贯,擅长些什么,之后再由你根据他们的能力评定为上等、中等或下等,之后我和文若先生会结合你的评定,对他们再进行一次简单的评定以确定他们的职位。

还有一点你需要注意,这个人才不限于学文习武之人,其他诸如精通医术、星象、种植、畜牧、制造、发明等等只要有一技之长的都可以前来应招。”

“丞相是想学齐桓公的稷下学宫纳百家之才为己用?”

“没错,只不过,不同于稷下学宫,所有流派参与朝廷事务,有着自己的学说理论,而我需要的是百家的技术,比如墨家的机关术,农家的种植技术,小说家的观四方风俗,我更需要像鲁班这样能够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的人才。”

刘和觉得有必要和赵咨说清楚,要不然招贤令发布出去,让天下人知道他要启用百家学说,那不仅没人会来,估计天下人都会联合起来攻打他,别看现在各诸侯各自为政,但是刘和若敢启用百家学说,那就是天下所有读书人的公敌。

赵咨也是聪明人,立刻道:“丞相放心,在下明白。”

“你去文若先生那里报备下,顺带去取走我让孔璋写的招贤令,你在后面把我后面说的内容补充进去,然后公告天下吧。”

“是,在下告退。”

说完,赵咨就退去了。

接下来的时日,一片平静,于三月除初的时候,并州的杜畿先送来了好消息,黑山军张燕愿意投降了,现在在整顿部众,预计有十多万人,有杜畿陪同出太行,还需要刘和接纳,。

这十多万人中,张燕直属兵力大约三万余人,其余都是百姓,当初号称百万之众的太行黄巾经过当初袁绍的扫荡,之后又是天灾,再加上刘和在冀州的政策让不少人出了山,最终张燕还能留下一层,也算是个人物了。

这对刘和来说可以是天大的好消息,立即招郭嘉、荀彧、华歆前来相商。

刘和道:“杜畿来报,黑山军张燕来降,你们认为该如何安置他们。”

郭嘉道:“丞相有什么想法。”

如今的刘和毕竟是丞相位,麾下众人认为再称主君不合适,主公从一开始众人就默认了不叫这个称谓,所以都改口叫丞相了。

刘和道:“百姓还好安置一点,但是张燕和他所率领的三万多士卒却不好安置。”

荀彧道:“张燕不同于杨奉,不宜现在解除他的兵权,需要慢慢收回,若以后是个能用之人,也可以授予部分兵权。”

郭嘉道:“纵观丞相麾下,士卒其实没经历过几次战斗,只有攻打袁绍的时候经历过几次,还都不算大战,袁绍败在他的猜忌,没有决断,还有就是青州许定将军对田楷之战。可以说丞相麾下士卒虽多,但是真正经历过大战的却没有多少,士卒的战斗力相对兖州曹操来说较弱。

而张燕麾下士卒都是这些年随他一起战斗的,只是吃的比我方士卒差,若是能吃饱,单对单绝对比我方士卒要强,所以我认为丞相可以把张燕麾下士卒打散分配进各部,至于张燕可以学徐晃让他成为其中一部副将,这样丞相也不用担心他将来会反叛。”

士卒战斗力的问题一直也是刘和担心的,他一直都是以势压人,真正的大战没经历过两次,所以他也不敢现在攻打曹操,弄不好就和袁绍的官渡之战一样翻船了。

刘和道:“那就这么办,让张燕领军来邺城,然后再进行整编,至于百姓,子鱼先生,就交给你安排了。”

华歆道:“丞相,我认为这批百姓不用安置在冀州,如今幽州有三百多万人口,冀州有近四百万人口,人口已是不少,而洛阳如今荒废,可以把这批百姓迁去洛阳。”

“这到是个问题,文若先生以为如何。”

“可以,把他们迁去洛阳补充些人口也好,也可以减轻洛阳士卒的供给压力。”

刘和不由得想到了屯田,历史上献帝迁许都后,曹操麾下的枣祗和韩浩开始提议推行屯田,刘和本来是不想推行的,因为有了水车、曲辕犁后,粮食的平均产量提升了将近一倍,由原来的亩产一百六十斤提升到了现在的二百八十斤,再给他两年时间,只要不出现连续两年的自然灾害,他就不担心粮食问题。

而历史上记载的最大一次灾害就是初平五年波及天下的旱灾,已经过去了,之后的灾害虽然常有,但是都是部分地区的,不过现在洛阳无人,技术再好也没用。

刘和道:“不如我们参照军屯,把这批人迁去洛阳实行民屯,民屯所得一半归我们,一半归农户,三年后再分他们田地,开始收税。”

荀彧思考了一会道:“这方法可行,不如以后在我们新占领的边界地区都这么实行吧,这样可以解决军粮的供给问题。”

“方法虽然好用,但有一点,当地的百姓需要自愿才可以,我们的目的只是为了在当地积累粮草而过渡,不能当成长久的目标。”

“虽然是过渡,但也需要人来操持这个事情,而且现在已是三月,春耕已经快结束了,需要让这批百姓在四月中旬前赶到洛阳,五月初需要播种完毕,这样在秋季收获后还来得及播种一季冬小麦。”

“不知先生可有人才推荐。”

“民屯管理之人要能管理又要能领兵,我这倒是有一个人选,姓赵名光。”

“赵光?这个名字好像听过,什么来历。”

“赵光本是幽州人士,从他祖父开始经商,家里有点资材,年轻的时候读过书,在丞相父亲刘使君任幽州牧时被征召入伍,在廮陶之战时以功升军候,在漳水河畔破袁绍溃军后升司马,后由于重整幽州郡兵,调去赵伯然麾下任都尉,此人领过兵读过书,虽然是财主之家,但也算是寒门,最合适不过。”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