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内乱又起
王敦,王导的从兄。初为青州刺史,后为扬州刺史。王敦与王导等人同心协力,希望能中兴晋室。当时甚至有传言说,天下是司马氏和王氏的。杜弢灭亡以后,王敦任江州刺史,都督六州军事,越来越独断专权。王敦任用自己从弟王廙为荆州刺史,王廙疯狂诛杀陶侃时的将领,民心渐失。元帝趁机征伐王廙,让周访担任荆州刺史。王敦迁到梁州,自领荆州,周访大怒,谋划着攻打王敦。大兴三年,周访去世,元帝派甘卓接任。湘州地界被蜀寇侵犯之后,民生凋敝,没人能与王敦相抗衡。
元帝以刘隗、刁协、戴渊、周颓等人为心腹。大兴四年,元帝任命戴渊为司州刺史,刘隗为青州刺史。永昌元年,王敦以讨伐刘隗为名,在武昌举事。元帝征召戴渊、刘隗入京保卫。戴渊、刘隗、王导、周颓三路出击,俱为敦所败。后来这几人大都被杀。
王敦派人去想请甘卓和自己一同起事,甘卓一时间不能抉择。乐道融为甘卓谋划,可以假装答应他的请求,然后派兵驰袭武昌,甘卓听从他的建议。但是甘卓到达睹口以后,驻军不前,犹豫不决。后来决定暂还襄阳,襄阳太守接受王敦的秘密旨意,于是襄阳太守将甘卓杀死。后来,王敦驻屯武昌,任命自己的兄长王含为荆州刺史,督沔南,自己又加督宁、益二州。
建兴六年十一月,元帝驾崩,太子司马绍继位,这就是晋明帝。明帝有雄才大略,还习得一身武艺,对待将士也很好。王敦想废掉明帝,没有成功。大宁元年,明帝亲自颁发诏书征讨王敦,任命郗鉴为兖州刺史,都督扬州江西诸军,镇守合肥。王敦谋士沈冲、钱凤,以及手下亲信之人互相陷害,驱逐异己,还大兴土木,建造豪宅。王家一门五侯,天下没有其他家族能与之相比。王敦膝下无子,将兄长王含的儿子过继过来抚养。王敦临死之前留下上中下三策,分别是解散兵士,归身朝廷,保全门户,此上策也;中策是退守武昌,保存实力;下策是率领全部兵马南下,无论成败在此一举。钱凤、沈冲认为下策乃是上策,于是一同商定等王敦死之后,就举兵发难。
明帝聪慧有谋,可惜在位三年就驾崩了,六岁的太子司马衍继位,是为晋成帝。太后庾氏临朝听政,司徒王导与中书令王亮为辅政大臣。宗亲南顿王司马宗想参赞军政,谋废大臣,后来明帝任其为骠骑将军。咸和元年,司马宗打算废掉皇帝,被右卫将军赵胤杀死,贬其族为马氏。
苏峻,长广人。永嘉之时,纠合数千家占据本县。青州刺史率兵讨伐,他率部南渡。后来讨伐王敦有功,被封为历阳内史。苏峻素有异志,收敛亡众,占据一方。咸和二年,苏峻举兵造反。
十二月,苏峻大将韩晃入姑孰城,屠杀大批民众。朝廷派庾亮为征讨都督,然庾亮为庾亮所败。苏峻攻陷皇宫,纵兵大掠,yin乱六宫,驱役百官。一时间哀嚎遍野,震动内外,宫中财物均被苏峻挥霍。
温峤听说宫中遭难,马上带兵前往寻阳。温峤派使者邀陶侃共赴国难,陶侃没有答应。庾亮与温峤共推陶侃为盟主,陶侃才率兵与峤、亮同赴京师。苏峻听说温峤大军将至,于是胁迫大驾前往南京。义军屡次与峻交战,然而战况不佳,后来军中粮尽,幸好竟陵太守送来五万石粮食才解了燃眉之急。后苏峻死,峻弟苏逸被推举为主。
郗鉴担任徐州刺史,镇守广陵,郗鉴给温峤送信建议应当先立营垒,囤居要害,坚壁清野,以待贼军,温峤深以为然。韩晃听说苏峻死了,于是率兵前往南京。侍中钟雅等人想偷偷将皇帝送出城去,结果事情败露,一干人等都被杀死。苏峻的儿子苏硕率领数百人渡淮而战,苏硕被斩杀,韩晃等都很震惊。腾含率精锐攻打苏逸,苏逸大败,圣驾被救出。苏逸被抓获,韩晃被杀死,其余人等或死或降。
历史知识普及:苏峻。苏峻(?~328年),字子高,长广郡掖县(今山东莱州市)人。东晋将领,安乐相苏模之子。
少有才学,初任长广主簿。永嘉之乱后,结垒于掖县,成为流民统帅,率众聚集广陵(今江苏扬州市)。晋元帝以为鹰扬将军,授淮陵内史,领兰陵相。从平王敦之乱,拜为冠军将军、历阳内史、散骑常侍,封邵陵郡公。庾亮执政后,解除苏峻兵权,征为大司农。
咸和三年(328年),以讨伐庾亮为名,联合祖约起兵反叛,攻入建康,专擅朝政。温峤和陶侃起兵讨伐,苏峻战败被杀。
人物评价
东晋朝臣:“峻狡黠有智力。”
范汪:“峻政令不壹,贪暴纵横,灭亡已兆,虽强易弱,朝廷有倒悬之急,宜时进讨。”
房玄龄等《晋书》:“峻少为书生,有才学”;“峻约同恶相济,生此乱阶”;“孙卢奸慝,约峻残贼。穷凶极暴,为鬼为蜮。”
晋明帝:晋明帝司马绍(299年—325年10月18日),字道畿,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东晋王朝第二位皇帝(322年—325年在位),晋元帝司马睿长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异母兄,母为宫人荀氏,
性情孝顺,文韬武略,聪明有机断。永昌元年(322年),正式即位。在位期间,凭借弱势之中央,成功制衡权臣世家,推动南方社会安定发展。太宁二年(324年),平定王敦叛乱,停止追究王敦党羽,全力重用丞相王导,保持与江东士族和谐关系,成功做好“王敦之乱”善后工作,稳定东晋王朝的局势,对安定国家大局和皇室权威影响深远。
太宁三年(325年),病逝,终年二十七,谥号明皇帝,庙号肃宗,葬于武平陵(今南京市玄武区鸡笼山北侧)。
永昌元年(322年)闰十一月初十日,司马睿去世,闰十一月十一日,皇太子司马绍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是为晋明帝,尊生母荀氏为建安郡君。太宁元年(323年)二月,司马绍将父亲晋元帝安葬在建平陵。六月初六日,司马绍立妃庾文君为皇后。
王敦虽于永昌元年(322年)就回到武昌遥控朝廷,但因为图谋篡位,于太宁元年(323年)暗示要朝廷征召自己入朝,司马绍于是以手诏征召王敦。同年,武卫将军王允之乘酒宴而知道王敦的图谋,于是回京告诉其父荆州刺史王舒。于是,王舒与王导一同报告晋明帝,得以早作防备。
及后,司马绍积极准备京师建康的防护,最终于当年七月成功击败王敦派出、王含统帅的进攻建康的军队,平定了王敦之乱。王敦之乱平定后,司马绍下令不再问罪于王敦一众官属,又分别以应詹为江州刺史、刘遐为徐州刺史、陶侃为荆州刺史、王舒为湘州刺史,重整各州形势,消除王敦以琅琊王氏宗族占据诸州以凌弱皇室的失衡情形。
去世
太宁三年(325年)三月初二日,司马绍立长子司马衍为皇太子。闰八月十九日(10月12日),司马绍健康状况不佳,召太宰、西阳王司马羕、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壶、车骑将军郗鉴、护军将军庾亮、领军将军陆晔、丹杨尹温峤,一起接受遗诏,辅助皇太子司马衍。闰八月二十五日(10月18日),司马绍病逝于东堂,享年二十七岁。闰八月二十六日(10月19日),皇太子司马衍即皇帝位,是为晋成帝,为父亲司马绍上谥号为明皇帝,庙号肃祖(《资治通鉴》作肃宗)。九月十一日,司马衍将司马绍按葬于武平陵。
司马绍聪明敏捷,能随机断事,尤其明白事理。在位期间,兵乱连年,饥荒不断。死于饥荒战乱瘟疫者,超过人口之半,国家空虚社会凋敝十分严重,国事极端艰难。又值王敦挟兵威而震慑人主,将欲窃夺神器。司马绍虚与周旋,养成其恶,以弱制强,潜心谋划,当机独断,肃清大凶。又调整荆、湘等四州将领,以分散长江上游地方势力,拨乱反正,加强根本而削弱枝叶,虽在位时间短暂,但对安定国家大局的影响深远。
东晋自建国以来,北方侨姓士族与南方吴姓士族之间的矛盾一直很尖锐,吴姓士族往往受到排挤与压制。明帝为了稳定东晋政权,临终前一个月,还下诏说:“吴时将相名贤之胄,有能纂修家训,又忠孝仁义,静己守真,不闻于时者,州郡中正亟以名闻,勿有所遗。”力图调解这个矛盾,以期打破宗族界限,为国家选拔人才。在临终遗言中,他要诸臣为自己治丧时“务从简约”,不得奢侈。
轶事典故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司马绍年幼时,其父晋元帝闲坐,将他放置在膝前,正遇长安使者来,因问司马绍说:“你说日与长安哪个远?”司马绍回答说:“长安近,不曾听说过人从日边来,由此就可以知道了。”晋元帝觉得奇异。第二天,群臣宴会时又问他这个问题,回答说:“日近。”晋元帝脸色一变说:“怎么和昨天说的不同呢?”司马绍回答说:“抬头就望见日,但却望不见长安。”由此晋元帝更觉得他是个奇童。
太子西池
司马绍想挖池塘,修亭台,他的父亲晋元帝不答应。当时司马绍还是太子,喜欢招养武士。有一晚半夜叫这些人挖池塘,到天亮就挖成。这就是当时的太子西池。据说是东吴时所挖成的,名叫西苑,后来淤泥积满,司马绍时又修复,故俗称太子西池。
遗鞭脱身
太宁元年(323年)六月,王敦将举兵向京师进发,晋明帝暗中得知,于是骑着巴滇骏马微服出行,到王敦驻地于湖,沿着王敦的营区走了一圈就出来了。王敦的士兵发现了,说:“这不是普通人啊!”这天王敦白天睡觉,梦见太阳绕其城,受惊而起,说:“这必定是黄胡须的鲜卑奴来了。”司马绍的母亲荀氏是燕代人,司马绍状貌类似外族人,胡须黄色,所以王敦这样说。于是王敦派五个骑兵去寻找追赶晋明帝。晋明帝也策马奔驰而去,马拉粪时,就浇上冷水。遇到旅舍卖饭的老妇,送给她一把七宝鞭,对她说:“后面有骑兵来,可把此鞭给他们看。”过了片刻,追骑来到旅舍,问老妇,老妇说:“人已经走远了。”并把七宝鞭拿出来给他们看。五个士兵传递着玩赏,停留了很久。又见马粪是冷的,认为确实已走远,便停止追赶。晋明帝因此得以脱身。
晋祚不长
一次,王导和温峤一起谒见司马绍,司马绍问温峤前代统一天下的原因是什么。温峤还没有回答,一会儿,王导说:“温峤年轻,还不熟悉这一段的事,请允许臣为陛下说明。”王导就一一叙说晋宣帝司马懿开始创业的时候,诛灭有名望的家族,宠幸并栽培赞成自己的人,以及晋文帝司马昭晚年杀高贵乡公曹髦的事。司马绍听后,掩面伏在坐床上,说:“如果像您说的那样,晋朝天下又怎能长久呢!”
黄须鲜卑
《世说新语·假谲》记载,王敦称司马绍为:“黄须鲜卑奴”,并称其相貌特征是“黄须”。注引《异苑》所载,王敦语作:“黄头鲜卑奴”,并加以解释:“帝所生母荀氏,燕国人,故貌类焉”。黄头指的是金发,黄须指的是黄胡子,可见司马绍的相貌特征就是金发黄胡子,具有白种人的相貌特征。
《晋书·卷六·帝纪第六》亦载,王敦称司马绍为“黄须鲜卑奴”,并称“帝状类外氏,须黄,敦故谓帝云”,明确指出司马绍的相貌与其母族相近,说明其母族的相貌具有白种人的特征。既然司马绍被称为“黄头鲜卑奴”或“黄须鲜卑奴”,其生母荀氏应为鲜卑人。
司马绍生母荀氏的身份是宫人,《晋书·后妃传》未载其出身,《晋书·卷六·帝纪第六》称其为“燕代人”,据《晋书·地理志上》:“起雁门以东,尽辽阳,为燕代”,则“燕代”一词显然指的是地理范畴。但《晋书·刘聪载记》称“鲜卑之众星布燕代”,足见燕代地区是鲜卑人的主要分布区,《晋书》之所以称荀氏为燕代人,是本着为尊者讳的原则,不直书荀氏为鲜卑人,而以与鲜卑人关系至为密切的燕代地区代指。《异苑》称荀氏为“燕国人”,此燕国是指鲜卑人建立的前燕政权,也是以此暗示荀氏是鲜卑人。
东晋人认为,司马绍因母亲是鲜卑人而相貌类似于鲜卑人,所以才被称为“黄头鲜卑奴”或“黄须鲜卑奴”,证明“黄头”或“黄须”正是鲜卑人的相貌特征。金发是白种人的显着特征之一,可见鲜卑人、至少是东部鲜卑人中,存在相当数量的白种人。不仅东晋人把“黄头”或“黄须”看成是鲜卑人的相貌特征,在唐朝人的观念中,鲜卑人的相貌特征仍具有金发碧眼等白种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