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时,林晟便被爷爷叫了起来。自从昨天确定开始蒙学以后,林晟便单独有了自己的屋子,也开始了接下来数十年如一日的早起。
林晟现在还不知道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满心觉得自己只要好好考个童生便可以混吃等死了。
林晟头戴青色纶巾,身上穿着一件青色的长袍,连腰带也是青色的,手里拿着一本约莫数十页的书。
林晟先要叩拜圣人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拜林发祥,三叩首。接下来就是举行开笔礼,这些个仪式每个读书入学的书生必须经过的头一关。
只见林发祥用朱砂在林晟额头点上红痣,因“痣”与“智”谐音,这寓意着可以让人开启智慧,明心眼明,然后在林发祥的指导下写下一个“人”字。
这样整个入学仪式便总算完成了,事情进行的顺利,林发祥松了口气,虽然这是自己孙子,但是也怕中途出了点什么差错,不大吉利。
在古代,要考科举,其实需要背诵很多本书,如果是家学渊源的世家大族,读书是一件按部就班的事情。
四岁或者五岁时便开始蒙学识字,学习《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书籍。
认了字以后,开始读《孝经》、《大学》、《中庸》,这是对科举考试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对这个世界最基本的认识。每天都要先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全部背诵则才可以过关,等到旧书学习完以后,才可以开始学习新书。这样也是为了避免书太多太杂学子遗忘,不利于参加科考。
学完这几本书以后,便要开始学习《论语》、《孟子》这是更进一步了。
他们一般在七八岁!要过中庸,论语,大学,孟子等四本书,接着五经,分别为《诗经》,《周易》、《左传》、《礼记》、《尚书》这又是更进一步,更深更难得内容了,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理解与背诵。
这便是常人所说的四书五经了。
等把这些都读的差不多了,人也开始长大了不少,这个时候便可以尝试着入场考试。
当林发祥和他说起的时候,林晟目瞪口呆。
知道古代读书难是一回事,真正的身处其中又是另一回事,这时候才明白其中的艰难。
“爷爷,我真的能在我十五六岁读完这些书吗?”林晟想了想,对着自己爷爷说道。
林发祥摸了摸林晟的头,微信道:“如果努力的话,还是可以的,不过本朝为了多些干实事的人,还加了一本算学《九章》,考秀才时算术是要考的,比重较大。要全部学完,所以以后你就不能浪费时间了。”说完他还意有所指的看了看林晟。
林晟脸蛋微红,知道是自己比较贪玩,自己还是个披着小孩皮的人,这样一想着似乎有些不太好意思。
“爷爷,你怎么知道这么多读书人的事啊?”林晟赶忙转移话题,免得再次提起自己又要被训诫了。
“这都是当年爷爷与李家秀才一起赶考的时候,在路上遇见别的学子,和别人有了往来才知道的,读书不能一个人关起门来闭门造车,一个人傻读没有什么见识,最重要的是还得经常与别人交流,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科举。”林发祥有些羡慕的说道:“那些家学渊源的世家大族管的严,只要学生努力勤快,为人肯努力治学,他们考上秀才得机会比我们这样的人大多了,爷爷去赶考之时,人家十六七岁便已经是秀才了,爷爷却还是一介老童生。”
科举考试,大致可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须先取得生员身份,方可继续参加下一轮的乡试,这些人一般称为童生。
林晟哇的一声。林晟也知道爷爷说的没错,还有些二十几岁便已经是进士,其他花白了头的人还在考童生的大有人在。
这个也不算稀奇。
“像我们这种的农家子弟,即使家里比别人多出几亩地,但是在读书方面还是一点优势都没有,请不到名师,又没有经验,考上的几率就比那些世家大族的读书人低了很多,考上秀才便已经足够光宗耀祖了,对于那些世家大族的学子而言,考上举人和进士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目标。”
林发祥的语气有些低落,对着林晟说道:“所以你一定要努力认真读书,待你考上秀才以后,以后你的孩子由你教导,考上的机会也大一点,就好像现在我们一样,因为有我,所以你便少走很多弯路,而不是一头雾水。趁现在年纪还小,认真学习上进,等以后年纪大了,想静下心来认真读书都做不到了。”
受到他的语气影响,林晟猛然的点了点头,知道爷爷说的是认真的。
“爷爷也只能这样教你了,先让你把这样书都背诵了,至于里面的意思,能解答的便为你解答,不能解答的,只能靠你自己去悟,或者去和别的学子交流,如果能到镇上或者县里也挺好,也有同窗可以交流,现在主要的便是先背诵完这些书。去书塾也是先交这些,不过活到老学到老,爷爷还学的不够,接下来的路还是得靠你自己了。”
林发祥的语气很是遗憾,当初自己放弃考试的机会固然是家里条件所致,也是因为自己没有一个好的老师。李秀才在路上去死以后,自己也便失去了这位名字上是同乡,实际是自己师傅的人。家里这些书都是当初李秀才赠予自己的。说到底都是因为没有钱造成的。幸亏他当时选地方定居之时,就特意选在桃花村这个地方。
桃花村山清水秀,但平坦可开荒的平地较多,村里距离镇上与县城的距离都差不多,走路也只需要半个时辰左右,对比其他而言已经算是非常近了,当初也是林氏一族人多,才从其他村落抢到的这块好地方。这也是他一力主张要在桃花村落脚的原因。
索性他在族里也还算的上说的上话,也大都听他的留了下来,当然也与这里地势不差有关系。
现在,村里的人去镇上或者县城花在路上的时间就很少,路短也比较方便,打短工都比别人多了些机会。不像他们后面的有几座村落,出来一趟都不容易。不像他们村,以后村里的孩子也可以去镇上或者县城读书,一天来回时间也比较少,不费什么事,而且可以见识到更多的人,有脑子灵活的也可以出去闯一闯,不行便再回来也可以。想到这里,林发祥觉得自己当初选择留在这里的决定越来越是正确的,不枉他当初带领族人与其他村的人发生几次冲突才拿下这个地方的居住权,也是得益于林氏一族在大事上比较团结一致。
林晟当然不知道他爷爷当初的想法,要不然他会更崇拜自己爷爷的。
林发祥一番话,把林晟对于科举的轻视之心都去掉了。原来在古代读书如此之艰难。
林晟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前面的三字经,千字文还是非常好学的,一来以前便有所接触,二来是这个读起来朗朗上口。作为一名文科生自己的背诵能力还是不差的。
于是,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便熟读熟记了这两本书,让林发祥大为惊喜,也让林晟有些紧张,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表现太过了,自己也就背诵这块比较拿得出手,等以后让作诗什么的自己肯定不会,那到时候家里人会更失望。
林晟一家人知自家事,他肯定不是那种过目不忘的天才,他的智商很正常,也不过源于比一般孩童多了一世的记性,接受起来便也比较忙。可能会比普通人好上那么一点,所以要想考取秀才得话便得沉下心来,靠刻苦与努力来学习。
林晟想到昨晚在堂屋,听闻父亲与二叔要去服徭役,自家娘与二婶都哭成了一个泪人。无他,虽然本朝规定徭役不得随便打骂征召者,但是历来徭役便重,轻则垮一层皮,重则有去无回,赔偿家属一点银子便也作罢。
林晟想到自己父亲便有些难过,今早看见娘的双眼肿成一颗大桃子样,林晟的心便也沉了沉。本朝第一次征收徭役,不可行顶替,以银钱抵之。
便也下定决心自己父亲与二叔如果能逃过这一关,自己一定要努力考上秀才,本朝秀才便了免四丁徭役及赋税。
想到这里。林晟便开始沉下心来,听爷爷逐字逐句的读三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