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政治和经济的逐步稳定,让何煜开始面对一个发展性问题,那就是小行星带的星城开始足够多了,持续的数量扩张让星城自身的复制非常的快,也延伸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是否向更远的位置进军。

打开星图的何煜开始关注起周边的环境,之前的小行星带现在都已经被星城所占据,大量的星城围绕着太阳建立起来,人口也因为何煜的政策开始大量增长,这样的增长是有尽头的,按照目前的倍数复制规律,只需要150年就能占据全部的小行星带。

到那时候再来调整政策和各方面信息的时候,就会让对应的利益政治团体所不满,现在几乎所有的星城的权利都是集中在何煜手中的,随着星际帝国的扩张,小行星带的经济和战略地位必然强过行政星的地位。

加之新太阳周边的戴森云的制造者基本都是这些星城所建造的,里面的人员选拔和更换虽然目前有新地球出生的人口在里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必然会出现全是小行星带星城人员在里面,那么控制着经济和生产主体力量的星城会自发形成一个政治团体。

这是何煜不愿意看到的,到时候这些政治势力一旦在利益上的不满足,会导致整个文明直接脱节,何煜给新地球和其他行星的定位要么是行政星球,要么是研究星球,工业基本都丢在宇宙中,也就是随着小行星带的物质富足程度的不断增长,何煜把工业体系开始转移起来。

大量的低端制造业被悄无声息的转移了过去,让星城的地位和经济开始逐步增长起来。

想到这些,何煜得考虑把自己的老窝挪一下了,新地球还是以高端制造业为主,可是何煜得坐镇在经济的最中心的位置,首都得依照经济进行一定程度的转移,在小行星带拥有的物资远远超过在行星中拥有的物资。

除非把星球直接给肢解了,就像第五行星那样,不断的一层一层的剥,剥掉外壳的内部基本是无法住人的,同时还不断的用能量吸取的方式疯狂的吸收整个星球的热能,把能源提供给小行星带的星城使用。

新地球现在依靠的能源体系几乎也都是来自于戴森云的反物质,这些反物质在经过数月的航行,直接被飞船带到新地球,几艘大力神飞船的反物质就能让整个星球运作半个月,这就是反物质所拥有的能量优势。

想到这点,何煜就找到魏千亦过来,如果说政治上问谁最好,那么就是魏千亦了,作为目前人类的领袖,本身也掌握着大量的话语权,同时也是最理解人类的存在。

这种讨论是必然的,如果魏千亦能够提供只在星球上就能统领整个星区的帝国那就更好了,如果不行就只能选择去更加贴切实际的情况了。

很快,何煜的一个小会议就展开了,开展这块的人选基本就是整个文明的最高层,星球级的最高领袖,以及因为星城数量的不断增长,管理星城的区域也开始出现,负责一个区域的管理者管理的星城可以和星球级的管理者管理的城市对等。

星城这边的倍数扩张,会让星城的规模快速超越常规的星球增长,这是星球的文明无法做到的,未来的分区会越来越多,这些星城会逐步变成整个文明的主要承载体。

看到会场的人都到的差不多了,虚拟会议室中,所有人都已经到位了,何煜也开始自己的讨论话题了。

“我们需不需要进行首都转移?星城的优势性似乎越来越明显了。”何煜开门见山的说道。

周围的人没有说话,只是不过大多皱眉思考起来,作为文明的高层,这些事情自然是他们曾经考虑过的,星球的控制相对比较简单,但是星城的控制就难很多了,难免不会出现政治经济裂痕,分开久了,交流比较少的时候,这些问题会的的确确的摆在所有人面前。

电子生命体拥有漫长的寿命可以保证数千年内不出什么问题,可是人类现在哪怕增长到了人均350年的寿命,可是对等一个文明来说,那都是非常少的,现在基因科技除了凯瑞甘还有点进展外,人类的基因科技进展是非常困难的。

何煜说的不单单是给人类听的,而是给整个文明听的。

杨柯这时候看到似乎是自己的机会来了,当即站了出来。

“我想过这个问题,我先提出来吧。”杨柯走到前台,看到大家都看着自己,开始缓缓的说道。

“星城的增长速度目前是近乎指数型递增的,最开始的一个到30年前的17个,再到现在142个,这里面肯定离不开能源贡献者的杨懿和姬梓成的帮助,不过他们其实在本质上也不属于星球类的势力,按照严格标准来说,它是属于星城,一个盘踞在第五行星上的巨大星城,现在在肢解整个星球。”

说道这里的时候,所有人都默默的点头,按照实际来算,当初杨懿定位的就是一个巨大的行星肢解星城。

“所以星城才是星际文明的发展主力,这个星系的物质不单单是星球这些,其实更多的在小行星带和柯伊伯带,当然我说的不是这些星球周边的这些小型天体,而是40~150天文单位里面的大量物质,这些物质加起来远远超过目前星球的质量。”

“如果只依靠现在这些星球,那么想要建造一个戴森球无疑设计痴人说梦,而且物质的循环也会非常的小,可是如果把星城看做一个巨大的物质转化机器,那么就会出现一个情况,不断的按照既定规律,向着整个柯伊伯带进行吞噬。”

杨柯停了下,看到不少人开始被这种天马行空给惊讶到了,当即开始思考这个事情的可能性。

“可是能量这块怎么保证呢?”汪辞想到了这个问题。

“可能你们不是特别关注科技发展这块,现在的折越技术已经开始往小型化发展了,小号的商业飞船就能满足反物质的运输,而星城的物质在不断的储存后,会转化成戴森云反馈给整个文明,何况未来等技术发展了,星城直接进行跨星域转移也不是不行啊。”

杨柯讲到这里,让所有人都明白了杨柯想做什么,和这些星球的执政者思路不同,星球的执政基本就是把整个星球布满就已经忙不过来了,可是星城是移动的,本身是自带移动系统的,如果科技增长后,依靠大量的反物质是能够进行折越的,这种会损耗大量的反物质。

不过常规的飞行速度就没有任何问题了,在太阳的引力固定下,柯伊伯带几乎没有改变,这时候只要按照既定的区域进行飞行,那么就能轻松在轨迹上直接把大量的物质进行分解消化,转化成文明所需要的物质。

未来的星城的发展在吃掉整个小型带后,就是去吃柯伊伯带,那个位置所拥有的物质远远超越小行星带所拥有的物质,只是收集难度开始疯狂的增长罢了。

接着,高层开始考虑杨柯的意见,这确实是除了对外殖民外的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方式,对外殖民对目前的文明来说还是太难了,特别是人口和物质的转移,这些几乎是不可能,直接放弃大量的物资离开这个星系去别的星系?那更不可能了,只有依靠目前的量子通讯。

然后在借助各个星系的生产力,把整个文明的体量扩大,然后依靠文明的群体智慧来推动科技的发展,这才是何煜为这个文明准备的出路。

未来其他星系的发展也必然会面临这个问题,长的话数百年,短的话就是在这一百年内就会面临,有的星系是不存在小行星带的,大量物资都需要直接从星球上开采,那才是发展难度最大的地区,反而那些拥有大量气态行星的和小行星带的星系才是最佳的发展宝地。

不过现在也不是何煜纠结星系的时候,周边不管什么星系,只要靠的近的,都吃下然后发展,在科技发达的现在,不依靠科技改变星球,那么还发展那么多科技做啥。

何煜看到段时间内也讨论不出结果,于是让杨柯把政策草案发给他,就散会了,这件事也需要在各个高层手上进行发酵,最后再得到最终的妥协结果,毕竟相对于星球来说,星城的发展能力在各方面都很强,加上全新金属的出现,让星城的结构可以做的更大了。

常规的星城只能做到这个程度了,星环是依靠星球自身的引力进行整合的,自然不会纠结大小的问题,但是星城不一样,星城依靠的是合金的强度,这时候就非常的考验科技了。否则常规的生产如果摆动的力度过大,而金属的强度不够,那么会直接导致整个区块出现断裂。

除了断裂,区块间的链接也是非常麻烦的事,如果区块间的结构硬度不够,那么在飞行加速和常规的生产的时候,就会导致区块变形,区块的变形会直接影响到星城的安全和稳定性。

不是说你想制造多大的星城就制造多大的星城的。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