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拓拔氏又兴
大元八年,苻坚在淮南被打败,慕容文杀死刘库仁,刘库仁的弟弟刘眷继承了刘库仁的势力。十年,刘库仁的儿子刘显杀了刘眷取而代之。刘显谋逆,太祖驾幸贺兰部。
贺兰部诸大人商议立拓拔珪为魏王,刘显投奔马邑,他的部族奴真率所部来降。慕容垂遣使朝贡,奉帝西单于印绶,封上谷王,道武帝没有接受。大元十二年,派人向慕容垂征兵,慕容垂派自己的儿子率兵前去。六月,道武帝亲征刘显,刘显大败,投奔慕容永。大元十五年,又率兵讨伐贺兰等部,大破之。贺兰部在拓拔氏掌控之下,想叛乱却没有这个实力,贺兰部与慕容垂暗中有勾结。自河以南各部落都被平定,拓拔氏独立称雄于代北之地。
历史知识普及:贺兰部。贺兰部,又称贺赖部,中国古代部族,原依附于匈奴,在拓跋部兴起时,与拓跋部有姻亲关系,成为重要贵族。
拓跋珪。拓跋珪(公元371年8月4日—公元409年11月6日),又名涉珪、什翼圭、翼圭、开,北魏开国皇帝,鲜卑族人。公元376年,拓跋珪被其母亲贺兰氏携走出逃。公元385年,15岁的拓跋珪趁乱重兴代国,在盛乐即位为王。又在次年即公元386年定国号“大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公元398年,他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大同,并自称皇帝。他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晚年则好酒色,刚愎自用,不团结兄弟,导致在公元409年的宫廷政变中遇刺身亡,终年仅三十九岁,在位二十四年。其子拓跋嗣登位后,于公元410年(永兴二年)谥拓跋圭为宣武皇帝,庙号烈祖,公元420年(泰常五年)才改谥为道武皇帝,公元491年(太和十五年)改庙号为太祖。
拓跋珪,是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嫡孙,献明帝拓跋寔之子,母献明皇后贺氏。公元376年,前秦灭代国,拓跋珪将要被强迁至秦都长安,但代王左长史燕凤以拓跋珪年幼,力劝前秦天王苻坚让拓跋珪留在部中,称待拓跋珪长大后为首领,会念及苻坚施恩给代国。苻坚同意,拓跋珪得以留下。当时,代国旧部由刘库仁及刘卫辰分掌,拓跋珪母贺氏带拓跋珪、拓跋仪及拓跋觚从贺兰部迁至独孤部,与南部大人长孙嵩等人同属刘库仁统领。刘库仁本也为南部大人,拓跋珪等人到后仍尽忠侍奉他们,并没有因代国灭亡、自己改受前秦官位而变节,又招抚接纳离散的部人,甚有恩信。
公元383年,苻坚于淝水之战中战败,其后国中大乱,刘库仁助秦军对抗后燕,但于次遭慕舆文夜袭杀害,其弟刘头眷代领其众。公元385年,刘库仁之子刘显杀头眷自立,又想要杀拓跋珪。刘显弟刘亢埿的妻子是拓跋珪的姑姑,并将刘显的意图告诉贺氏。刘显谋主梁六眷是拓跋什翼犍的甥子,也派部人穆崇、奚牧将此事密报拓跋珪。贺氏于是约刘显饮酒,将其灌醉,让拓跋珪与旧臣长孙犍、元他等人乘夜逃至贺兰部。不久,刘显部中内乱,贺氏得以到贺兰部与拓跋珪等会合。但其时贺氏弟贺染干忌惮拓跋珪得人心,曾试图杀害他,但都因尉古真告密及贺氏出面而失败。而拓跋珪的堂曾祖父拓跋纥罗及拓跋建就劝贺兰部首领贺讷推拓跋珪为主。
公元386年2月20日(登国元年正月六日),拓跋珪得到以贺兰部为首的诸部支持在牛川大会诸部,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为代王,年号登国。拓跋珪任用贤能,励精图治,重兴代国。即位不久,便移都代国原都盛乐,并推动农业,让人民休养生息。同年四月,改称魏王,称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五月,拓跋珪车驾游幸陵石。护佛侯部帅侯辰、乙弗部帅代题叛走。诸将前往追赶,拓跋珪说:“侯辰等世修职役,虽有小愆,宜且忍之。当今草创,人情未一,愚近者固应趑趄,不足追也。”
北魏建立时四周有强敌环伺,北有贺兰部、南有独孤部、东有库莫奚部、西边在河套一带有匈奴铁弗部、阴山以北为柔然部和高车部、太行山以东为慕容垂建立的后燕及以西的慕容永统治的西燕。因为叔父拓跋窟咄为了争位与刘显勾结,企图取拓跋珪而代之形成内部不稳,于桓等人意图杀害拓跋珪以响应窟咄,莫题等人亦与窟咄通讯。拓跋珪杀死于桓等五人,赦免莫题等七姓,但都因恐惧内乱而往依贺兰部,借阴山作屏障防守,又派人向后燕求援。
公元386年十月,拓跋窟咄逼近,部众惶恐不安。慕容垂之子慕容麟带领的后燕援军此时仍未到,于是先让北魏使者安同先回去,让魏人知燕军已在附近,稳定人心。拓跋珪于是领兵会合后燕援军,在高柳大败拓跋窟咄。窟咄带领残兵败将西逃,依附铁弗部,被铁弗部首领刘卫辰杀死,拓跋珪接收其部众。十二月,后燕任命拓跋珪为西单于,封上谷王,但拓跋珪不受。
公元387年,拓跋珪与后燕联手击败刘显,逼刘显出奔西燕。六月,拓跋珪又于弱落水大败库莫奚部;八月在马邑南亲征刘显,追至弥泽,大败其军,显向南投奔慕容永。秋八月,拓跋珪再次亲征刘显。公元388年(登国四年),拓跋珪大破高车诸部。公元389年(登国五年),拓跋珪又西征高车袁纥部,并在鹿浑海大败对方,俘获人口及牲畜共计二十多万。不久更联同慕容麟所率的后燕军进攻贺兰部、纥突邻部及纥奚部,后两者向北魏请降。七月,贺兰部遭铁弗部攻击,贺讷于是向北魏投降求援,拓跋珪于是领兵去救援,击退铁弗,并将贺讷等人迁至东界。
拓跋珪进击高车诸部,唯独柔然不肯降魏,遂于登国七年(391年)进攻柔然。柔然当时率众退避,拓跋珪追击,军粮用尽后以备乘战马作军粮,终在南床山追及,并俘获其一半部众。接着拓跋珪继续派兵追击余部,逼令首领缊纥提投降。同年,拓跋珪进攻铁弗,直攻代来城,擒获直力鞮,卫辰被部下杀害。拓跋珪更尽诛刘卫辰宗族共五千多人,将尸体丢在黄河中。此战后,黄河以南诸部都向北魏投降。北魏至此亦已击败大部份强邻,国力亦大增。北魏与后燕皆是公元386年建立,后燕强而北魏弱,拓跋珪与后燕结好,而北魏开国之初的内乱,后燕亦曾出兵支援拓跋珪,每年两回亦派使者往来。公元391年(登国六年),贺兰部内乱,贺染干和贺讷互相攻击,拓跋珪亦自请为响导,请后燕出兵讨伐。但同年,后燕将来使拓跋觚扣留,以向北魏求名马。拓跋珪拒绝,拓跋觚亦一直遭扣留,此后两国关系僵化。北魏转而联结西燕对付后燕。但,后燕帝慕容垂于公元394年(登国九年)六月出兵进攻西燕,围攻长子,西燕帝慕容永曾向北魏求援,拓跋珪遂派陈留公拓跋虔及庾岳救援西燕,可是援军尚未赶到,长子就失陷。慕容永及其公卿大将三十多人都被诛杀。华北一带就剩下北魏与后燕两国互相对峙。
公元395年(登国十年)北魏侵逼后燕附塞诸部,慕容垂就于同年五月派其太子慕容宝伐魏。拓跋珪知大军前来,率众到河西避战。燕军于七月到五原后收降魏别部三万多家人,又征收谷物及造船打算渡河进攻。拓跋珪亦进军河边,与燕军对峙。北魏一方面派许谦向后秦请求援兵,一面却派兵堵截燕军与后燕都城中山的道路,并抓住取道去前线的燕国使者。因着慕容垂在出兵时已经患病,而堵截道路令慕容宝久久都不知道国内消息,拓跋珪于是逼令抓到的使者向燕军谎称慕容垂的死讯,成功动摇燕军将士的军心。燕魏两军自九月起隔河对峙至十月,燕军终因内乱而被逼烧船撤退。其时黄河河水未结,魏军未能及时渡河追击。但次月大风令河面结冰后,拓跋珪即下令渡河并派二万多精骑追击燕军。魏军在参合陂打败燕军,俘获大量燕军将士及官员,拓跋珪除了选用有才的如贾闰、贾彝等人留下外,将其他官员都送回后燕,但同时将燕兵都坑杀。史称参合陂之战。
公元396年(登国十一年)三月,慕容垂率军再度伐魏,攻陷平城,留守平城的拓跋虔战死,守城的三万余家部落皆被俘。接着慕容垂更派慕容宝等进逼拓跋珪。拓跋珪此时十分惊惧,打算离开盛乐避兵,而诸部因骁勇善战的拓跋虔战死,亦有异心,令拓跋珪不知所措。可是慕容垂因见参合陂堆积如山的燕兵尸体而发病,被逼退兵,并病逝于上谷。同年七月,拓跋珪建天子旌旗,并改元皇始,并正式图取后燕所占的中原土地。
公元396年八月,拓跋厓就大举伐燕,亲率四十多万大军南出马邑,越过句注南攻燕并州,同时又命封真率偏师进攻燕幽州。至九月,魏军进至晋阳,守城的慕容农出战但大败,晋阳城守将此时叛燕逼使慕容农率众东走。长孙肥率众追击,在潞川追上,慕容农妻儿被掳,只能与三骑逃回中山。拓跋珪于是夺取并州地,并置官员治理当地。
随后,拓跋珪命于栗磾及公孙兰等暗中开通昔日韩信在井陉用过的路,并在十月率军取道该路进攻中山城。其时燕军决意婴城自守,打持久战,于是拓跋珪在攻下常山后,其东各郡县的官员不是弃城就是投降,北魏于是轻易地得到中原大部分郡县归附,仅余中山、邺及信都三城仍然拒守。拓跋珪于是兵分三路分攻三城:自攻中山,拓跋仪攻邺及王建、李栗攻信都。然而,拓跋珪在攻中山城时遭燕军力拒,于是暂时放弃中山,改而南取其余二城。
公元397年(皇始二年)正月,拓跋珪加入进攻信都,终于逼得守将慕容凤弃城出走,但其时慕容德却成功离间进攻邺城的拓跋仪及贺赖卢,令他们退兵,并乘机从后追击,大破魏军。
三月,慕容宝向拓跋珪求和,并说要送还拓跋觚,并割让常山以西土地。拓跋珪已答允,但慕容宝却反悔,拓跋珪于是进围中山。最终慕容宝等人弃中山城出走,拓跋珪原本打算在该晚入城,王建则以士兵会乘夜盗取城中财宝为由劝阻,拓跋珪于是等到日出才入城。可是慕容详却趁机自立为主,闭门拒守,拓跋珪试图强攻但攻了几日都不果,于是试图劝降,可是城中军民却表示担心会有昔日在参合陂被杀的燕降卒一样的下场,所以坚守到最后。拓跋珪想起当日劝他杀俘的正是王建,导致难取中山,于是向其吐口水。至五月,拓跋珪撤围,到河间补充军粮。在围攻中山的同时,拓跋珪派庾岳率兵讨平国内叛变的贺兰部、纥邻部及纥奚部,成功解决内乱。
九月,时据中山的慕容麟因饥荒而出据新市,拓跋珪于是主动进攻,并在次月于义台大破慕容麟。慕容麟出走后,拓跋珪入据中山。次年,邺城也因慕容德弃守而落入魏军手中,拓跋珪于邺置行台后回到中山,并打算回盛乐,于是修治由望都至代的直道,设中山行台以防变乱,又下令强迁山东六郡官民和外族人士到代郡充实人口。
公元398年(皇始三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营建宫殿、宗庙、社稷。同年十二月二日(公元399年1月24日),改元天兴,即皇帝位。
拓跋珪曾派贺狄干向后秦献马一千匹并请结婚姻,不过其时拓跋珪已立慕容氏为皇后,故此后秦君主姚兴拒绝了婚姻要求并强留贺狄干。魏军又攻击后秦高平公没弈干、属部黜弗及素古延,两国嫌隙于是愈来愈大,拓跋珪于是在公元402年(天兴七年)阅兵,又命并州各郡送谷物到平阳郡的干壁储存以防备秦军进攻。但随后魏平阳太守貮尘进攻秦河东之地,震动长安,关中各城白天都闭着城门,这令后秦准备讨伐北魏。
公元402年六月,后秦派军进攻北魏,攻陷了干壁。拓跋珪则派毗陵王拓跋顺及豫州刺史长孙肥为前锋迎击,自率大军在后。八月,拓跋珪至永安(今山西霍县东北),秦将姚平派二百精骑视察魏军但尽数被擒,于是撤走,但在柴壁遭拓跋珪追上,于是据守柴壁。拓跋珪围困柴壁,而姚兴则率军来救援姚平,并要据天渡运粮给姚平。
拓跋珪接着增厚包围圈,防止姚平突围或姚兴强攻,另又听从安同所言,筑浮桥渡汾河,并在西岸筑围拒秦军,引秦军走汾东的蒙坑。姚兴到后果走蒙坑,遭拓跋珪击败。拓跋珪又派兵各据险要,阻止秦军接近柴壁。至十月,姚平粮尽突围但失败,于是率部投水自杀,拓跋珪更派擅长游泳的人下水打捞自杀者,又生擒狄伯支等四十多名后秦官员,二万多名士兵亦束手就擒。姚兴虽然能够与姚平遥相呼应,但无力救援,柴壁败后多次派人请和,但拓跋珪不准,反而要进攻蒲阪,只是当时姚绪坚守不战,且早于394年背魏再兴的柔然汗国要攻魏,逼使拓跋珪撤兵。
拓跋珪晚年因服食寒食散,刚愎自用、猜忌多疑,更常因想起昔日一点不满就要诛杀大臣。大臣们大都惶恐度日,影响办事能力,以至偷窃等行为十分猖獗。
公元407年(天赐四年)至公元409年(天赐六年)间,拓跋珪先后诛杀了司空庾岳、北部大人贺狄干兄弟及高邑公莫题父子。往日曾与穆崇共谋刺杀拓跋珪的拓跋仪虽然因拓跋珪念其功勋而没被追究,但眼见拓跋珪杀害大臣,于是自疑逃亡,但还是被追兵抓住,并被赐死。
公元409年11月6日(天赐六年十月十三日),次子拓跋绍母贺夫人有过失,拓跋珪幽禁她于宫中,准备处死。到黄昏时仍未决。贺氏秘密向拓跋绍求救。拓跋绍与宫中守兵及宦官串通,当晚带人翻墙入宫,刺杀拓跋珪。拓跋珪在拓跋绍来到时惊醒,试图找武器反击但不果,终为其所杀,享年三十九岁。葬于云中金陵,具体地点不详。
其子拓跋嗣即位后,于公元410年(永兴二年)谥拓跋珪为宣武皇帝,庙号烈祖,公元420年(泰常五年)才改谥为道武皇帝,公元491年(太和十五年)改庙号为太祖。
后凉:后凉(386——403),是东晋十六国之一,都城姑臧,是吕光建立的政权,历五帝王,十七年。以地处凉州为国号。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吕光据有姑臧(今凉州)于386年称大将军、凉州牧。
后凉太安四年(389年),吕光称三河王,后改称天王,建立大凉,史称后凉。统治范围包括甘肃西部和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外蒙一部分,成为西北霸主。
后凉龙飞四年(399年)吕光卒,嫡长子吕绍继位,吕纂自立。401年吕光弟吕宝之子吕隆自立,国势日益衰弱。403年,吕隆因后秦、南凉、北凉交相攻逼,被迫降于后秦,后凉告终。
起始
《魏书》载:后二年【元始385岁年】,西燕慕容冲据阿房。是岁也,乞伏国仁据桴罕称秦。后一年【元始386年】,慕容永据上党。是岁也,吕光据姑臧称凉。
据《魏书》记载始于386年。
兴起
追随苻坚,屡建奇勋
吕光之父吕婆楼是前秦开国重臣。青年吕光为人持重老成、喜怒不形于色。苻坚的谋士王猛感到吕光是个人才,能成大器,便把他推荐给苻坚,出任美阳(今陕西武功)县令,后逐步被提拔为鹰扬将军。吕光不负王猛和苻坚的厚望,他追随苻坚南征北战,在战争中大显身手,赢得了前秦大臣的交口称赞。
357年,他从政盘江张平。
370年灭前燕因功被封为都亭侯。
380年,吕光因参与平定苻洛叛乱,被拜为骁骑将军。阔别长安,征讨西域
382年9月,苻坚在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后,又想经营西域。于是,命吕光为特使持节、都督征讨西域诸军事、安西将军、西域校尉。组成了一支由7万步兵,5千骑兵,号称10万大军的西征大军,准备统一西域。吕光的西征大军阵容强大,仅将军一级的高级官员就有姜飞、彭晃、杜进、康盛等。另外,陇西、冯翊、武威、弘农等郡有名望的人物如:董方、郭抱、贾虔、杨颖等也作为助手参加了西征军。
383年1月,淝水之战前,吕光告别苻坚,离开长安。苻坚的儿子苻宏握着吕光的手激动地说:“你的气度非同一般,将来一定会大有作为,好自为之吧”。在淝水之战进行的同时,吕光也在西域地区鏖战。
西域一般指甘肃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和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董滩)以西,即今新疆地区。广义的西域包括新疆以西,中亚细亚的广大范围。西域小国林立,西汉时号称有36国。由于一些国家陆续分化,最多时达60多个国家。他们的国土狭小,建于绿洲之上,领土以王城为中心,以绿洲为边界。
西域诸国一般按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路线分为南北两道。
南道诸国由东到西有:楼兰(鄯善)、婼羌、且末、小宛、精绝、戎卢、抒弥、于阗、渠勒、皮山、太平、西良、子合、莎车、乌牦、德若、蒲犁、枳中、竭左、渠沙、满犁、依耐、榆令、无雷、桃槐、难兜、大月氏、罽宾等29国;
北道诸国由西向东有:康居、大宛、休修、捐毒;天山南麓的有:疏勒、尉头、温宿、姑墨、龟兹、仓头、鸟垒、渠犁、尉犁、焉耆、危须、山国、狐胡、车师前,天山北麓的有:乌孙、鸟贪、訾离、单恒、西且弥、劫国、卑陆、卑陆后、郁立师、车师后、车师后城长、蒲类后、移支、蒲类等32国。
南北道共有61个小国家,实际上还有部分不明的国家没有列入,上述国家除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大宛(今塔吉克斯坦境内)、大月氏(今哈萨克斯坦境内)、难兜(今印度境内)、桃槐(今阿富汗境内)、休修(今塔吉克斯坦境内)在中国境外,乌孙(在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边境)和无雷(今中国与塔吉克斯坦边境)跨国界外,其余都在中国境内。
一般称西域36国指的是西汉前的情况,随着历史的发展,既有大国对小国的兼并,也有一些国家不断分化,故以上所载的60多个国家并不是同时存在的。两汉时期国家之间的兼并就已经开始,到魏晋南北朝时兼并加剧,到十六国后期吕光西征时,一般小国已不存在,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国了。随着中原王朝的形势变化与匈奴的干扰,西域诸国也叛服不定。
焉耆国(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是西域北道的大国之一,坐落在天山中部的焉耆盆地中。三国时就已兼并了附近的尉犁、危须、渠犁、山国等国。西晋时,焉耆最为强大,葱岭(今新疆西南部)以东诸多小国都成了他的属国。盛时疆域方圆四百里,国内有九城,东汉时人口达五万二千。吕光大军到来之前,焉耆国王泥流见吕光来势凶猛,便主动联络了一些小国王投降了吕光。
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位于天山南麓,坐落在塔里木盆地之中,也是西域北道大国之一。龟兹盛产煤、铜、铁、铅、锌等矿产,冶铁业为西域诸国之冠,据称可供36国之用。龟兹盛时北枕天山、南临大漠、东抵铁门与焉耆为邻,西据姑墨与疏勒相连,相当于今新疆库车、轮台、沙雅、拜城、新和、阿克苏六市、县境,号称东西千余里,南北六百里。人口在西汉时就达八万多,是西域诸国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龟兹王室姓白,也称帛。吕光大军到来后,龟兹国王白纯很顽强,严兵把守城门,抵抗吕光。吕光也不示弱,在龟兹城南(今新疆沙雅县羊达克沁木城)安营扎寨,准备打持久战。半年后,白纯熬不住了,花重金向龟兹西部的狐胡求救。狐胡深知唇亡齿寒的利害,便联合了温宿、尉头等国的70多万人马营救龟兹(《晋书》说有众70万,其实当时各国的总人口也不过70万)。这些小国都是游牧民族,士兵们个个都是骑马射箭的高手,而且战甲都非常坚硬,箭头很难射进去。他们用皮绳结成套,骑在马上套人几乎百发百中。吕光的部下见了这些东西,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向吕光建议各个军营按兵不动,以减少伤亡。吕光把敌人的战术仔细地研究了一番后,对众将说:“现在本来就敌众我寡,如果各军营再各自为战,力量会更加分散,这不是制敌取胜的好办法”。于是,他命令各军营集中在一起,在骑兵的掩护下,用长钩钩取敌军的绳套,这种方法很见效,轻易就把龟兹联军打垮了,龟兹国王弃城逃跑。经过一年多的征战,吕光统一了西域全境。
建国称王,改元大安
385年3月,吕光用两万匹骆驼驮着一千多种珍奇的西域货物,带着一万多匹西域骏马撤离西域班师回朝。这时,苻坚已在淝水之战中惨败,中国北方又回到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吕光凯旋回归的消息传到了凉州高昌郡太守杨翰那里,杨翰估计吕光会趁中原大乱之机夺取凉州自立,便向凉州刺史梁熙建议说:“吕光刚刚击破西域,兵力强大,锐气正盛,他听到中原大乱,定会别有所图。河西之地,方圆百里,带甲士卒十万之众,凉州足以自保,若吕光越过流沙(今甘今甘肃玉门关以西至新疆罗布泊之间的沙漠地区,俗称白龙堆)地带,其势力很难阻挡。高昌谷口(今新疆吐鲁番市西北十公里雅尔乃孜沟村的交河故城)为险要关隘,应以兵戍守,控制水源,则可置吕光于饥渴之绝境,为我所制。如果认为高昌谷口太远,守住伊吾关(今新疆哈密市西六十公里的四堡)也行。一旦吕光越过这个关口,就是有张良的计谋也无济于事了”。县令张统也认为吕光才智过人,拥有思归之士,他乘胜利的军威,其锋锐势必难以阻挡,建议梁熙拥立苻坚的堂弟的苻洛(380年曾在龙城反叛,现居凉州)为帝,以借助皇室的威望,制服吕光。梁熙目光短浅,根本看不到吕光东进回朝会侵害自己的利益,怎么也不听杨翰等人的劝告。此时的吕光也得知了淝水之战苻坚惨败,中原大乱的消息,离开西域回到那里的吕光心里正没底,而这时风闻杨翰欲阻断自己东归的建议,也不敢贸然前进。将军杜进分析了形势后对吕光说:“梁熙机灵不足,文雅有余,他不会采纳杨翰的建议,不值得忧虑。我们应当趁他们意见还没统一的时候,快速前进,夺取凉州,站稳脚跟以后再作打算。如果进而不捷,我甘受过言之诛”。吕光也考虑到,苻坚在淝水战役中失败,反秦政权纷涌而起,长安尚不知能否幸存下来,就是回到关中也没有用武之地,夺取凉州也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于是,吕光采纳了杜进的建议,下令向高昌进军。途中,敦煌太守姚静,晋昌太守(今甘肃定西)李纯举郡投降了吕光。兵至高昌,杨翰也举郡投降。当吕光大军东进至玉门关时,梁熙才如梦初醒,下书责备吕光不该擅自回军,并令其子梁胤为鹰扬将军,与振威将军姚皓,别驾卫翰带兵五万到酒泉去阻击吕光。吕光以牙还牙,也回书梁熙,反责他不赴国难,反而以重兵阻止胜利之师回归,并同时命杜进、彭晃、姜飞为前锋,率军与梁胤交战于安弥(今甘肃酒泉),大败梁胤并将其活捉,附近的胡夷部族也纷纷投降了吕光。武威太守彭洛见大势已去,抓住梁熙,投降了吕光。吕光杀了梁熙,率军进入姑臧城。385年9月,吕光自称凉州刺史、护羌校尉。
384年姚苌叛秦后,后秦很大程度上拦阻着前秦与其辖地凉州的联系,消息难以传达。386年九月,苻坚被杀的消息才传到凉州,吕光听到噩耗,悲痛欲绝,他命令所部为苻坚披麻戴孝。十月,吕光宣布改元太安。十二月,吕光自称使持节、侍中、中外大都督、督陇右、河西诸军事、大将军、凉州牧、酒泉公。
《资治通鉴》记载:九月,吕光得秦王坚凶问,举军缟素,谥曰文昭皇帝。十月,大赦,改元大安。
略定河西,号为天王
但吕光的日子并不好过。就在他十月宣布改元的时候,就遭到了原前凉国主张天锡儿子张大豫和长水校尉王穆的攻击,张大豫比他早八个月于386年2月在阳坞(今甘肃武威城西)自称凉王,改元凤凰。12月,吕光的西平(今青海西宁市)太守康宁也自称匈奴王,反叛了吕光。最令吕光伤心和恼火的还是曾与吕光同甘共苦的张掖太守彭晃和大将徐昊也与康宁勾结反叛吕光。于是吕光决定趁他们三股力量还没有紧密协同之前,亲率三万骑兵前往征讨。387年7月,吕光在临洮一举击败张大豫。张大豫逃到广武(今甘肃永登)后,被广武人所擒,送交吕光被杀。12月,吕光进军张掖,经过二十天的激战,攻克张掖城,彭晃被杀。接着,吕光又趁王穆攻击敦煌之际,率领两万骑兵攻取了酒泉。随后,率军前往凉兴(今甘肃安西)截击王穆,王穆引军东退,途中部众溃散,王穆单骑逃走,在骍马被骍马令郭文所杀。至此,凉州全部,河西大部地区均为吕光所有。
389年2月,吕光自称三河王(指黄河、湟河、赐支河,源头都在青海省境内),改元麟嘉,设置百官,立妻子石氏为王妃,石氏所生之子吕绍为太子。为了向东方和南方扩展,392年,吕光派弟弟、右将军吕宝率军攻打金城(今甘肃兰州)的乞伏乾归,吕宝失败,一万多人被杀。吕光随即又派儿子、虎贲中郎将吕纂攻击南羌的彭奚念,但吕纂也兵败而归。吕光见两战皆败,便亲自率军至袍罕(今甘肃临夏),将彭奚念打败,彭奚念南逃,吕光占据了袍罕。这样,吕光的疆域除全部西域、凉州之外,东西推进至跳水林(今甘肃洮河)岸边和金城以西地区。395年7月,吕光率十万大军进攻西秦,西秦国主乞伏乾归在左辅密贵周、左卫将军莫者羝的劝说下投降了吕光,并把儿子敕勃作为人质留在西平。396年6月,吕光升号为天王,建国号为大凉,改元龙飞,史称后凉。后凉这时达到全盛时期,统治疆域同前凉略同。
397年正月,吕光因西秦国王乞伏乾归出尔反尔,数度叛离,决定派兵消灭它。吕光派他的儿子太原公吕纂攻打金城,弟弟天水公吕延率大将、西平太守沮渠罗仇、沮渠曲粥等攻打临洮、武始、河关,西秦大为震惊。乞伏乾归作战不利,于是便命人反间吕延,诈称:“乾归兵败,逃往成纪(今甘肃静宁)”。吕延信以为真,率领轻骑直追,司马耿雅劝阻说:“乞伏乾归勇略过人,不会望风而逃。以前,他战败王广、杨定都是诡称自己兵败。这次传达消息的人,脸色不定,难免有诈。应全军一起推进,步骑相接,待全军到齐,在行进攻,必然成功”。但吕延不听劝阻,麻痹轻敌,率军前进,乞伏乾归伏击吕延,将其斩首,凉军战败,司马耿雅和将军姜显率军退回袍罕。吕光见自己的精锐兵败,吕延被杀,埋怨沮渠罗仇、沮渠曲粥护卫不利,将二人斩首。四月,沮渠罗仇的侄子沮渠蒙逊以安葬叔父为名在家乡临松(今甘肃民乐县)起兵反凉,一旬之间,聚众万人,屯兵于金山。吕光派吕篡进剿,双方激战于忽谷,沮渠蒙逊兵败逃入山中。沮渠蒙逊的堂兄沮渠男成,时任吕光的晋昌守将,听到沮渠蒙逊起兵的消息,也起兵响应,他聚众数千人,屯于乐涫(今甘肃高台县)。酒泉太守垒澄讨伐男成,兵败被杀。之后,男成与蒙逊共同推举建康(今甘肃高台)太守段业为大都督、凉州牧、建康公,改元神玺。段业以男成为辅国将军,蒙逊为镇西将军。吕光又派吕篡去讨伐,段业紧闭城门,吕纂久攻不下。8月,吕光的散骑常侍、太常郭黁见吕光年老多病,太子吕绍昏庸无能,而太原公吕篡又十分凶悍,一旦吕光死去,朝中必然大乱。自己身居机要大臣多年,难免被害。于是便联合尚书仆射王详、推举田胡王乞基为君主,占据姑臧城东苑,并抓住吕光的八个孙子作为人质,起兵反凉。吕光又派吕篡去讨伐郭黁。这时吕篡正在围攻乐涫,接到命令后准备撤离乐涫,众将劝吕纂说:“如果大军离开乐涫,段业必然会带领军队跟在我们后面,伺机向我们进攻,不如我们悄悄离开这里”。吕纂认为,段业没有雄才大略,只能依靠坚城防守。如果我们暗中离击,正好助长了他的气焰,不如公开威吓他之后。堂堂正正而走。于是派使者告诉段业说:“郭黁反叛,我现在回姑臧。你如果敢决一胜负,望早些出城作战”。段业果然没敢出兵。
吕纂与西安太守石元良共同进攻郭黁,郭黁大败,吕纂进入姑臧城。郭黁为解其战败的仇恨,将吕光的八个孙子杀死解尸,喝血盟誓。此时,凉州人张捷,宋生等聚众三干多人在休屠城(今甘肃武威北30公里民勤县的三岔堡)起兵反凉,郭黁又与他们共推后将军杨轨为盟主,联合击凉。杨轨自称大将军、凉州牧、西平公。不久,吕纂击败郭黁的将军王裴于城西,郭军兵势渐衰,郭遣使向南凉国王秃发乌孤求救。9月,秃发乌孤令其弟、骠骑将军秃发利鹿孤率—千骑兵救援。398年2月,杨轨也派其西平相郭纬率步骑兵2万支援郭黁。杨轨军进至姑臧城北扎营,准备攻击姑臧。4月,吕纂军袭击杨轨,郭黁前来救援,吕纂兵败退走。此时,在乐涫的段业则攻取了后凉的西郡(今甘肃永昌),于是,凉州的晋昌(今甘肃安西)太守王德,敦煌太守孟敏,都举郡投降了段业。杨轨自恃自己人多士众,欲与吕光决战。6月,杨轨兵败,投降了王乞基。郭黁听说杨轨败逃,也投降西秦,后凉将军吕弘,放弃张掖,率军东走,段业进入张掖城后欲追击吕弘,沮渠蒙逊劝阻他说:“归师勿遏,穷寇勿追,此兵家之忌呀”。段业不听,结果大败而回。399年12月,年老多病的吕光因为屡次失败而恼怒,病情加重,吕光觉得没有复原的希望,便将太子吕绍立为天王,他自称太上皇。吕光告诫吕绍说:“现在我大凉处于多难时期,南凉秃发乌孤,西秦乞伏乾归,北凉段业都想伺机吞并我凉国。我死之后,你让吕纂统帅六军,吕弘管理朝政,你自己无为而治,这样也许会渡过难关。如果你们互相猜忌,祸起萧墙,你们都会很快完蛋”。吕光又对吕篡、吕弘说;“吕绍并不是一块拨乱救世的材料,只因为他是嫡长子才让他当天王。我们内外交困,你们兄弟更应当和睦相处,如果你们自起干戈,大祸马上就会降到你们头上”。吕纂、吕弘哭着说,“不敢”。吕光又拉着吕纂的手说:“你性格粗暴,很让我担心,你要好好辅佐吕绍,不要听信任何谗言”。当天,吕光死去,时年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