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乾隆穿好衣服向外走,刚走到门口,吴书来就迎了上来。

“奴才恭请皇上圣安。”吴书来打千请安道。

打千是清代男子下对上请安时所通行的礼节,施礼者左膝前屈,大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这是一种介乎作揖和下跪之间的礼节。

“起来吧,你咋过来了?”乾隆问道。

“回主子,皇上今儿个要去雍王府上香,而外边又下了大雪,所以奴才就过来服伺主子来了。”吴书来站起身回答道。

他是乾隆当王爷时就跟在身边的太监,所以跟乾隆很是亲近,这也是乾隆刚一登基,就把他提拔到大总管位置上的原因。

这敬事房大总管虽然只是四品的官衔,可因为管着宫里所有的太监和宫女,所以权利还是很大的。

吴书来一般时候是不来养心殿的,他只需要在内务府的敬事房里指挥调度,除非有重大活动他才会登场。

今天就是有去雍王府上香的活动,他才赶过来,一方面指挥监督着随行的太监,一方面作为贴身太监跟在乾隆身边,好为乾隆服务。

“下雪啦?”乾隆惊讶地问道。

“可不是嘛,而且雪还下的很大呢,我来时都没了脚脖了。”吴书来回答道。

“昨儿个天还好好的呢,怎么说下就下了。”乾隆自言自语道。

“是半夜下的,一开始下就是鹅毛大雪,所以两三个时辰就下得很大,还好现在停了,要不就成灾了。”吴书来说道。

“瑞雪兆丰年,来年一定是个好年景。”乾隆高兴地说道。

“这是今年的第一场雪,没想到下这么大,这是天佑我大清啊!”吴书来感叹道。

他属于能说会道之人,很会看着乾隆的脸色和话题发挥,这也是他得宠的原因之一。

“哈哈,好,好,好个天佑大清!”乾隆哈哈大笑后说道。

他是被吴书来说高兴了,乾隆岁数虽然不大,可很迷信这些个天象,所以一听吴书来说了天意,他很是高兴。

“主子要不要出去看看雪景去?”吴书来问道,他看乾隆兴致正高,所以提议去外边看看。

“等一会儿吧,现在外边还不太亮,也看不清啥,等用完膳后再去看,现在去明间读祖训吧。”乾隆回答道。

“也好,一会儿天大亮了,雪景看起来会更美。”吴书来附和道。

“好。”乾隆说了句后,抬腿向明间走去。

吴书来赶紧跟上,程时也跟了上来。

程时是乾隆的贴身太监,需要时刻跟在他身旁,因为皇上很多时候需要啥不一定要说出来,而是用眼神命令,所以就得会儿会儿在左右。

没走多远就来到了明间,冯盛快走两步赶到门口,用手掀起了门帘,乾隆大步走了进去,冯盛随之撂下门帘。

吴书来和冯盛没有跟进去,而是门口一边一个地站着,这是因为明间是政务重地,这里只能是皇上和大臣呆的地方。

他们这些太监没有皇上的招呼是不能进去的,这也是为了防止太监们偷听。

清朝吸取了明朝亡国的教训,对太监进行了各种打压和防范,所以说清朝是太监最没用存在感的朝代。

他俩在门口站着,一方面是听着乾隆的动静,因为他可能随时招呼他俩进去服伺,还有就是在门口守着,防止其他人闯进去。

皇上读祖训时不准任何人打扰,因为读祖训是最神圣的活动,别说普通人了,就是皇上本人都要恭恭敬敬的对待。

祖训是清朝历代皇帝所说的话,多是治国理政的观点,还有就是对后世子孙的告诫,类似于长辈对晚辈的叮嘱。

读祖训是乾隆必须天天做的事情,雷打不动,而且还要在起床的第一时间来读,就是因为这个时间头脑最清楚,最能记住祖训的内容。

读了大概一个多小时,明间里的声音停止了,程时马上准备进去。

因为这时乾隆就要吩咐他一些事情了,比如早膳后需要处理什么政务,需要添置些例如笔墨纸砚之类的东西。

“程时。”果然乾隆在里边喊了。

程时一听见乾隆的招呼,赶紧的掀起门帘走了进去。

这明间通向后殿方向没有门,只有门帘,这是为了保暖,也是为了进出方便。

还有就是,满人的祖先是游猎部落,他们在野外住的帐篷门就是这样的门帘的。

现在虽然不住帐篷了,但为了怀旧,还是把门帘保留了下来。

“主子?”程时走到书案前低头问道。

在皇上面前,所有人不可以抬头直视皇上,这是规矩,是为了显得尊敬。

“一会儿把讷亲召去勤政亲贤殿。”乾隆吩咐道。

“嗻,该用膳了,主子。”程时答应后提醒道。

“好,用膳。”乾隆说着抬脚向外走去,他是要去后边的丰泽堂用膳。

乾隆走出明间,吴书来看程时在门口停住没跟上来,他想应该皇上吩咐他办事去,所以他赶紧跟上,旁边没有贴身太监,他要伺候皇上用膳。

当乾隆走进丰泽堂的时候,饭菜已经摆好,足足摆了三大桌子,这叫摆谱。

清朝标准御膳,每顿饭有一百二十道菜,要摆三张大桌,此外还有主食、点心、果品等。

按照清宫规制,皇帝的日常膳食由内务府下面的御茶膳房负责,厨役三百七十人,御茶房和清茶房掌茶役一百二十多人,两处太监共一百五六十人。

御茶膳房下设荤局、素局、挂局,皇帝每天的膳食先由御茶膳房官员开列出膳单,经内务府主管大臣审阅和备案后,才能烹饪制作。

皇帝的餐具也是有讲究的,以金银器为主,即使是陶瓷制品,也是上好的质地。

其中,金质碗、碟、盘等器皿最能显示皇家的气派,故而皇家都喜欢“金饭碗”。

乾隆皇帝是个完美主义者,对饭菜要求严格,对餐具要求更加严格,比如今天的餐具就有:

金羹匙一件、金匙一件、金叉子一件、金镶牙箸一双、银西洋热水锅二口、有盖银热锅二十三口、有盖小银热锅六口、无盖银热锅十口、银锅一口、银锅盖一个、银饭罐四件、有盖银桃子六件、银镟子四件、有盖银暖碗二十四件、银盖碗六件、银钟盖五件、银錾花碗盖二件、银匙二件内盛金镶牙箸二双、银匙二件、乌木筷十双、高丽布三块、白纺丝一块、黑漆葫芦一个、内盛皮七寸碗二件、皮五寸碗二件、银镶里皮茶碗十件、银镶里五寸无分皮碗五件、银镶里罄口三寸六分皮碗九件、银镶里三寸皮碗二十二件、银镶里皮碟十件、银镶里皮套杯六件、皮三寸五分碟十件、汉玉镶嵌紫檀银羹匙、商丝银匙、商丝银叉子二件、商丝银筷二双、银镶里葫芦碗四十八件、银镶红彩漆碗十六件。

乾隆在桌前坐下,身后四个小太监站立两边,吴书来站在乾隆的旁边。

他手里拿着一双银筷子,眼睛看着乾隆的眼睛。

只要乾隆的眼神落在哪道菜上,吴书来就会夹起一小筷子菜放到皇上面前的布菜碟上,乾隆再夹起来吃掉。

如果乾隆说“这菜不错”,吴书来就要再夹一次,不过最多不能超过三次,这是为了防止有人记住皇上的口味,下次在这个菜里下毒。

其实,一次上一百二十道菜,给皇上较多的选择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有人记着皇上的口味下毒,总之都是为了皇上的安全考虑。

如果乾隆说“撤”字,那么这道菜就会被吴书来撤到一边,这样的菜式一个月内不准再上。

如果乾隆说“赏”字,那么这道菜就也会被吴书来撤到一边。

这是皇上觉得好吃,要赏给某个妃嫔的,被赏的妃嫔不管喜不喜欢这道菜都会感激涕零地吃得干干净净。

当乾隆拿起丝绸的手绢擦嘴时,就表示他已经吃完了,一般他吃的都很快,十几分钟也就吃完了。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