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杨彪的不客气刘和也没放心上,要真是客气了,他反而会失望。

刘和道:“在下也不兜圈子了,这次来司徒府是想请司徒为我出力。”

“丞相太看得起鄙人了,我不过是赶鸭子上架,才任了这个司徒之位,丞相应该去找淳于嘉这些人的。”

“司徒是想说陛下无识人之明还是认为我眼瞎呢。”

“在下万万不敢。”

“我也不和你兜圈子,今日既然我亲自来了,你应该知道什么意思,司徒也是忠贞之人,难道就不想看到我大汉复起的一天。”

“我自然想看大汉恢复荣光,只是…”

“只是你不想为我效力是吗。”刘和直接打断了杨彪的话。

“并不是在下不愿为丞相效力,但我是陛下任的司徒,当为陛下敬忠。”

“所以司徒可以看着大汉残破而无动于衷,不愿意出一把力,也致我大汉江山不顾?你只要回答我是,那我立马出门,权当我没来过。”

杨彪有怎么敢回答是呢,他心里也很纠结,投效刘和会不会被天下人耻笑,前半辈子积累的名声会不会完蛋,这才是他们这种清流之人担心的。

杨彪硬着头皮说道:“丞相为什么不能辅佐陛下呢,你也是汉室宗亲,为何也要学天下诸侯。”

杨彪这是破罐子破摔了,大不了一死,他杨某人岂是怕死之辈,当年先帝他都顶撞过,若真被杀了,还能落一个好名声。

“你认为陛下能匡扶汉室?”

“丞相既然可以,那么为什么认为有丞相辅佐的陛下不可以,陛下也不是庸碌之人。”

刘和笑了,没想到杨彪经历了这也多事还是没看透,若是不能说服他,那这趟就算白跑了。

“我不否认陛下也算聪慧,但是若说他能匡扶汉室,那差的太远了。”

“差在哪里。”

“你也是跟随陛下多年的,朝中这些大臣有几个是能辅佐陛下的,不拖陛下后腿就算好的了,但是陛下能舍弃了他们吗。”

“他们能力或许高低不一样,但是忠心都是没问题的。”

“忠心?或许吧,但是靠忠心就可以匡扶汉室了吗?你也是家学累世之人,我且问你,当初种邵等人至少谋划过如何诛杀李傕等人,如今的朝廷百官可做了什么匡扶汉室的行动了吗。”

杨彪沉默不语,谁还能有他了解朝廷这帮人的秉性,当初太傅马日磾和太仆赵岐奉李傕、郭汜之令持节出使关东,谁想过救献帝了,马日磾选了袁术,结果在一起三年后被袁术胁迫,赵岐调停袁绍和公孙瓒的战争,但是他们却从没有为天子谋划过,他们俩的出使间接导致了诸侯势力的做大,天子威望进一步衰减。

刘和接着道:“所谓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如今的大汉已经千疮百孔,若想重整河山,就必须和光武帝一样。”

当年王莽篡权,更始帝令光武帝前往河北招兵,光武帝却以幽州突骑从幽州开始横扫天下,如今的刘和也是奉令出使关东,也是从幽州开始起家,如今已经平定幽、冀两州,并州和青州也不过时间问题,谁能确定刘和不是下一个光武帝,谁又能说光武帝错。

杨彪道:“是在下愚钝了,从此后愿随丞相匡扶大汉,还望丞相不计前嫌。”

“你可以放心,我既然亲自来了,就不会计较过往,以后还需要你多出力。”

“但请丞相吩咐。”

刘和不得不感慨汉室宗亲的身份好用,这杆大旗扯起来,除了那些愚忠之人,谁敢不给他面子。

“你先在府邸再安歇几日,以后要操劳的事情就多了,可没这么清闲。”

刘和搞定了杨彪也是相当的高兴,不过杨彪的职位却不好安排,毕竟他现在已是三公了,总不好让他降职任用吧,那还不让人寒心啊。

而刘和搞出来的朝廷机构虽然荀彧已经在完善了,但是各部的当家人暂时还不能任命,因为他麾下这些人的资历都还不够,而七部五院五司的主官共需要四十六人,他也没那么多人才。

所以现在和原本区别不太大,只不过荀彧把下面办事的小吏先给区分开了,只等人员能够填充高位,这些也都还需要商议。

三天后,荀彧也搞定了其他八个人,接下来就是需要具体任用了,刘和为此以刘协的名义召开了一次朝会。

刘和道:“如今我汉室动荡,三公责无旁贷,因此我经过陛下批准,决定废除司徒、司马、司空三公之位,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命杨奉为太师,淳于嘉为太傅,赵温为太保,三公只负责皇帝陛下与太子殿下的学习事务,不再过问朝政,众位可有意见。”

众人道:“我等并无意见。”

众人心说我哪敢有意见,他们知道刘和会夺他们的权,也已经做了,但没想到连三公位置都给废了,不过谁敢反对呢,没看连淳于嘉等人都没反对吗,只是不知为何杨彪却无任用。

刘和继续道:“令尚书令裴茂为侍中,领监军校尉,持节前往关中,领关中诸将讨伐国贼李傕、郭汜二人。”

裴茂出列道:“领命。”

此去虽然危险,但是他都已经表示投靠刘和了,怎么能不做出一点成绩来呢,。

刘和又道:“任命荀彧为尚书令。”

众人自然无意见,尚书令从官职上来说不过一小官而已,但是他们哪知道尚书令在刘和的体系中是最大的,不过就算知道了又能拿刘和怎么办。

刘和罢三公,一个是为以后的官府制度做铺垫,另一个也是为了让杨彪脱身。

回了官府的刘和与荀彧商量起了这些人才的安排。

荀彧道:“桓典公正威严,可入理法院。杨修、阮瑀善文学,可入翰林院。裴徽,善言玄理,可入翰林院或研究院。裴辑主政能力较强,只是资历尚浅,可入七部或者外放为官锻炼些时日。钟繇,此人精明强干,主君思虑镇抚关中的人才,我推荐他去。至于董昭和杨彪,还需要主君拿主意。”

刘和想了会道:“杨彪入军机院,为左副院正,郭嘉为军机院右副院正,院正之位由你暂领。

桓典为理法院右副院正,暂时主持理法院。郑玄为翰林院院正,大学改为州学,邴原为冀州州学令,负责冀州州学,杨修、阮瑀为翰林博士,负责文书编纂等工作。

裴徽为幽州州学令,主持幽州州学。

司马朗正在建设县城,令裴辑前去辅助,建好后,每人任一座县城的县令。

至于董昭,让他入丞相府为参谋,看他以后表现。

钟繇既然能得先生推崇,那就先让他入民政部,任左侍郎。”

“丞相是要在各州推行州学?”

“不只是各州,以后教学分三级,县郡州,以县为根基,郡取县之精锐,州取郡之精锐,国子监取各州之精锐,以后取仕除非皇权特许,否则都从国子监取仕。”

“在下懂了,不过丞相之谋划恐非二三十年之功而不可得。”

“这是长久之策,先生知道就好,实现他还需要先生出力,对了,先生,你的从弟荀友若如今怎么样了。”

“友若他经我劝说后还是不愿再出仕,他知道丞相办学堂以授百姓子弟识字,所以选择归隐田间,办学堂,教农户子弟断文识字。”

刘和叹了口气,道了声可惜,以荀谌之才去教导童子识字,实在太屈才了,不过他又有什么办法呢。

“那辛评和韩珩两人呢。”

“韩珩在得知主君未杀袁氏族人后,就选择了投效,只是其才能一般,唯有一个义字,我让他入了行伍,在子义将军麾下任一司马。”

也得亏现在是汉朝,书生多多少少都有点武力,要不然韩珩要哭死。

“至于辛仲志,因其与郭图交好,而如今郭图被丞相下令斩杀,他宁死也不愿投效。”

“若不是看在佐治的份上,他早下去陪他们去了。既然他不愿效忠与我,那就把他与他的妻儿一起送去袁府一同圈禁。”

“那佐治那边。”

“佐治是识大体的,我相信他必不会因此怨憎于我。”

“那我就去安排各人去赴任了。”

第二日,刘和让天子给裴茂授完符节,刘和为其送行。

接着刘和让人端来送行酒,亲自为裴茂斟了一樽酒。

“巨光你此去关系重大,还望你能用心。不要辜负了我的期望。”

“丞相放心,此去必定竭尽全力,讨灭李傕、郭汜二贼。”

“关中诸将你比较熟悉,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你自己把握。”

“在下明白。”

“此去道险途艰,还望一切小心,待归来时我为你摆酒庆贺。”

“多谢丞相,在下这便启程了,还请丞相等我的好消息。”裴茂说完一仰头就饮了樽中之酒,然后带领随从上马而去。

刘和清楚,裴茂此去要不然功成身退,要不然客死关中,决计没有第三种可能的,这也是没办法的,关中诸侯十几个,兵力虽然不多,但联合起来也有不下八万人。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