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内阁明明已经执掌了朝廷的大权,但是偏偏为正五品,为什么?”

朱钲习惯性的先把问题抛出来,只不过……陈循尴尬的笑笑,这个问题谁敢回答?

恰逢此时,于谦到了,同时跟在他身后的竟然还有李琰。

他们两个怎么混到一起去了?朱钲有些奇怪。

当然,这些并不重要,邀请他们坐下,朱钲忽视掉自己刚刚问的一个傻问题,开始直奔主题,不过在这之前,朱钲先把大都督府的改革大致的讲了一遍。

武勋制度、军饷、新的军制……

“如此,边塞之地,防守力量过于薄弱了一些。”

没有总兵指挥,最大的衙门就是都指挥司衙门,指挥的仅仅万人,一旦瓦剌调派二三十万打一个措手不及……

“一城可以驻守多少人?一旦围城,可有联系的手段?”

于谦沉默了,也并非不能辩驳,只不过……

“最重要的是,我会安排工匠改良火器,足矣防守之用。”

朱钲说的是燧发枪,不过很明显,于谦误会了,他意味着系统兵使用的那种先进火铳,眼睛瞬间一亮。

的确是误会,但是朱钲的目的达到了,于谦认同了朱钲的话,如果有那一万火铳兵驻守,再有足够的粮食,哪怕二十万瓦剌大军想要破城也绝非难事,而这个过程中,足够周围的都司衙门派兵救援。

“如此,便要给足边塞武将们兵权。”

朱钲挑挑眉,很是肯定的说道:“当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附近有敌人,附近都司衙门均可出兵清剿,不过调派不得超过三分之一,毕竟还是要以守城为主。”

于谦抚须点头,旁边的李琰和陈循虽然也听得懂,但是根本插不上话。

“大都督府如此改制,必然会引动地方世袭武官们的敌视,所以兵贵神速很重要,必要时,朝中甚至要做好平叛的准备。”

“这个我已经有准备。”朱钲回道。

不过,如果于谦明白朱钲的有准备就是随时可以购买系统士兵平叛,那么一定会吐血,这叫有准备?这只能叫有底气好不好?

“还是说回内阁的改制吧!毕竟你们都是文官。”

一句话,李琰没有什么反应,于谦却是眼神一跳,陈循悄然的看一眼于谦,眉间浮现出一丝笑意。

“依然是从内阁说起,我建议把内阁改为正一品的衙门,内阁大学士为正一品,总管大明全国政务,大学士暂设七人,首辅一人、次辅一人、大学士五人,平时各管一摊,遇到大事共同商议,然后作出决策。”

“当然,内阁首辅由皇帝任命,任期十年,期间皇帝可罢黜!内阁大学士由内阁首辅举荐,皇帝批红,这样,你们觉得如何?”

听到前面的话,于谦、陈循等人还有些惊讶,这是完全放权了?虽然没有了兵权,但这样一来,也是大权在握啊!只是这样,皇帝岂不就是一个“傀儡”?

但是后半句说出来,于谦和陈循才明白自己想多了,人家可以随时罢黜任何的官员,至于蒙蔽皇帝……锦衣卫、东厂都是吃素的吗?

朱钲自然不知道此时他们心中的想法,按照21世纪的官制,继续往里面套。

“另增设内阁学士,为从一品,六部五寺中但凡有功勋卓著者,可挂学士衔,如果遇到的大事,七位大学士商议不出结果,可以扩大商议的范围,学士也可参加。”

这就是21世纪的议会制度,不是一个人掌权,哪怕是内阁首辅,遇到大事情也要商议投票,如果有分歧,那么召开扩大会议,学士们也都参与进来。

朱钲的一些话说的很新颖,但在场的都是聪明人,所以很快他们就明白了朱钲的意思,原来并不是内阁首辅大权在握,而是这几个人大权在握。

真正掌权的并不一定是首辅,只要你的人脉关系好,七名大学士里有四个支持你,那么你就等于实际上的内阁首辅。

这样也挺不错,避免了一个人大权在握容易犯错。

至于内阁的权力太大,容易限制皇权……于谦和陈循都可以确定,朱钲必然留有后手。

内阁的事情无异议,朱钲非常满意,继续说下去:“六部五寺的权利应该继续细化一些,同时……也要改变一下一些衙门的职权。”

改变职权?李琰猜到了一些东西,于谦和陈循却有些茫然。

“六部、翰林院、通政使司、大理寺、鸿胪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太医院、上林苑监、钦天监应当同属一级。”

同属一级?这怎么可能?其他的不说,太医院、上林苑监、钦天监这就是五六品的衙门,现在要让他们一跃变成了六部同等?

还有五寺里面的太仆寺、太常寺、光禄寺,不是养马的就是负责吃食的,同样也编成正二品的衙门?

而就在于谦想要开口的时候,他突然想起来一件事,改变职权?

果然,就在于谦想到这句话的时候,朱钲已经给出了解释。

“还有地方上,也要相应的细分职责,府衙、县衙总管一切,但没必要事事躬亲,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事去做,比如抓捕、比如判案、比如提升地方经济。”

“农业的发展也要专业性,上林苑监的主业是培育瓜果林木,可是到现在,我并没有见到什么成绩?京城的这些衙门,官员不是主要的,人才才是重中之重!”

“还有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太医院、翰林院、通政使司这些衙门,太常寺不要仅管宗庙礼仪,大明各地的重大庆典活动举行,包括戏曲、说书都要管起来,严格的把控住!”

“各地的郎中、大夫水平怎么样?太医院不仅仅要为宫里服务,更要把发展医学当作己任。”

“内阁独立出来,人员自然不够,翰林院可以作为内阁的附属,一些细致的工作可以交由翰林院来进行,这也算是给考中进士的士子们一个学习的机会。”

考中进士的士子们,能够进原来的翰林院,那就意味着未来前途无量,而现在……前途更是无比的广阔,这可是直接同内阁大学士们一同工作啊!

朱钲的心中,这就类似秘书。

“光禄寺要承担起大明各地的珍羞、良酝、掌醢的安全。”

这类似卫生部门。

“通政使司,何为通政,里面的官员要从基层来、要是农民、工匠、商人,只有这样,你们才能知道大明百姓真正需要什么。”

前面的陈循、于谦都能够理解,可是到通政使司这里,哪怕是于谦都有些不能接受,老百姓能够需要什么?不过就是吃饱饭、穿暖衣服、多赚点钱就可以了,这些,朝中的官员都非常的清楚啊!为什么还要单独设置这样一个衙门,代表着民意监督官员?

于谦能够理解,但是内心实在是有些难以接受,虽然他是一个好官。

两人的心态朱钲也猜到了,也就是说过之后,朱钲才回过神来,大明的思维和21世纪而来的自己有很大的不同,这里是家天下的大明,而不是国天下的华夏。

当然,有些难以接受也只是暂时的,很快于谦就明白了里面的好处,通政使司衙门能够让当地的官员更快的明白这个地方应该怎样治理。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