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第五节魏军南下

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大举北伐。东西并举,诸路大军一齐进发。王玄谟攻打滑台,数月未能攻陷。九月,魏太武帝亲自率军南下。玄谟不下令急攻,而下令撤退,士卒散亡殆尽。垣护之率百艘战船占据石济,魏军将王玄谟的大船用铁锁相连,封锁江面。太武帝继续率大军向南进发,永昌王发兵前往汝、颖地区,高凉王从青州发兵南下,各镇加紧守卫城池。魏军攻打彭城,彭城兵力虽多,但是城中少粮。刘康祖率大军与之交战一天一夜,最终因寡不敌众,康祖被杀。太武帝从彭城继续南下,渡过淮水,文帝准备好水师战船积极防御。太武帝遣使请求和亲,文帝与众臣商议,大家都觉得可行,只有江湛认为不可。二十八年,魏军抢掠许多百姓,烧毁了很多房屋然后退走。太武帝又围盱眙,守将臧志誓死不降,而且大骂太武帝,太武帝大怒,命大军猛烈攻击,一个半月仍然没有攻陷。而这时,彭城军队已经断其归路,再加上军中疫病盛行,因此,太武帝下令撤退。

东路大军已败,西路大军则战况颇佳。安都驻扎弘农,法起进据潼关,季明向陕西进发。远景命令安都等人一起在陕西地区集结。关中义士,纷纷并起,羌、胡等族也都起兵响应,王玄谟败退,魏军深入,文帝以为远景大军不宜单独行进,故下令班师。

当初仇池杨宋奴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佛奴、佛狗,逃奔关中。苻坚封佛奴为右将军,佛狗为护夷将军。后来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佛奴的儿子。苻坚在淮南大败,佛定尽力侍奉苻坚。苻坚死后,佛定率全家迁往陇右。召集千余家,自号仇池公,向晋称臣。佛定请求割给自己天水以西,武都之上的地区,孝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大元十五年,佛定平定天水、略阳二郡,占据了秦州。十九年,攻打外族,兵败被杀。佛定无子,因此佛狗的儿子佛盛承袭了他的爵位。文帝时,佛盛去世,世子佛玄继位。第二年,佛玄归附了魏国。

佛玄死后,其弟佛难当废掉侄子自立,宋仍封其为武都王。益州刺史刘道济,不得民心,百姓欲以为乱。这年七月,蜀地发生叛乱,众十余万,四面围城。道济将贼军打退,这时,道济已身患重病。十年,贼军又至,道济去世,裴方明等人偷偷发丧,其后,将贼军击败。十四年,其乱才被平定。当时,文帝派萧思话前往梁州代替法护,难当趁萧思话还未到任之时发动袭击,占据汉中。魏国拜其为南秦王,十一年,思话派兵将其讨平。十三年,难当自立为大秦王。仍然向朝廷进贡。十七年,境内大旱,灾难不断,于是自降大秦王尊号,复称武都王。十八年,率军南侵,占据蜀地。十九年,文帝派出三千甲士,又派荆、雍等地兵马一同前往讨伐,难当将妻子送往魏国,仇池被平定

二十九年,魏太武帝驾崩。文帝又派徐、兖二州刺史萧思话率众北伐。大军受阻,死伤众多,退还京师。

从景平初年一直到元嘉末年,宋魏之间总共历经三十多年的战争,其中,宋败魏胜居多。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大的方面来看,拓拔氏占地广泛,实力雄厚,距离中原又较远,想要灭掉魏国绝非易事。想要攻打代北之地,就必须先取河北和关中。元嘉五年,谢灵运上书请伐河北,而此时河南之地还未巩固,实在不是伐河北的时候。元嘉二十七年一战,宋耗费巨大,却没有获得实质上的益处。

历史知识普及:檀道济。檀道济(?—436年4月9日),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县)人。东晋末年名将,南朝宋开国元勋,左将军檀韶之弟。

出身寒门,父母双亡。参加谢玄创建的北府兵,投身于刘裕部下。随刘裕率兵平定桓玄之乱,拜太尉参军、唐县男,从平卢循之乱。义熙十二年(416年),拜冠军将军,随刘裕攻打后秦,披荆斩棘后秦、新蔡、洛阳、潼关;联合王镇恶攻克长安,灭亡后秦。宋武帝即位后,封护军将军、散骑常侍、丹阳尹,迁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抵御北魏进攻。宋文帝即位后,拜征北将军,封武陵郡公,平定谢晦叛乱,拜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元嘉八年(431年),参加元嘉北伐,救援滑台未果,被宋文帝视为养寇自重。

元嘉十三年(436年),全家遇害,赠司空。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左将军檀韶的弟弟。从小父母双亡,在居丧期间十分重礼。事奉兄姊以和蔼谨慎著称。

元兴三年(404年),檀道济便随两个兄长投奔了刘裕,随刘裕讨桓玄入建康,成为刘裕的建武将军参军事、转官征西将军参军事。后讨平鲁山,擒获桓振,授官为辅国参军、南阳太守。因帮助刘裕扩大势力建有功勋,被封为吴兴县五等侯。义熙六年(410年)八月,檀道济升为扬武将军、天门太守,率军镇压卢循起义,身先士卒,屡立战功。郭寄生等聚集在作唐,檀道济讨伐平定了郭寄生。其后跟从刘道规讨伐桓谦、苟林等,率领督厉文武官员,身先士卒,所到处敌人多被打败。后徐道覆来攻,刘道规亲自出来抗战,檀道济的战功居多。升迁为安远护军、武陵内史。又任太尉参军,拜为中书侍郎,转官宁朔将军,参太尉军事。因前后的功劳封爵为作唐县男,食邑四百户。补官太尉主簿、咨议参军。

东晋豫章公刘裕长子刘义符为征虏将军镇守京口(今江苏镇江)时,檀道济是他的司马、临淮太守,又担任他的西中郎司马、梁国内史,后任征虏司马,加号冠军将军。

义熙十一年(415年),檀道济还参加了平定荆州(治江陵,今属湖北)刺史司马休之的作战。

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参加刘裕北伐,檀道济担任先锋从淮河、肥水出发,所到各城都纷纷投降。进而攻克许昌,俘获后秦宁朔将军、颍州主守姚坦,以及大将杨业。

晋军到成皋之时,后秦兖州刺史韦华投降。直进洛阳,后秦平南将军陈留公姚洗归顺。拔城破垒,共俘获四千余人,有人建议应该都处死后把尸体堆在一起成为京观。檀道济说:“讨伐罪人,哀愍百姓,正在今日。”全部释放遣散回家。于是各少数民族感激和欢悦。相聚前来投奔的人很多。接着道济又攻据潼关,与其他军队一起攻破姚绍。

长安平定后,檀道济被任为征虏将军、琅琊内史。刘义符将去镇守江陵,又任檀道济为他的西中郎司马、持节、南蛮校尉。又加号征虏将军,升迁为宋国侍中,兼任世子中庶子、兖州大中正。

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称帝。檀道济转官护军,加散骑常侍,兼领石头戍事。准许他直入殿省。又因他辅佐创业的功劳,皇帝改封他为永修县公,食邑二千户,徙官为丹阳尹,护军不变。

后又出任为监南徐、兖之江北、淮南诸郡军事、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宋景平元年(423年),北魏鲜卑军队在东阳城包围了青州刺史竺夔,竺夔告急。朝廷下诏加官檀道济为使持节、监征讨诸军事,与王仲德一起去救东阳。未到东阳时,鲜卑军队已烧掉营房、攻具逃走。擅道济正要出追,因城内无粮,于是开粮窖取陈年之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经过一夜,鲜卑兵逃去已远,不再可追,最终只得作罢。回军后仍镇守广陵。

徐羡之将废庐陵王刘义真为平民,以此先告知檀道济,檀道济不同意,多次陈说不可,但不见采纳。徐羡之等人打算废少帝刘义符,立刘义隆,托辞让檀道济入朝,到建康后,把这计谋告诉他。将实行废立的前夜,檀道济到领军府谢晦处住宿。这一夜谢晦转辗不能入睡,而檀道济则上床便睡着,谢晦十分佩服他。

废刘义符后,太祖刘义隆还未到,檀道济入内守朝堂。宋文帝即位,进号征北将军、加散骑常侍,赏给鼓吹乐队一部。进封为武陵郡公,食邑四千户,但檀道济坚决辞去。又增加督青州、徐州淮阳、下邳琅邪、东莞五郡诸军事。

后谢晦起兵造反,在讨伐谢晦时,到彦之战败,退保隐圻,刚好道济率领军队赶到。谢晦军本来以为檀道济与徐羡之一起被杀,忽然听到他上来,人心动荡害怕,不战自溃。谢晦事平定后,升为都督江州、荆州的江夏、豫州的西阳、新蔡、晋熙四郡诸军事、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之司、江州刺史,持节、常侍不变。

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到彦之北伐鲜卑,已平定黄河以南,不久重新失去,洛阳金墉、虎牢都被敌人占领,北魏军逼近滑台。朝廷加檀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率军北讨。军队到达东平寿张县,遇到鲜卑的将领安平公乙旃眷。檀道济统率宁朔将军王仲德、骁骑将军段宏奋起进击,大败北魏军。转战到高梁亭,鲜卑宁南将军、济州刺史寿昌公悉颊库结前后迎战,檀道济分别派遣段宏及台队主沈虔之等设奇兵出击,当即斩杀悉颊库结。

檀道济进军到济水上,连战二十余日,前后数十次交战,鲜卑军队人数众多,结果滑台被北魏占领。檀道济在历城保全军队而返回。

檀道济因在前刘裕一朝立功,威信名望特别高,左右及心腹,都身经百战,几个儿子有才气,因而朝廷怀疑,对他不放心。宋文帝生病多年,屡次病危。彭城王刘义康曾提醒宋文帝:如果宋文帝驾崩,檀道济将不可控制,就像谢晦一样。

元嘉十二年(435年),宋文帝病更重,刚好鲜卑在边境上进犯,就召檀道济入朝。檀道济到来时,宋文帝病已好转。元嘉十三年(436年)春,朝廷将要派檀道济回镇,突然宋文帝又发病,再召檀道济回到饯行的道路上,于是把他逮捕交给掌刑狱的廷尉。诏书说:“檀道济赶逢时遇,在过去受到了皇恩,他得到的宠幸和厚待,无人能及。但他不对这特殊的恩遇有所感动,去想报答其万分之一,反而凭空怀疑和存有反心,而且在危险的道路上越滑越远。元嘉以来,猜疑多结,不义不亲的心,附下欺上的事,已经为大家所知道,暴露无遗。谢灵运叛逆明显,但他却赞同他的邪说,常为他隐瞒。还偷偷散发财宝货币,招诱狡猾之徒。逃亡的人前来投奔的越来越多,日夜窥测谋划,想要达到这非望的目的。镇军将军王仲德去年入朝,多次陈说此事。朕因为他位居台鼎高位,预先赏赐封土,希望弥补互相的缝隙,使他或许能革面洗心。可是他怙恶不悛,终于发动反叛,因为朕生病,就规划实现其阴谋。前南蛮行参军庞延祖了解了他的全部阴谋,向我密报。对天子和父母的叛变,刑罚是不能赦免的。何况罪孽之深,像他这样严重。便可逮捕交付廷尉,按刑处斩。此事只限于首恶,其余都无所追究。”

宋文帝下令逮捕檀道济和他的儿子给事黄门侍郎檀植、司徒从事中郎檀粲、太子舍人檀隰、征北主簿檀承伯、秘书郎檀遵等八人,都在廷尉处斩首。又收捕司空参军薛彤到建康处死。派遣尚书库部郎顾仲文、建武将军茅亨到寻阳,收捕檀道济的儿子檀夷、檀邕、檀演及司空参军高进之斩首。

(史籍冲突:《宋书》编写于五世纪晚期,写作宋文帝下诏处死檀道济;《南史》编写于七世纪中期,却写作刘义康矫诏处死檀道济。)

薛彤、高进之都是檀道济心腹,勇敢而有武力,当时人把他们比作张飞、关羽。起初,檀道济见人来逮捕,脱下头巾掷到地上说:“这是破坏你的万里长城!”死于宋元嘉十三年(436年)4月9日。[2]次日,刘宋王朝为庆祝檀道济被杀而大赦天下。

宋文帝刘义隆一直都恼恨檀道济,甚至在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宋文帝刘义隆还在公开地把河南重镇的丢失,归罪于檀道济的“养寇自资”。

直到南朝宋孝武帝登基之后,檀道济之孙檀孺(檀邕之子)才被宽宥,到任官奉朝请。

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北伐后秦,檀道济为冠军将军,与王镇恶同为先锋,引军沿淮水、淝水向许昌、洛阳进发。檀军先抵项城,后秦守将姚掌不战而降,但在进攻新蔡(今属河南)时,遭到了后秦大将董遵的顽强扺抗。檀道济督军猛攻,破其城,杀董遵,继而攻克许昌,擒获后秦颍川太守姚垣及大将杨业。利用军威大振之机,檀道济乘胜前进,拔阳城,克荥阳,直抵成皋(今河南荥阳)。秦征南将军姚洸屯戍洛阳,急向关中乞求援兵。姚泓派将姚益男领一万人马星夜赶赴往救。可援军尚未到达,檀道济已攻下成皋,并会同其它部队,四面环攻洛阳。姚洸孤军难守,只得开城门出降。次年三月,刘裕让毛修之留镇洛阳,令檀道济率师继续西进。王镇恶克渑池,抵潼关。檀道济和沈林子渡河北击,进攻蒲(今山西永济),想以此绕过潼关,进入关中。但后秦守军战斗力甚强,城坚难下。檀道济不得不回军河南,会同王镇恶合攻潼关。后秦太宰姚绍率军五万援救,开关出战。晋军奋击,杀伤秦军千余人。秦军受挫后退驻定城(今陜西华阴东),据险固守。相拒数月,姚绍病死军中。秦军失去主将,无心战守。八月,王镇恶率舟师由黄河入渭水,至渭桥登岸,破后秦军。姚泓出城投降,后秦灭亡。刘裕东归后,任檀道济为征虏将军、琅琊内史。及刘裕建宋,檀道济以佐命之功,改任丹阳尹、护军将军。永初三年(422),又奉命出为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监淮南诸军。

刘裕死后,少帝即位,檀道济与徐羡之、傅亮、谢晦四人同为顾命大臣。北魏以宋值新丧,大举南进,共出数路,攻略宋地,司州全部及青州、兖州、豫州大部分地区很快被魏军夺占。檀道济闻警,率军救援。军至彭城,司、青二州并告危急,檀道济领兵不多,不足分赴,而青州道近,守军薄弱,便统兵兼程往救。魏军见宋援军将至,撤去青州治所东阳(今山东费县西南)之围。檀道济兵至东阳,军粮耗尽,只得停止追击,又见东阳城已残敝不堪,移青州治所于不其城(今山东即墨西南),尔后回军湘陆(今山东鱼台东南),阻止了魏军南进的势头。次年,因少帝游戏无度,荒怠朝政,徐羡之等密谋废立,召回檀道济共谋其事。当睌,檀道济与谢晦同宿领军府。谢晦心怀恐惧,辗转难寐,而檀道济触床即鼾声如雷。为此,谢晦深深佩服檀道济的镇静和胆量。次日,几位顾命大臣入殿矫诏太后令,废少帝,迎刘义隆入承大统。

元嘉七年(430),为解除北魏对宋的威胁,文帝命檀道济统军北伐。宋军前部到彦之进军河南,收复洛阳、虎牢等地。但很快,北魏太武帝亲自率军反击,击溃了到彦之等部,刘宋前线部队一片混乱,很多地方纷纷失守,退驻滑台。翌年一月,檀道济率师往救滑台,军至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遇魏安平公乙旃眷。檀道济领军奋勇前行,大破魏军,并乘胜北进,前后二十余日,连战三十余次,宋军多捷,进抵历城(今山东济南)。

轶事典故

公元430年(元嘉七年),刘义隆出师北伐,任命檀道济总都督各路军事,不久宋军战败,粮草吃紧。檀道济军中有个兵士逃到魏营投降,把宋军缺粮的情况告诉了北魏的将领。北魏就派出大军追赶檀道济,想把宋军围困起来。宋军看到大批魏军围上来,军心动摇。檀道济却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当天晚上,檀道济亲自带领一批管粮的兵士在一个营寨里查点粮食。一些兵士手里拿着竹筹唱着计数,另一些兵士用斗子在量米。

魏军探子偷偷地向营里望了一下,只见一只只米袋里面都是满满的。他立即报告主帅,说檀道济营里军粮还绰绰有余,现在显然不能跟檀道济决战。魏将得到情报,以为前面来告密的宋兵是假投降,来诱骗他们上当的,就把投降的宋兵杀了。其实,檀道济在营里量的并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土,只是在沙土上覆盖着少量白米罢了。檀道济最终凭借“唱筹量沙”之计顺利退兵。

檀陶之交

陶渊明在彭泽当了八十多天县令,因“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而解甲归田,在江州过着隐居生活,在他老年贫困的时候,即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也就是他76岁时,正在担任江州刺史的檀道济听说了陶渊明最近又病了,家中又缺少食物,饿得已经躺在床上好些天,起不了床。心中甚是挂念,知道他喜爱喝酒,专门打了几斤好酒和一些他喜欢的美食,亲自到他家访问。

在一个残败颓圮的院落,“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一位老人,已经躺在那张屡加修缮的旧床上好多天了,饥寒交迫。檀道济看后,心中一片酸楚,一位大名鼎鼎的文人晚年竟如此落魄,就忍不住的劝他说,“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忍,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陶渊明回答道,很坚决的拒绝了檀道济送的酒肉。

看样子陶渊明看不惯当朝社会,不愿意为“五斗米而折腰”,此人极其清高,有着文人的骨气,不为利禄所动。堂堂一个江州刺史手握兵权,屈尊来请一个糟老头出山,居然还不给面子,按道理有陶渊明的苦头吃,可事实不是这样,檀道济也没有为难陶渊明。一位当朝战功赫赫的武将,一位满腹经纶的文人,一种惺惺相惜的友谊瞬间在这里得到了升华。

自毁长城

公元432年(元嘉九年),檀道济因屡有大功,被封为司空,镇寻阳。公元436年(元嘉十三年),刘义隆生重病,彭城王刘义康执政,担心檀道济会在刘义隆死后谋反,矫诏召檀道济入朝。临行前,其妻劝檀道济说:“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来如此。朝廷今无事相招,恐有大祸!”檀道济不听劝告,说:“我率师扺御外寇,镇守边境,从没有辜负国家,国家又怎么会辜负我心呢?”结果,檀道济一到建康,就被刘义康逮捕。檀道济被抓时,狠狠地把头巾拉下摔在地上,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最后,檀道济与其子十一人,及薛彤、高进之等亲信将领都在建康被处死。消息传到北魏,魏军将领弹冠相庆:“檀道济一死,南方就再没有可畏惧的人了!”

檀道济被杀15年后。宋文帝曾在发起北伐,却被北魏击败。北魏军队长驱直入,一度南征至长江北岸的瓜步,宋文帝刘义隆登石头城北望,面有忧色,长吁道:“如果檀道济还在,怎么会到这个地步!”

注意:《宋书》的作者是南朝宋人,成书于檀道济被杀的数十年后。在《宋书》中,诛檀事件被记录于《宋书·文帝纪》、《宋书·列传第三·檀道济传》,都说明,宋文帝认为檀道济被杀是罪有应得,并为庆祝檀道济的伏诛而大赦天下。甚至,在檀道济被杀15年后,宋文帝刘义隆依然认为檀道济是“养寇自资”的罪人。《宋书·列传第二十八·刘义康传》完全没有提及诛杀檀道济的重大功勋。但是,编撰在檀道济被杀200多年后的《南史·檀道济传》,却第一次出现了刘义康矫诏的说法。因此,导致了后世的历史争议:究竟是刘义隆支持刘义康矫诏诛杀檀道济,还是刘义隆亲自下诏诛杀檀道济?

历史评价

刘义隆:“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小丑窃据,河南修复,王师再屈,自别有以;亦由道济养寇自资,彦之中涂疾动。”

檀道济被杀,时人编出歌谣说:“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檀道济任江州刺史)。”

檀道济死后,魏人都说:“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4]

刘义隆询问殷景仁说:“谁可接替檀道济?”殷景仁回答说:“檀道济因屡立战功,所以有威名,其他职务未必能够胜任。”刘义隆说:“不然,西汉时李广在朝廷,匈奴不敢南侵,能够接替他的还有谁?”

《十七史百将传》:“孙子曰:‘将军可夺心。’道济谓晦悉臣勇,果不战而自溃。又曰:‘强弱形也。’道济唱筹量沙而却魏军是也。”

檀道济的事迹,主要见于《宋书·列传第三·檀道济》、《南史·檀道济列传》和《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资治通鉴》大家都知道出自司马光,只写政治douzheng和政治人物,以总结得失,鉴古知今;《南史》、《北史》是唐朝史学家李大shi、李延寿父子的作品。李大shi之所以要重修《南北史》,因为当时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所以要钩沉史海,打通南北,自成一家。其中《南史》以《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为本。撰《宋书》的沈约是南朝官场不倒翁,历宋、齐、梁三朝,官儿越做越大,一生富贵。此人执齐梁文坛牛耳,大力奖掖后jin,对刘勰的推举尤其被传为佳话;虽政绩平平,“用事十余载,未尝有所荐达,政之得失,唯唯而已”,然而史才突出,一生撰写三代国史,对文章之事极其看重,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位:萧衍称帝后依然不忘文人本色,有次跟沈约单挑,标的是关于栗子的典故。二人各自写下,结果沈约不敌,少了三条。沈约事后这样解释:“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意思是说萧衍贵为天子,所以我得让着他。偏偏萧衍又较真,险些将沈约治罪。二人最后确实交恶,沈约忧惧而死。南唐后主李煜词中有这么一句:沈腰潘鬓消磨。其中的“沈腰”便是指沈约。他暮年腰身极度苗条,想来与忧惧不无关系。

这样一个文人,必然会对自己的文字负责。所以《宋书》中的檀道济事迹,可信度不容置疑。而《南史》出现在两百多年后,可信度则明显不如《宋书》。而上述几本史书,关于檀道济都有两个基本口吻:首先他有将帅之才;其次他有不白之冤。《南史》甚至记载,檀道济被冤杀的当天,京师建康地震,随后地上生出许多白毛,这样一首歌谣慢慢流传开来:“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

江州此地每每令历史心痛。数百年后,司马白居易又为一位流落天涯的歌女潸然泪下,青衫湿透;可是比起那位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刺史檀道济的冤屈,又何止千万倍!

高车(续):高车就向南移徙,分布在三个主要的聚居地区:从黄河河套经阴山直到代郡(今山西大同东北)之北的长城以北广大地区;陇西、秦、凉一带;内地最大聚居地区在今河北、山西、河南一带。

383年淝水之战后,早已入居黄河流域的丁零族翟斌在新安起兵反抗前秦,388年翟辽在滑台建立了魏政权,史称翟魏。392年,为后燕所灭。

397年,北魏破后燕后,大部分迁到中原的敕勒部落归降了北魏,并分为东、西两部。东部敕勒,居住在今内蒙古中部;西部敕勒,居住在今秦陇一带的敕勒游牧部落。北魏瓦解后逐渐融合到汉族之中。

高车处于部落或部落联盟阶段,保存母系制残余。

高车由六大部落组成:狄氏.袁纥氏(纥,音:和he)、斛律氏(斛,音:胡hu)、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北魏九次发动对他们的战争,虏获六七十万人,置于漠南各地。还有很多敕勒部落在漠北服属于柔然。柔然强盛时高车成为柔然属部,不但向柔然缴纳贡赋,而且还要参与柔然发动的掠夺性战争。公元487年,柔然可汗豆仑征高车兵进攻北魏,高车部首领阿伏至罗劝阻,豆仑不听,柔然在北魏打击下趋于衰落,敕勒部落的阿伏至罗遂率十万户高车人西迁,至今乌鲁木齐周围游牧。

高车大体位置

他在车师前部(今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一带)建立高车国(487~541),阿伏至罗称“侯罗訇勒”,意为大王。后南征焉耆、鄯善、龟兹、于阗,与峻哒发生激烈冲突。后双方以龟兹为界,龟兹东北归高车,西南依附峻哒。高车国控制了通往西域的门户高昌以及焉耆、鄯善,势力东北至色楞格河、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北达阿尔泰山,西接乌孙西北的悦般,东与北魏相邻。

公元490年,阿伏至罗遣使北魏,向北魏陈述了西迁并建立高车国的原因,表示愿意与北魏联合,共同抗击柔然。其在520年打败柔然,迫使柔然南迁。但后来柔然复盛,于公元541年高车国灭。[3]高车国在西域存在了50余年,共七主。

在汉朝、西晋将西域纳入版图之后,高车副伏罗部的西迁,并在西域建立政权,作为历史上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较早地进入新疆,并产生较大影响的重要事件而载人史册。

部族后裔

北魏统治下的内地丁零不断反抗,安插在边镇为营户的敕勒部人是六镇起义的主力之一。柔玄镇起兵的领袖杜洛周(或称吐斤洛周)可能即是敕勒人。六镇起义后,敕勒人转战中原,与中原各地的丁零一起融合于汉族之中。敕勒族喜爱歌舞,宋代郭茂倩辑《乐府诗集》中保存的《敕勒歌》是敕勒族的一首著名的民歌。

民族研究

中国商周至隋唐历史上的鬼方、丁零、高车和铁勒,为同一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本书上起鬼方,下迄公元744年回纥汗国建立前夕,分列三编(上编《丁零篇》,中编《高车篇》,下编《铁勒篇》)十四章,叙述此民族约二千年的历史。

鬼方对商周历史,是发生了一定的影响的。丁零对漠北匈奴国家的兴亡和中原十六国时期的历史进程,也是起了重要作用的。而高车对于柔然汗国和北魏(拓跋魏),铁勒对于突厥汗国和隋唐,所起作用更是不容忽视。高车和铁勒不仅人口众多,而且占据着漠北漠西广大地区;其足迹所至,更遍及今日中国新疆天山南北和内蒙、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政治动向,不仅同柔然汗国、突厥汗国盛衰兴亡关系很大,而且对我国北魏隋唐的历史发展,也发生了重大的影响。例如,导致北魏王朝衰亡的六镇起义,高车就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唐朝前期向北方和西北方的领土大扩展,铁勒诸部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对高车、铁勒历史的了解和研究,是正确阐明这个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关系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和环节,是全面深入研究北朝隋唐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课题。

学术界一般都认为,丁零、高车、铁勒是今日维吾尔民族的先民,丁零、高车、铁勒的历史是今日维吾尔民族远古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根据史籍、考古材料并参照前人研究成果,证明鬼方是丁零的族源。集鬼方、丁零、高车、铁勒历史于一书,阐明其源流和历史,以显现维吾尔民族远古史的全貌,这不仅是个饶有兴趣的学术问题,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续上节:北方士族在“国史之狱”遭到了沉重打击。宋人刘攽等说:“拓跋氏乘后燕之衰,蚕食并、冀,暴师喋血三十余年,而中国略定。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酋大,虽参用赵魏旧族,往往以猜忌夷灭”。他们指出鲜卑贵族与赵魏大族的矛盾,是颇有见地的,而崔浩正是这种矛盾的牺牲品,“国史之狱”只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不久,太武帝北巡阴山,后悔诛杀崔浩。时北部尚书宣城公李孝伯病世,拓跋焘说:“李宣城可惜!”既而又说:“朕失言,崔司徒可惜,李宣城可哀!”

轶事典故

讨论诸葛亮

崔浩与毛修之交好,常常与他共同论说。讨论时,谈到陈寿《三国志》作者有古代良史风范,其所著述,文义典正,都是扬于王廷的文字,虽微却显,婉而成章,班史以来还没有超过陈寿的。

毛修之说:“我过去在蜀地,听长老说,陈寿曾任诸葛亮门下书佐,被诸葛鞭挞百下,所以他论诸葛武侯说:‘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崔浩于是与他论说道:“承祚评述诸葛亮的时候,是有故意过美之誉,按查诸葛亮的行迹,不是不相符,不是夹带私恨。为什么这样说呢?诸葛亮任刘备的丞相,正当九州鼎沸之际,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合欢,却不能与曹氏争夺天下,舍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据守穷困崎岖之地,僭号边夷之间。这是下策了。诸葛亮可与赵他为偶,而拿他与管仲、萧何相比,不也是言过其实?说陈寿贬抑诸葛亮并未失实。况且诸葛亮既然据有蜀地,依山势险固,不达时宜,不量势力。严威酷法,控制蜀人;矜才负能,意气矫举。想以边夷之众与上国抗衡。出兵陇右,再攻祁山,又攻陈仓,疏漏迟缓失去时机,大败而返;后入秦川,不再攻城,要求野战。魏兵知其意图,闭垒坚守,以不战使诸葛服。诸葛智穷势尽之后,郁愤攻心,发病而死。由此说来,哪能与古代善战将帅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的做法相比呢?”毛修之认为崔浩说的很有道理。

人物评价

崔浩作为军事谋略家,深为道武帝、明元帝和太武帝所器重。作为统一战争的谋主,崔浩参与了北魏王朝三代帝王重大的军事决策,多谋善断,算无遗策,屡建功勋,在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一系列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此外,崔浩才艺通博,除了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成就外,在天文、历法、法律、饮食、宗教等方面都做出过重要贡献。崔浩的才干与权力,引起了执政的北方贵族及其他人的忌妒,相与谮毁,以修史宣杨“国恶”的罪名被灭九族。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