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刘和想了一下道:“第三点就不要管他了,第一点我们也无可奈何,就第二点我们还是有办法的,如今的教师不是工资低了嘛,我们换个方式,由朝廷发一部分俸禄,每月八石,另外一部分由上学堂孩童出,他们来上学堂,每个月出一斗米,每个教师教授六十名孩童,这样每年能有一百五十石,虽然成不了大富之家,但养家也绰绰有余了。”

荀彧想了一下道:“百姓每年出九斗,官府出九十六石,确实可以减轻我们不少压力,也能提高教师的俸禄,但是这个俸禄已经比郡县的小吏要高了,就怕都想去做教师,而不愿做吏员了,或者吏员的能力会降低。”

“也是我一开始想当然了,想尽量让所有的孩童都能学习,如今我也知道这是不现实的,只能调整下策略,幽、冀两州每座县城分东西各设一座学堂,其他州县先设一座学堂,每座学堂的每位教师收学生六十名,只收寒门子弟,士族子弟一律不准入学,其他私人开办的学院书院等不用管,官方书院目前照旧,等待以后再行改革。

而且我们在冀州实行小学教育也已经有四年了,从其中挑选出学识还算可以的,先充当七岁孩童的蒙学教师,每人带二十人,其俸禄降低六成,学生供奉不变,待其十五以后按正常教师对待,这样他们即可以有俸禄贴补家用,又可以兼顾学习,而多出来的教师再按照需求分配。”

刘和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人才这事是百年计,想要寒门子弟出头,非二十年之功不可得,只能慢慢来,说到此,刘和不由又想起了生财之道,那就是书店,大汉本身书店是比较多的,只不过买的起书的人太少,现在刘和既然已经改革了纸张,那么书店的改革已是必然。

这钱他还是要先赚的,等他一统天下或者造纸产量提升上来的时候,或许他才会开放给民间,还有活字印刷术也是时候找个时间弄出来了。

“先生,如今我们的纸张供应应该有多的吧。”

“这个确实是,除了提供给官府和州学的用纸以外,还有点剩余,我也就没让造纸规模再扩大了。”

“再扩大一点吧,我们在各地开设官方书局,按照原来的方式提供原本,交给学子誊抄,然后再把誊抄本售卖出去,纸张也卖。”

“这事虽是好事,只不过我们如今人手不够,没办法再腾出人手来负责此事。”

“那就再等等,你先把造纸规模扩大,以后开书局销售需要的人手这事再等等。”

士农工商,虽然古代人轻商重士,但是这汉朝还没严重到经商不能为官,不过是在选用人才时有经商经历的往后排,要是你真的有天纵之才,经过商又怎么样。

“事情就这样吧,后面一段时间我们将会息刀兵,不再轻启战事,奉孝、公达你们注意各方情报,待我们积蓄底蕴后,争取一举平定天下。”

“丞相放心,我等必不会惫懒。”

荀彧等人退走后,刘和也没了处理公务的兴致,他有点心累,需要放松一下,缓一缓,领着许褚去了招贤楼坐一坐。

招贤楼五月就建好了,刘和还主持了个剪彩仪式,也挺简单的,就是请了门神,烧了几节竹子,然后在楼门口的告示牌上贴上了招贤令。

不过六月底就起了战事,直到前些天才结束,也就没有人才来了,赵咨见刘和来了,连忙出来作陪,这段时间一点成绩也没有,他心里也是颇为自责,不过刘和也没道理怪他,人不来都是刘和的问题,刘和今天来也不是探讨人才的问题的,只是想来散散心,看看风景。

要知道招贤楼可是开在街市的繁华地段,为了突出地位,建了四层楼,后面还有个园子,这个楼可不仅仅是招揽人才的,也是给刘和麾下文武平日里官方交流消遣的地方,里面配置了上等的厨子、乐者、歌者、舞者,不过优和妓就没设置了,毕竟是官方机构,真想玩,找私人会馆去。

如今的邺城不像唐长安时有东市和西市那么繁华,但是也是连通四方的要地,以前也还算是比较繁华的,只是如今有点落魄了,而且刚经历战事,街市可谓是萧条,大猫小猫三两只,好不凄凉。

而刘和没坐多久,就见一人进了招贤楼,没一会又走了,看着也不像是做工的,就随口问赵咨道:“这人是谁。”

赵咨打眼看去,“这人名苏曲,中山人,从他祖父起开始从商,他的父亲名苏双,经常在边境贩马,他虽然也读四书,但没治经,从小随祖父、父亲奔波,今次见丞相立招贤楼,于是来试一试,不过我认为其才能一般,而没有推荐。”

“那他怎么又来了。”

“他就是不死心,每天都要要来一次。”

“他有没有说自己擅长什么。”

“他说自己善于经商,可是丞相岂会需要商贾之人。”

刘和心想你们看轻商人没关系,作为上位者来说抑制商人是常理,钱和权如果都有的话很容易出事,不过刘和现在急需懂商贾之人帮他打理产业,本来他是准备等成婚后,找他小舅子甑尧来帮他,不过要是有别人更好。

“你派人去把他找来,我见见他。”

赵咨虽然有点疑惑,但还是派人去请了,虽然赵咨看不上他,但是必要的留档还是有的,不能让刘和说他不干事啊,没过一会功夫,人就请来了。

在来之前伙计也和他介绍了刘和的身份,所以苏曲到来后也没意外,而是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道:“小民苏曲见过丞相。”

“不用多礼,我听君初说你有经商之才,想来应召。”

“正是。”

“你为何想来应召的呢。”

“不瞒丞相,我家虽然从祖父开始经商,也薄有资财,但前年家父与张世叔去往草原买马,却再也没回来,家里因家父失踪,家资耗尽还欠下了债务,想东山再起却没有资本,而我虽然读四书但又不通五经,种田虽有所得,但也还不清债务,这时闻丞相招贤令,自觉经商一道还有点心得,特前来一试。”

难怪后来没了苏双和张世平的记载,原来是翘辫子了。

“你父亲可是在黄巾作乱期间资助过刘备的苏双。”

“正是。”

“那为何你没有去寻求刘备帮助呢。”

“回禀丞相,家父虽然资助过刘玄德,但如今已过去了十多年,这情分在与不在还很难说,如今家父又已失踪,更是难说了,而且刘玄德身在徐州,路途太过遥远,我也没有盘缠。”

“这些不提也罢,你既然说自己通晓经商之道,那你和我说说你的道,想好了再说,我用不用你就在于你接下来的话了。”

苏曲沉默了一会道:“小民以为经商之道不过情报、知客、律己六字。

所谓情报就是熟悉行情,知道市价,还有哪些竞争对手,底细如何。

知客就是待人接物以诚心、诚信,处理好顾客以及其他人之间的关系。

律己是随时保持冷静,不骄不躁,还要不断的学习知识。”

刘和虽然不懂如何做生意,但是听苏曲说的挺好,不过做的好不好还要看。

“说的不错,我就给你个机会,但不是入朝为官,而是替我打理产业,你可愿意。”

“小民愿意,多谢丞相。”

“不过你也放心,产业打理的好了虽然不能为官,但是封侯也不是不可能的,一切就看你做的怎么样了。”

苏曲一听还能封侯,当即就更打了鸡血一样,商人最是被看不起,如今有机会封侯拜爵怎么能不激动,身为商人,最崇拜的就是吕不韦和范蠡了,谁不想货卖帝王家,位极人臣。

苏曲很快就平复心情,毕竟也是经历过风浪的人。

“不知丞相现在需要小民如何做。”

“你可知道肥皂。”

“知道,据我了解此物是消耗品,量少价高,虽然买的人不少,不过也差不多到位了。”

“不错,你既然知道肥皂必然知道还有香皂,如今我需要扩大产量进行售卖,其中肥皂需要作为百姓能买的起的用品,香皂因为材料问题,产量并不大,至于具体的定价你来做主,我会让制作坊的管事配合你,但是你不能问具体的制作方法,只需要知道大概的成本就可以了。

还有一点,你明面上是独立的商人,不统属于我,我会给你一笔资金,你自己雇人买店铺,以后的发展全看你的能力,当然了,遇到重大问题也可以汇报于我,虽然我不想露面,但你毕竟是为我办事的,明白吗。”

“小民明白。”

“还有我给你肥皂和香皂经营,但你不必局限于此,其他货物你也可以经营,经营方式我暂时也不会管你。你现在住在什么地方。”

苏曲楞了一下,有点难以启齿,还是赵咨道:“丞相,苏曲他现在没有住的地方,这段时间都是借住在别人家。”

“既如此,我会给你安排一个宅子,你先洗洗,再去做两身新衣裳,明日我会让人给你送去银钱,并领你去见作坊的管事刘安,以后一段时间的事你做主。”

说完,刘和就让随身的一个仆从拿了些钱给他,然后领苏曲去挑个住处去了,苏曲于是告退离去。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