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上午大遥正在跟吴持杜过工部的情况,比如做事流程、钱财物料支取、礼仪制度、各工匠专长等等。黄门令有来工部传话:陛下允许工部设四司,四司长吏俸禄为比四百石,四司名工部左侍郎跟工部右侍郎,吴持杜改为工部令,秩俸不变,人员选定好后上报给朝廷即可。

大遥于是心里大安,既然已经获得准许后,就可以开始正式把四司制度落地执行了。

大遥先找来木匠在出入口附近做了个可遮雨的公示栏,然后跟吴持杜根据工匠情况划分工匠,之后一起把制度细节沟通过了一下,暂时没什么问题后便把众工匠叫来。

等人齐后,大遥把工部分四司:土木司、矿物司、器械司、账目司每个司所执掌的内容说了一遍,然后点名分配司部,待人分好后,大遥说:“这只是根据各人实际情况分配,若有觉得想更换自己所在司的举手,可以帮忙进行微调。”

结果有一些人对土木司跟矿物司不了解的,纷纷选择到器械司,大遥也不阻止,毕竟这种事强求的话反而适得其反。待尘埃落定后,大遥让人把各司人员登记造册。

看了下名册,土木司有十四人,矿物司只有五人,账目司要求比较高,需要识字跟术算,目前只有两人。剩余的四十人都是器械司。这在大遥的预计范围内,器械司确实需要这么多人,不光需要锻造兵器铠甲,马蹄铁跟马镫目前准备推及南北军,到时器械司还需要加人。

马蹄铁跟马镫先行装备的五百军士还在适应,据说反响特别好,不过出现了一些小问题,正在慢慢解决磨合,等没问题了再推及全军。陛下跟丞相还有大将军都怕到时贸然推及全军,若出现问题整改起来比较麻烦。毕竟兵者,国之利器也。

大遥先任命黄延寿为部左侍郎领器械司,黄持杜暂领其他三司事宜。

看来要招人了啊,可是在汉朝怎么招人呢,又没有办法在各平台上发布招聘信息,难不成要一个一个问人么?大遥想了一会,对工匠们说:“目前土木司跟矿物司缺工匠,若你们有合适人选可以推荐。”说完让解散做各自的事情了。

大遥回到办公室开始构思四司额外奖励的细节了,第一个就是工匠等级制,大遥结合自己现代知识,与吴持杜琢磨了许久,定好了工匠等级制度。

第一级是最低级:学徒,领学徒薪水。

第二级:正式工匠,领取基本薪水。

第三级:能工,领取基本薪水每月加十钱能工补贴。

第四级:巧匠,领取基本薪水每月加二十钱巧匠补贴。

第五级:巧夺天工,领取基本薪水每月加四十钱天工补贴。

每个等级对应的要求跟标准也制定好了,然后大遥让吴持杜开始准备好各项考核内容。

奖励章程也出了,

创新奖:根据建议或者改善重要程度,分别奖励五钱,八钱,十五钱;

师徒制:四级或者四级以上工匠可带学徒,若徒弟出师后,一旦徒弟到三级,师傅奖励二十钱,后续若徒弟带出徒弟到达三级仍可得到五钱奖励;目标奖:因为刚刚成立新司没有参考内容,暂时没定;

冠军奖:每三个月,评选一个最佳工匠,奖励三十钱。

至于惩罚则不变。

大遥让吴持杜把内容写好,然后张贴到告示栏上,并且三天后进行评测定级,考核内容包括理论跟实践,让做好准备。

自古财帛动人心,众工匠看过后都觉得合情合理,能者多劳,多劳多得。

至于为什么做这些,是因为大遥想把工匠的收益提高,然后就是尽量培养更多的可用之才,因为大遥跟汉朝的观念不同,汉朝主要重文武,以农耕为本。但是大遥明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提升了,那么农耕文物就自然起来了,只是现在一切基础都很落后,只能徐徐图之。

奖励钱的事情,大遥先自己垫付,陛下刚赏赐的钱有一大笔,就算再开五六家像南阳那么大的酒楼,剩余的钱也够用一段时间了,不过这也不是长久之计,不然以后工部规模扩大,总有山空水尽的时候。

大遥这些弄好后,开始想开酒楼的事宜了,在长安城的日子里大遥不是没做事,而是在调查商业情况,不打无准备的仗。从自己了解总结和各种官方非官方的途径得知:长安城三分之二被宫殿占据,除了未央宫、长乐宫之外,还先后修筑了北宫、桂宫、明光宫。城里三分之一的空间,还满满塞着官署、官宅、皇亲国戚住的地方、庙寺、以及九个市场。比如自己所领的工部就占了非常大的一块地,所以给百姓居住的地方很小,住在城里的人不到一万人,大部分人都住在城外,长安目前管辖人口大概有二十四万左右。

但是长安城北,渭河对岸有五座陵邑:长陵邑、安陵邑、阳陵邑、茂陵邑和平陵邑,人口不比长安城少多少。原来自高皇帝起,便在陵园旁划地,徒高官、豪强、富商、贵族等起邑以奉山园,便有了如今这长陵邑。其余如安陵、霸陵、阳陵.再如今土所置的茂陵,皆亦类似。所以住陵邑的人五方杂错、身份复杂。有好礼文的世家大族,有商贾力利的富人。而游侠通奸的豪杰亦不少。

长陵邑所辖人口:十七万左右

茂陵邑所辖人口:二十七万左右

平陵邑所辖人口:十五万左右

大遥想起一首诗: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形容的就是五陵富贵繁华。

大遥打定主意,以长安为起点,先在长安城开两家,稳定后再在五陵邑同时开花,不过现在自己除了新收的三十几个家仆外,无可用之人。那几个识字读过书的人自己也不是特别熟悉。

大遥现在明白为什么人办事总喜欢用自己亲戚,因为自己亲戚多少会信任些,现在自己只能一边观察情况,一边看看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人。也不知道刘病已去哪了,整天出去游历游历,之前还偶尔回来让马休息下,现在也不知道什么时间会回长安,不然可以让他帮忙推荐一些人,看他那样子好歹也算是长安城的地头蛇。

大遥跟府里几个人去少府先把赏赐的钱领了出来,还了官家买奴的钱后,手里头算是真正充裕起来了。

有钱后大遥想起了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做一辆马车,可以避震的马车,不过这些要等工部四司考核完之后再说,现在众工匠正在努力备考。

不过大遥奇怪的是无论是外面还是街上,看到的都是两轮马车,两轮马车的缺点很明显,马匹身高很难与轮子平起,不仅费力还颠簸马还被压的特别辛苦,当然颠簸的原因也有没避震器的原因。而且由于是两轮的没支撑的时候会倒,所以换马也比较麻烦。

为什么不做四轮的呢,四轮的不仅稳定舒适,空间还可以更大,拉的东西可以更多。当大遥把这个问题跟府里一个坐罪的官员后代讨论时,他笑了一笑,说:“大人你不知,四轮马车固然稳定,可以做的更大,但是只能直来直往,转弯十分不易。”

大遥想了想:不对啊,很多四轮车都可以自由转弯啊。

那人看大遥一脸不相信的表情,然后说道:“大人若不信,可以试一试。”

大遥也有点较真了,问道:“你叫什么名字,这件事你来做。”

那人没想到大遥会把锅甩在他身上了,行礼说:“大人,小人颜同,但听大人安排。”

大遥说:“你去西市买五匹好马,然后府里安排个养马好手养,再找人做一辆四轮马车,不用做太大,做这么大就行。”大遥用双手比划大概手臂那么长的大小。

颜同接过钱后说:“喏。”

有些事情光想象是想不出来的,试一试才知道,毕竟实践出真知嘛。突然大遥好想好想程静婉,若她在肯定能帮忙出谋划策,有些东西程静婉只是没想到,一旦开了个头就能往很深很广的地方想。大遥给她留的第二张纸条写是千里共婵娟,天涯若比邻,是大遥杂糅了两首诗的诗句。

第三张纸条写的是:想我就来长安城找我吧。

想着,这小妮子估计就知道玩游戏,肯定没想我,等见到她看我不好好收拾她。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