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与甑洛敲定了商行的事后,也就没再管,经营的好了皆大欢喜,经营的不好,就当给甑洛拿去消遣了,大不了到时候把盐再收归官营,只是要多费些手脚而已,至于肥皂和造纸技术早晚是要让利与民的。
刘和找了一批优秀的木工,开始了他的印刷大业,他也没一上来就搞活字印刷,还是从雕版印刷开始的,不是不能搞,而是刘和其实也是十窍通了九窍,一窍不通,他只知道一个大概,总要一步步的实验才行。
刘和在后世知道的印刷方式主要有凸版印刷、凹版印刷、平版印刷三种,他也只能搞凸版的,最简单,其实凹版也简单,只是凹版以现在的技术也只能白底黑字,太废油墨了。
刘和按照书本的大小,字数让工匠先雕刻出一版,然后自己亲自上手印刷,再改进,再印刷,直到他认为没问题的时候,再根据凸版的大小制作模框,分配字体大小,雕刻单字,然后装配,再印刷,再改进,再印刷,没问题后就是大规模的刻字了,制作模框了,刘和先以千字文为母本,也就是需要刻千字出来,这也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前面实验都花了十来天了。
在千字文的雕刻阶段,他又找来了韦诞,当初那些人才只有韦诞还没事做,刘和就在在这等着他呢,毕竟印刷,雕版是一方面,纸张和墨也很重要,现在纸张短期内是没办法改进了,只剩这墨需要专业的人才来想办法了,要不然到时候大规模印刷的时候,字体印染的话,就麻烦了。
韦诞本来见到刘和还有点惴惴不安,在刘和向他展示了印刷术后,他被惊到了,直接把刘和抛脑后去了,嘴里直呼着神奇,刘和也不知道他是为印刷术惊奇还是为纸张惊奇,也或许两者都有,不过没关系,你有兴趣就行了。
“伯觎你看印刷的方法这怎么样。”
听到刘和问话,韦诞这才回过神来道:“丞相恕罪,学生实在是被这制作方法惊到了。”
刘和很开心,不是因为韦诞的惊喜,而是终于有人在他面前称学生了,往常都是自己在别人面前称学生,现在听别人自称就是舒服。
“无妨,这套方法我命名为印刷术。”
“学生可以知道这是谁发明的吗。”
“要说发明嘛,我也不知道是谁,我只是见人用白纸在石碑上拓字,又见印章的用法,才想到既然石头上的字可以拓印下来,那么可不可以用这种方法印书呢,这才一试,果然可以。”
韦诞心里直接给出了经典的三个字,你直说你发明的不就完了,还不知道是谁,显摆给谁看呢,虽然这事搁谁那里都可以显摆一辈子,但看刘和这样他就是心里莫名的不爽。
不过大丈夫能屈能伸,韦诞连忙道:“丞相大才,天下及后世读书人必定都会感谢丞相的。”
韦诞用实际行动表明了面子是什么玩意,马屁该拍还是要拍,他还想跟着刘和混纸用呢。
刘和道:“他们是该感谢我,不过可不止我一个,我想带你一起名留青史,如何。”
韦诞摸不透刘和是什么意思,难道在试探他是不是贪图名利?虽然自己还有点才名,但是也不至于如此啊。
韦诞谨慎的道:“丞相太抬举学生了,学生何德何能,能与丞相一道名留青史。”
“你也不必谦虚,这印刷术还是要你出一份力的,我知道你才学不错,尤其擅长书法,这些在我看来不过是小道尔,我不缺这样的人才,但是众人中我独留下了你,你可知为何。”
韦诞听刘和说他的书法是小道,本不高兴,但是听刘和的意思,自己与别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自己有别人没有的能力被刘和看上了,又联系到招贤令所说的人才,韦诞道:“丞相莫不是看中了我的制墨技术。”
“说的没错,你擅长制墨,如今我们所用之墨实在差强人意,所以需要你的制墨技术,加上我的印刷术和造纸术,必定可以名流千古,这才是大道,只是不知你愿不愿意贡献出你的制墨之法。”
韦诞有点犹豫,这个制墨之术可是他的独家秘方,要是就这么贡献出去,实在心有不甘,但是刘和画的这个饼太大了,实在是令他心动,这是赤裸裸的阳谋啊。
左右权衡了半天,韦诞还是心一横的说道:“多谢丞相看重,学生愿意贡献制墨之法。”
“好,现在还有一事需要你。”
“请丞相吩咐。”
“这印刷也才开始,我需要建立一个朝廷的印刷坊,现在缺人主持,你可愿意。”
“学生愿意。”
“你也放心,只要这印刷坊办的好了,我必定不会亏待你的,还有一事,工匠现在在雕刻千字文的雕版,只不过这印刷方式还没确定,总不能让人拿墨一个字一个字的刷上去再印,这样的话墨都干了估计还没印好。
所以你要想办法如何能够快速的,大规模的上墨印刷,匠造署里有一些能工巧匠,如果需要他们帮忙的话直接找他们,我会通知他们配合你的。”
说到匠造暑,现在规模也不小了,里面各种工匠都有,他们的职责就是设计、研究、发明,虽然现在成绩还不多,但是也不少了,只不过没有什么划时代的东西,水车、曲辕犁这些功劳他们只能算小头。
不过因为刘和的启蒙,他们现在的齿轮传动技术发展的比较不错,现在正在研究齿轮的齿数,形状,大小等对传动以及使用寿命的影响,这在刘和看来就是一大进步。
同时他们也在研究船橹如何通过齿轮进行传动,也就是把船橹连接起来,由齿轮进行传动,不再是数人摇一橹,而是数人同时摇数橹,而且因为使用了齿轮可以省不少的人力,不过现在这都是设想,虽然很大的可能会实现,不过也要等研究出来使用没问题了,刘和也不会吝啬奖赏的。
还有刘和的重骑兵铠甲,他们也已经研究好几年了,在刘和的循循善诱之下,也出了款式了,现在已经开始安排工匠制作,只不过现在产量不大,一年也就两百副。
刘和暂时也没想着扩大产量,实在是经济能力有限,负担太大,有这钱和功夫,还不如多给士卒做些铠甲,要知道他们现在大部分都是未着甲的。
刘和又带着韦诞去见了制作雕版的工匠,让他们认一认新领导,然后带着他又去找荀彧报备去了,印刷坊草创,员工可以招募,但是一些文员还是需要荀彧派遣的,还有开支等也需要荀彧。
虽然刘和把书局单独拎出来了,不过印刷坊还是公用的,等于是免费给书局打工,书局赚的钱再按分成经过刘和的手倒到国库里,毕竟印刷这玩意技术含量并没有多高,只是缺乏思想而已。
一旦出了成品,别人仿造起来就非常的容易了,这也不由得让刘和想着是否该成立一个专利机构了,有了专利就有钱,有钱了就有动力,这样才能不断的激发人的创造力。
不过这都是细枝末节,现在势力不稳,地盘不够,财政也困难,等以后再说吧,刘和带韦诞办完手续后就让他自己忙去了,他只要偶尔关注下就可以了。
韦诞走后,刘和又找上荀彧,开始了他新的战略规划,那就是信鸽,这玩意刘和想到之后就留意了一下,发现当初班超出使西域的时候就用鸽子传过信。
只不过没人重视信鸽的战略地位,只当平常娱乐消遣的玩意儿,一些豪门大族都养有信鸽,只不过送信对他们来说都是次要的,好看以及比赛才是主要的。
荀彧见刘和又转了回来,就知道刘和肯定有事,一般没事的话,刘和基本不会登他的门的。
荀彧道:“丞相这又是有什么想法了吗。”
“知我者文若先生是也,确实有事需要文若先生相助。”
荀彧心道果然如此,“不知是何事。”
“我读书时发现,当初班超出使西域,以鸽子与朝廷互通信息,不知先生可知道。”
“确实有这事。”
“既然班超能以鸽子通信,那我们为何不能以鸽子传递情报呢,如今的情报传递速度实在太慢,而且容易受阻,若是能有信鸽传递,不论是速度还是隐秘性上来说,都是可取的。”
荀彧想了一下道:“确实可以,只是据我所知,信鸽的培养难度比较大,而且懂的人也少。”
“所以才需要文若先生出手,招募善于培养信鸽之人,这些人除了能培养信鸽之外还需要培养接替之人,我需要信鸽遍布各州郡,以传递消息。”
“丞相所谋太大,非一两日之功啊。”
“没事,慢慢来吧,我们的时间还多,不过先给在外的各部军队配备上才是要紧。这事就拜托给先生了。”说完,刘和就告退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