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一方出一道题目作诗,直到写不出来为止如何?”李元淡定的看着赵青一行人慢慢说道。

“可。”封长生走了过来和赵青站在一起说道。

李元诧异的看着封长生,仿佛是在哪里见过这个人,但是又没记起来。

也不多想,既然想不起来多半不是什么重要的人,李元随机开口说道:“你先出题还是我先?”

“客随主便。”

“好,既然如此便来个简单的‘春’字为题。”李元身为小诗王也有着自己的傲气,写春的诗可以说是非常常见的,但是与之相反的便是很难写的很好,能从诸多春字诗中脱颖而出,也算是看看封长生到底有没有资格和自己比诗吧。

封长生听到之后想了想,片刻便脱口而出: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句一出,周围的人群倒是议论了一阵:

“这么快便写好了一首诗,怪不得能和小诗王比诗。”

“写的快有什么用,也只是一首普通的咏春诗而已,也没什么出彩的。”

···

和那些吃瓜群众不一样,就在所有的人都以为这只是一首简简单单的咏春诗之后,李元却品出了其它的意思。

这不仅仅是咏春诗,更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其中诗里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

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掩藏在咏春诗里面,这正是此诗的高明之处。

意识到对手强劲之后,李元却没有半分害怕,更是兴奋起来,毕竟自己已经很久没有碰到过对手了。

“好诗,你出题吧!”李元冲着封长生点了点头,郑重的说道。

看见李元眼中的重视,众人也是摸不着头脑,不就是一首咏春诗吗?怎么让这小诗王的态度都变了。

不只是围观的人不懂,离的稍远一点的一个老者此刻也有点迷糊,对着身边的老者说道:“付兄,这咏春诗难道另有玄机?”

老者就是青阳书院的院长苟玄志。

付院长付君羊扶着胡须笑道:“这不是咏春诗,而是一首哲理诗。”

“哲理诗?”苟玄志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没想到现在年轻人都这么厉害了,我们怕是老了啊。”

“哎,老苟,你自己老可别带上我,我还年轻呢。”鹿鸣书院的范院长也插了一句。

虽然三大书院之间是竞争关系,但是他们三人却是知己一样的朋友,平时也会出去聚一聚。

“既然李兄给我一个‘春’字,那我便出一个‘冬’字。”封长生目视着李元说道。

“雪作白来天地白,

酒入我怀休难开。

忽见世间几点红,

醉眼朦胧依旧在。”

诗以言志,将自己比作梅花的高洁、坚强、谦虚品质,就算是被生活打击的已经看不清楚前方的路,这些品质依旧存在。

“此子志向不小。”付君羊一针见血的说道。

“哈哈,还是老羊你们书院的学生的气节高洁。”

“倒是有晋代名士之风,不错。”

场上,李元哈哈一笑,“这位兄台,再来?”

封长生也豪迈一笑:“再来!”

“我出边塞诗。”

众人皆惊,要知道作诗考验的是对生活的经历,如果你没有经历过,那么写出来的诗也就缺少一种真实的感觉。

而边塞诗便是如此,你都没有去过边塞,你也不知道边塞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景物,如何才能写好一首边塞诗。

可是虽然如此但是封长生依旧没有任何担心,自己别的没有,但是诗还是有不少的。

内心道了声抱歉之后,封长生继续吟道: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从主意,这是一首边塞诗,更是一首反战诗,表示了诗人不喜欢战争的意思,第一句便写出安乐的美好,第二句一句“欲饮”引起了转折,“君莫笑”三字,于顿挫之中一笔挑起,引出了全诗最悲痛、最决绝的一句,而结末的“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个诘问句,更是夸张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后果,道出了普遍性。

虽然没有真正经历过战争但是此诗一出,立刻在众人描绘出了一副战争爆发前的场景,如同身临其境一般。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