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宫也是没想到刘表竟然如此不堪,这天下只要是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刘和随时都会起兵攻伐他人,难道刘表指望刘和看在他同为汉室宗亲的份上放过他?
现在刘备与孙策隔江相望,两人也是大眼瞪小眼,谁也奈何不了谁,总体来说刘备还处于弱势,毕竟双方兵势差不多,而刘备在水军这一块差孙策太多,想要打孙策必须借助刘表的水军。
反观孙策,也是一样的无奈,有心攻打黄祖为父报仇,刘备就像一根刺卡在那里,想先灭刘备吧,也是难,两方八成会拼个鱼死网破,到时候还怎么攻打黄祖,怎么攻略天下。
刘备也是急了,他准备实行第二套方案,攻刘表了,想必曹操和孙策两人定会举双手赞成,虽然这对刘备来说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是想要跳出樊笼,这也是没办法的了。
冬十月,在襄阳寸功未立的孙乾主动向蒯良等人透露出孙策要联合刘备、曹操攻打荆州之事,以此来逼迫刘表同意联合刘备攻打孙策,谁成想刘表把这鸵鸟的性子发挥的淋漓尽致,说什么也不同意。
蒯良等人没办法,按照现在的情势发展下去,荆州破亡是迟早的事情,而他正好知道一则消息,长沙太守有意谋反,于是,蒯良破罐子破摔,顺水推舟,直接逼反了张羡。
在蒯良看来,以刘表的态度和作为,荆州迟早要亡,如今诸侯并起,利益重新分配,你刘表可以不顾家族兴衰存亡,但是我们不能不顾,要不然你崛起给我们带来利益,要不然你趁早完蛋,我们好寻找新的靠山获得利益。
十月底,长沙太守张羡携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反叛,刘表直接气吐了血,要知道他现在岁数快六十了,经这么一下刺激那还得了,直接以蔡瑁为帅,率领大军攻打张羡慕。
经过两个月的交战,蔡瑁却拿张羡毫无办法,而本就与刘表交恶的交州牧张津见刘表势弱,也派遣部队进入荆州,协同张羡一起与蔡瑁交战。
这里面说不得还有曹操的一份功劳,要知道无论是张羡,还是张津都与曹操有着不浅的交情,原本以曹操的计划,应该是他由北向南,张津、张羡由南向北同攻荆州,可惜天不从人愿,他需要积蓄力量和刘和一战,再加上张绣的韧性,实在无力南下。
也不得不说刘表运道好,若不是张绣,以刘表的能力,如何能挡住曹操的大军,现在好了,曹操计划落空,其谋划还被蒯良借来逼迫刘表面对现实,别再做鸵鸟。
这里面不得不提到两个人物,一个是刘表的侄子刘磐,另一个是刘磐的部将黄忠,他们两人本是镇守长沙的,或许是刘磐能力不错,而刘表自己的两个儿子都不咋地,刘表怕刘磐夺权,所以闲置了他。
刘磐也就在长沙半隐居了下来,而黄忠归属了长沙太守张羡,这也是为什么张羡能抗住蔡瑁的一个原因。
刘表短短几个月就感觉苍老了许多,又经不住蒯良等人的吓唬,其实也不算吓唬,而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若是刘备与孙策联合攻江夏,黄祖很难说能守的住,而益州的刘璋虽然胸无大志,但是刘表当初阴了他的账可是一直记在心里的,有机会难保他不会跳出来咬刘表一口。
刘表现在已经六神无主了,事情早就已经偏离了他的掌控了,北方的曹操也是个不安定的因素,别看他现在被刘和钳制了,若是有机会,他一定会冲进来分一杯羹的。
而南阳的张绣也在思虑着出路,南阳也是是非之地,刘表看样子是靠不住了,要趁早找寻新的靠山,看起来刘和是最佳的选择,但是曹操其实也没那么差,就连贾诩一时也难以做出选择,荆州烽烟四起,曹刘大战一触即发,现在站好队了,以后的收益才会大,若是情势明朗了再站队,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刘表最终还是没有经得起蒯良的劝说,决定和刘备联合攻打孙策,不过刘表也只能派出三万水军与刘备联合,毕竟荆南还在战斗,而且汉水和长江还需要水军布防,防止刘璋东进。
荆州的风风雨雨刘和一概没理会,十一月时,扛了快两年的臧霸终于抗不住投降了,若不是刘和有意放水,他早就扛不住了,刘和还是惜才的,老规矩,与刘备分人,由于有刘和的背书,泰山诸将中,张郃直接挑走了臧霸、孙观、孙康,尹礼四人,把吴敦、徐翕、毛晖、昌豨四人给了关羽。
臧霸能力不用说,其他人虽然能力一般,但是徐翕、毛晖原本是反叛曹操的人,至于昌豨,这人贪婪、虚伪,还是一个二五仔,刘和要来了就是一个麻烦,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都容易被人诟病,还不如踢给刘备去。
虽然臧霸曾经与曹操或者袁绍有牵扯,但是经过这次的战争,再深的交情估计也没了,刘和基本还是能放心用他们的,刘和封臧霸为五品抚军将军,领麾孙康及麾下士卒去河东找赵俨报道去了,用归用,但也不可能把他放青州的,至于孙观归了张郃,尹礼归了徐晃,也算是消化了泰山的势力了。
如今刘和除了长城有五万兵力外,另外还有六部完整的三军编制以及甘宁的一万多水军,也就是说刘和有正规军二十九万人,军事实力方面刘和已经是底气十足了。
而这一年中,刘和也并不是完全在编制神仙志,他对麾下的结构也进行了调整,虽然还是州郡县制,不过他对郡进行了重新规划,以九到十一城为一郡,降低了郡守的品级为四品和从四品,县令为正七到九品,州牧为三品。
并且刘和限制了他们的军权,虽然没有剥夺,但是为了以后实行军政分离,也限制了州郡县的常备兵力,主要还是依赖于刘和的八部兵马。
而且说实话,一座县城,衙役都不需要太多,县令也没那么多时间来断案子,一般的纠纷都是里甲、坊正来解决,只有抢劫、杀人之类的大案才会轮到县令出场,要不然东家丢条牛,西家丢只鸡都需要县令来解决,他还用不用干别的事了,县令的职责可不光是断案子。
再削弱了守城兵丁的数量,这些郡守、县令再想造反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后面的问题就是限制这些领兵大将的了,历史上魏国后期为什么和吴蜀僵持那么久,不是因为灭不了,而是不放心统兵大将,钟会灭蜀后都企图据蜀自立,曹氏家族嫡系无大将可用,所以宁愿不发兵。
而刘和处境更难,他也只是凭借先知先觉,尽量让各氏族之间相互制衡,并培养寒门子弟,降低士族的威胁,刘和的三军制度和军师参谋也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分散统兵大将的权利。
年底的时候,刘和麾下的人员又进行了一次调动,而且鉴于历史上赤壁之战后的大规模瘟疫,现在基础人才也有,刘和新成立了一个部门,卫生署,各城之中都建立了公厕,而且下了专门的卫生令,违反禁令的全部罚苦役,因为配合公厕的还有简单的城市下水道,虽然不像后世那样的发达,但是在这个时代也够用了,毕竟这时代可没有那么多有害的物质,只是一些生活污水罢了,至于泔水和粪便,那可是好东西。
经过这几年的推广,刘和麾下的百姓也知道了粪便对植物增产的作用,刘和虽然没想着靠卖粪便赚钱,但是也还是保证了卫生署的开支之后还有点盈余,这还是刘和提高了从业人员待遇的结果,毕竟这是脏活累活,俸禄不高都没人愿意干。
至于泔水,养猪场可不嫌弃,刘和的养猪大业可还在进行,为了提高猪的肉食地位,刘和可是把后世的烹饪方法弄了不少出来,并且鼓励官员食用,上层流行起来了,还怕百姓不吃不养嘛,如果说猫是刘和强制养的,猪就是百姓自愿了,不过一般人家也难养,主要是冬天没的给猪吃的,不长肉。
刘和为了防止未来的瘟疫,不仅设置了卫生署和养猫令,也开始了酒精的蒸馏,不过实在太伤粮食了,产量一直很少,不由得让刘和惦记起了高粱,为此,他去年就派人向西寻找了,按照历史,高粱应该已经传到西域了才对,只不过到现在还没有音信。
刘和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来尽量降低瘟疫的发生概率,要不然那么大规模的瘟疫,别说百姓死伤惨重,就是他刘和的小命也有可能不保,毕竟瘟疫可不管你是什么身份,感染上了九成九会没命。
后世那么发达的科学都没办法避免各种病毒感染,何况现在呢,不过刘和也只能做到他力所能及的,现在只缺名医了,为此刘和也派人去寻找张仲景和华佗了,只不过这两位行踪不定,也是难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