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茅台叶风买的是三千多一瓶的,中华烟买的也是好烟,就是专门给家里的几个长辈准备的。
看着三叔离去之后,叶风的老爹瞅了叶风一眼,破有点吃味的说道:“臭小子,长本事了,有好东西都不孝敬你老爹了。”
“放心吧,爸,给您备着呢,够你喝上一阵子的啦!”
叶风笑了笑说道,他们老叶家祖孙三代都是纯正的秦岭人,喜欢喝酒,可以说是见到好酒就走不动路了。
“酒酒酒,一天到晚就知道馋酒,快去帮我把那俩兔子和野鸡处理了,晚上叫上老爷子他们过来一起吃顿饭。”
叶风的母亲看着丈夫竟然问儿子要酒,不由得莞尔一笑,转而给叶老爹安排了任务。
看着父母开始忙碌的准备起了晚饭,叶风也就将自己专门给爷爷奶奶的礼物挑出来,拎着向这村子南头的爷爷家去了。
“哎呦,我的乖孙子,啥时候回来的呀?这几年可想死奶奶了。”
走进山石堆砌而成的院子里,悠闲的躺在太师椅上的奶奶看到叶风,情绪有些激动的站了起来。
“奶奶,我刚到家没多久,这是给您和老爷子买的补品,别不舍得吃哦!”
叶风说着将手里给爷爷奶奶买的保健品放在了堂屋的桌子上。
“爷爷呢?”
看着家里只有奶奶一个人在,叶风问出了心底的疑惑。
“你爷爷在村头跟别人下象棋呢。”
正说着,一位满头沧桑银发的老人双手背在身后走了进来,瞅了叶风两眼说道:“唔,小猴子回来啦!”
小猴子是老爷子给叶风取的小名,小时候叶风很是调皮捣蛋,总是偷偷摸摸的带着一群小伙伴爬树,老爷子就给他起了这个名,但是这个名也只有老爷子喊,叔伯那一辈的都喊他小风。
“是的,爷爷。”
叶风看着爷爷那霜华白发,心中有些感慨,眼前的这位老人,正是他的亲爷爷,从小到大一直在用自己的切身言行,教导着叶风为人处世的道理。
“嗯?臭小子,你来看老头子我就买了这点保健品?”
站在堂屋门口,一眼看到摆在桌子上的保健品,老爷子有些失望的说道。
“哪能啊,老爷子,”叶风走进堂屋,从保健品的外包装礼品盒里翻出一盒茶叶,递给老爷子,“您老品鉴。”
“嗯,不错,上好的武夷山大红袍,可惜不是那三株母树上的。”
老爷子打开茶叶盒,捏出一小撮放在鼻子下闻了闻,有些陶醉的说道。
叶风的爷爷叫叶文甫,年轻之时曾经出去闯荡过,通晓古今中外历史哲学,学贯中西,据老爷子自己所说,他一手叶家拳法曾打遍天下无敌手,平生唯有两大爱好,其一是酒,其二就是茶。
听到老爷子的话,叶风不由得有些无语的说道:“老爷子,您可别太贪心,就这二两还是我从朋友那里顺来的呢,您别不知足,那母树上的您孙子我可没那本事给您弄来!”
送给老爷子的这二两武夷山大红袍是三代茶树上的,他从一个好哥们家里顺来就是专门用来孝敬老爷子的,至于老爷子口中所说的母树上的大红袍茶叶,来头太大,而且产量太少,他没那个能耐搞到手。
武夷山大红袍,生长在九龙窠内的一座陡峭的岩壁上,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中的名丛珍品,同时也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在武夷名枞中享有最高声誉,名居武夷岩茶之首,素来有“岩茶之王”的美誉。
经茶师评定,大红袍茶冲至9次,尚不脱原茶桂花香的真味,而其它名茶,冲至7次,味就极淡。从而夺得了“茶中之王”的桂冠,名闻海内外。
关于“大红袍”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传说天心寺和尚用九龙窠岩壁上的茶树芽叶制成的茶叶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这位皇官将身上穿的红袍盖在茶树上以表感谢之情,红袍将茶树染红了,“大红袍”茶名由此而来。
大红袍母树于明末清初发现并采制距今已有350年的历史,数百年来盛名不衰,乃是名副其实的贡品茶。
对于这些情况,老爷子其实心知肚明,他盖上盒子,将茶叶放好,看着叶风说道:“知道就好,别以为在外面取得了一点小成绩就心高气傲、自以为是,为什么放弃魔都户口?”
对于老爷子的敲打,叶风坦然接受,他知道老爷子是在告诉他为人要时刻保持这样谦虚进步的态度。
“老爷子,魔都虽好,可哪里终究不是我的家呀,我的根在秦岭,在青山镇石岭村,这里是我心灵的归宿之地。”
“不错,人啊,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记故土,不能忘本。那你现在回来有什么打算?”
“嘿嘿,爷爷,我想四处看看,能不能在家乡找到可以一些可以投资的地方,把村子发展起来。”
“好啊,那你就抽空四处好好看看,给村民们找条路子,爷爷支持你。”
在石岭村住了一辈子,老人对这里是充满了感情,如今孙子有能力、有出息,又不忘本,老爷子心中甚是欣慰。
“嗯,老爷子,我妈说了,叫您和奶奶晚上别烧饭了,在一起吃。”
“好好,老太婆,你听到没有?”
老爷子对躺在椅子上的老太婆说道。
“你还好意思说,要不是你个糟老头子非要分开住,不让云婉伺候,不然我老太婆享享清福不好吗?”
奶奶抱怨似的指责老爷子为什么不跟儿子儿媳妇住一块。
“唉,老了老了,舍不得这个住了一辈子的老院子呀!”
对于老爷子的这种感慨,叶风和他的父母是体会不到的,所以他们也不好劝说,所幸都是一个村子几步路的事,也就由着老爷子了。
叶风愉悦的在一旁看着爷爷奶奶拌嘴,两位老人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携手走过了大半生的岁月,奶奶的抱怨,爷爷的包容,是两人相濡以沫大半辈子下来独有的交流方式,这种平淡,正是老人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