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更甚至他挖来的先生一个比一个厉害,有些名声在外的也来到这里教书。所以,正安书院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学子奔赴这里,只为求学。还有众多外地学子赶来,无行之中,方正县因为这所书院,一时之间繁华似锦,来往之人络绎不绝。

但是正安书院每年的入学名额极其有限,一年也不过收三十余人左右,虽没有固定数额,但却也差不离这个数。

不说外来学子的竞争,单单是这十里八乡求学的学子都不止这三十人数,是以,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这一年比一年的学子要求更高。

要不然正安书院不收十岁以上的孩子,那些已经考过童生或者已经在其余先生哪里熟读了几年的人都会来参加。

那时候还有他们这些小豆丁什么事。

其实最好的求学方式便是拜那些大佬为师,这些大佬经历过科举的残酷,在如此惨烈的竞争下还能脱颖而出。

天赋,学识以及运气都得天独厚,他们通常经历了朝廷上的尔虞我诈,起起落落,而大部分出身翰林。

非翰林不得入内阁,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学识渊博,又有实际经验。而且还是一对一的小班教学,给你开着小灶,这进步还能不快的话,便足以证明你不合适考科举。当然了,你要是真的蠢笨如猪,你也是入不了大儒的眼。

晚年致仕的大儒往往喜欢收个聪明伶俐的孩子,收在身边精心教导。这样即使自己致仕以后,在朝中也有了耳目,就算没有任何野心,皇上也会记起一二。

否则家中无子孙有出息的人家,三代之后便开始落败了,在圣上哪里也挂不上任何名号。晚年便只得眼睁睁看着门庭落败。

一般大儒致仕以后,不管是为了各种利益还是传承一身所学,收一个聪明伶俐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但是这样的机会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虚无缥缈的存在,毕竟大儒眼光便高,一般的学子不会入他的眼,除了自身的天分以外,还有其许多的外界因素,会导致拜门无望。

这其中不乏大多数的世家子弟无法拜师求学,寒门子弟更是无望。

对于一般的农家学子来说,有条件的便在家有人教导,像林晟这样的,自己爷爷好歹还是位童生,对于这已经是比其一般的农家子弟来说条件已经算是优越。

或者便是到那些私塾念书,若天分真的不错,便可以来考进书院。这样也可得名师教导,虽然不是亲传子弟,但也算名下学生,自然比其一般的先生要好。

“也不知道石头考得怎么样了,我这心七上八下的,看着学子一个个出来,这竞争也太了吧。”林大胜有些紧张,好像考试的是他一样,而不是林晟。

林大胜虽然对自己儿子有信心,但是在这学子一个接一个出来的当口,也无法压制住自己动摇的心情了。

要知道方正学院出名在于只要你是考进去的,三年必过县试成为童生。是以,这外面的人才会如此紧张。

只要进学便一定会是童生,这是多大的诱惑,在桃花村,有个童生便都已足够林晟逍遥自在了。

老童生,老童生,可不是说着好听的,有些人五六十岁了还在继续考县试,一本子过不了的人太多了。

“石头非常聪明的,不用担心,没事的。”

林发祥对林晟的信心则比林大胜高多了,在他心里,林晟聪明无比,对于这次的入学考试一点也难。

“是啊,石头这么聪明,一定会考上的。”慧娘也是一脸的坚定她的儿子一定会成功的。

林晟要是知道自己爷爷与母亲对于自己有些这种盲目的信任,恐怕是要好好想想自己是哪里给他们的幻觉了,让他们误以为自己是天才来着。

“哎,也不知道要多久才考好,这样,大郎,你在这里陪爹,我去绣房里先交绣活。”慧娘对着有些担心的林大胜说道。

慧娘前些日子在镇上的绣房里接了些绣活,本来前几日便完成了。不过想着林晟今日要来参加书院的考试,便推到了今日才一起过来。顺便陪儿子参加考试。

“不用,他在这里我还嫌他碍眼呢,让大郎陪着你一起过去,顺便看看有没有什么需要买的。”林发祥觉得自己儿子在这里紧张的样子太丢脸了,不想让他继续在这里这样下去。刚好慧娘有事要办,还不如把这个只会倒帮忙的带去,说不定还能帮到慧娘。

“爹,儿子这不也是担心嘛。”林大胜有些委屈的看着自己父亲道。自己这不是紧张嘛,小时候爹用大棒逼着自己和二弟读书,自己二人也没读好,也就识得几个字。那书能好读嘛?自己也读的脑袋瓜子嗡嗡的疼。

林发祥把入书院的学费都打听好了,正安学院的收费比其他地方收费整整贵了一倍,在未考上秀才之前,这学费便都是九两银子一年。

而且除了学费,还有笔墨纸砚之类的消耗品,便是因为是消耗品,所以花费也是巨大。这已经不像是以前在家里的时候省着些,还可以在地上随便写写画画便成了。

林发祥想到这里,心下有些沉重。虽然自家也还供得起,但是无疑在林晟考出头以前,全家人都得勒紧裤带过活了。不过这些既然已经决定了,便没有回头路可走。

这个世道有时候就是这样不公平极了,一些贫穷的人家的学子,因为没钱没门路,想要读书习字都要排除万难。更甚至无法继续在科举一路走下去,那些识得了几个字,家里无法承担其科举费用的家庭。学子便只得选择去一些招工的地方,打打短工,报酬也比不识字的人要高些,也算不辜负当初识字的艰辛。

等到有些寒门举子到了一定的地步之后,接触到另一个层面的阶层以后,便发现那些富家子弟从小接触到的资源与他们并不能比。

你苦求却不得而见的名师人家可以随时见到,有什么疑问也会有人当场给予解答。这些资源的天才地别,让从底层爬上来的寒门子弟可谓不心受震荡。

所以有些早前比较出名的寒门子弟,一下子接触到了这不平衡的局面,心里不坚定者便大受打击,自甘堕落。让人提起不得不叹到一句可惜了。

更何况那些书香门第,从小接触的便是各种大儒,家中也多有名师,海量的资源,前人的经验,最新的信息渠道。耳濡目染之下,便是一头猪也会智商比其他猪还要高一点。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这便是这个年代读书的艰难,不过至少在南山郡,即便是农家子,家里比较贫苦,只要你自己肯努力上进,总会有机会。

相对于其他地方而言,科举晋升的渠道已经被各大世家把持,农家学子想要找到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名师都是千难万难。对于越是贫苦的地方越是如此,越这样当地便越穷下去,基本上便成为了一个恶性循环。

林晟现在还不知道正安书院的收费如何,不过想想要进这样的书院念书,花费肯定也低不到哪里去。

“我出题,我出上一句,你们便接下一句,我不说停,便不能停,明白吗?”周先生说道。本来这应该是柳清英来考核这一关,不过他弟弟也在这里面,为了避嫌,便主动退位换了其他先生。

“学生明白。”众人统一回道。

“一号先来,准备好了吗?”周先生看着小胖有些紧张,开口问道。

“准备好了。”柳清平斜眼看了下林晟,看见林晟肯定的点点头,便壮着胆子回道。

“首孝悌,次见闻。”周先生出题道。

“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柳清平反应很快的便接了起来,比较这《三字经》已经背诵了好久了,只是一号签有些紧张罢了。

“停,下一个。”周先生叫了停,看着二号。

李杨一下子有些懵了,他没留心柳清平背到哪里了,还以为是先生自己再次提醒,便只顾着自己默默背诵了。

林晟看着李杨有些抖,心下有些不是滋味,便悄声提醒道:“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李杨一听,当下便接了下去。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林晟认为自己已经足够小声,这离周先生还有些距离,应该是听不到。不过林晟看着周先生望着自己似笑非笑的眉眼,当下便知道还是没有逃过周先生的法眼。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