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无意意无意,无意之中是其意。”郑凯嘀咕了一句。
“你理解吗?”
“不知道。”
“不知道就对了。仔细听。开始下一个阶段的训练了。”林介航煞有其事的说着。
终于到了实战阶段了吗?
郑凯很兴奋。
“蒋文,你来教他,我该训练了。”
“林介航,你是不是不想教啊。”
“放屁,该说的我都说了,他都知道了。”
“是不是啊,郑凯有这么厉害?”
“你们这是怎么了?这么磨叽?”
“郑凯,刚刚林介航都教你什么了?”
“八个不打。”
“你真的记住了?”
“蒋文,你不用怀疑,指挥班的脑瓜子,不是你那个榆木疙瘩。”
这是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去埋汰人啊!
八个不打,是再三强调的。
在上一节,写了两遍。
这个很重要。
大家千万不要去尝试。
后果超出想象。
但是写了,就再强调一遍,八个不打。
八个不打!
“行吧,那郑凯跟着我来学习下一个阶段吧。”
“没有想到蒋班副也有两把刷子啊,我还以为你只会写写画画呢。”
“嘛的,斯文一点有错吗?”
“假斯文呢。”
“很斯文的好不好。谁像他们,天天纵跳的,和豹子一样。”
“不要这样,说出来就不好听了。”
“你先不要激动啊,记得你新兵的时候,学卫生与救护的时候成绩不错吧。”
“我的各个科目成绩都是非常优秀的好不好。”
“只是皮毛而已啊。有什么可自豪的。”
“不敢,我只是觉得,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
“是这样的,但是接下来,我要强化一下你的卫生与救护。”
“怎么?想让我当卫生员啊?”
“这是基本,想要练习武术,医术肯定要学的。”
“怎么?把敌人打残了,我再救回来?”
“敌人的话,就算了,首先你要知道,刚刚开始习武,很多对手都是身边的战友,你想把战友送走啊。”
“战友的话,我肯定不会下死手啊。”
“保不齐的,难免有误伤,而且懂得越少,错误越多。只有懂得越多,下手才会更有把握。”
“那和卫生与救护有什么关系?”
“划船和游泳的关系知道吗?”
“这个我知道,想要学会划船,就必须先学会游泳。”
“是的,只有会游泳,才能够放心大胆的去划船。”
“但是卫生与救护和这个武术有多少关系?”
“医武不分家,医武同源,知道吗?”
“好像知道一点。”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什么叫好像知道一点,谁教你的。”
“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教的。”
“放屁,别甩锅给你的老师。”
这?
这怎么说,是甩锅给老师呢?
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知晓了很多东西。
但是这些学识,又没有什么系统的完全知道什么。
提到的任何东西,都是一知半解。
谁能够说完全知晓?知道一点点,那是谦虚的好吧。
中国的学生,最流弊的地方,不就是那种,即使遇到不会的题目,更不知道答案,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出答案,而且还是正确答案。
主要就是推理!
郑凯若有所思的说,好像知道一点,就是推理出来的。
因为郑凯知道,鲁迅,除了文笔犀利,医术高超,还有鲜为人知的会打架。
还有黄飞鸿,十三姨,宝芝林,一个搞武术的,开医馆。
还有霍元甲,拳馆都有秘制的跌打止疼药。
这不得不让郑凯想到其中的联系。
所以说医武不分家,医武同源,郑凯是能够理解一二的。
但是又不能完全体会其中奥义。
所以郑凯只是说,知道一点点。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在这个自成一统的文化体系中,中医与武术并驾齐驱,互相影响。”
“班副啊,你教我们格斗,就教嘛,说这个干什么?”
“你要知道“拳起于易,理成于医”这句武林谚语。”
郑凯静静的听着,想看看,班副到底要说什么。
“传统武术"起于易、成于医、附于兵,扬于艺",是古代哲学、医学、兵家、艺术融合而成的载体。武术虽然看着是强身健体之术,但他更是一种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
“你看我能领略到哪一步?”
“路长着呢?好好学吧。”
“不是,班副,你能不能说的直白一点,我有点不懂。”郑凯想让班副说慢一点,也想仔细的体会其中的深意。
“中医认为,人体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遍布人体上下表里,是运行气血,营养全身的网络通道。《黄帝内经》有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说人话!”
“就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精气神学说、传统中医经络学说、中医辨证施治、整体施治原则、伤科等对武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使武术把医学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中来。”
“班副,你在和我学术交流啊?我哪里懂这个啊?”
“麻蛋,别吵吵,我也不懂,这不是现学现用吗。是最近有所感悟的。”
“什么感悟?”
“就是武术流派及各门派的点穴、针灸、按摩、推拿、救死扶伤等都是中医在武术中的发展运用。”
“这些你都研究过?”
“最近感受颇深啊。”
“我看你是按摩多了吧。”
“呵呵,被你猜对了,最近按摩用的比较多。”
“难怪你总是给别人按摩呢,记得上次你班长的颈椎就是被你给按好的吧。”
“牛刀小试,瞎猫碰到死耗子了。”
“你这是说你班长是死耗子啊。”
“唉,差距啊,没文化,真可怕。”
“文化,也不是装装逼就有的,还不是要积累,说说,我也多学学。”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然而,一个只会治病的医生也只是个医术不全面的医生。古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高明的医生要“治未病”,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预防疾病”。预防疾病最积极的办法就是锻炼身体,修身养性。”
“这个我知道。”
“这个你也知道?”
“你真以为,我一点文化也没有啊?我好歹也是学过文言文的。但是你说的这个,和我要学的格斗有什么关系?”
“远至古代,不说士卒在交战时金属利器、钝器等造成的创伤,就习武练拳活动过程及平时各种各样的损伤,包括伤及气血、内脏的经络闭塞等内伤,以及扭伤、跌伤、撞伤、脱白、骨折及皮肉筋骨的外伤,都成为兵家、武术家及医家十分关注的问题,这些都知道吧。”
“拳脚无眼,受伤很正常啊。”
“因此,武术与中医伤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随之造就了许多二者兼备的人才,许多武术家同时也是颇有造诣的伤骨科专家,也有不少的伤骨科大师同时也是武林高手。”
““武医兼修”、“未练武先学医”就被些武术流派所提倡。”
“所以,你就想让我在习武之前,先学医术?”
“你啊,你是学不会了,只能教你一些皮毛。”
“行吧,总感觉你是把我给往偏了带。”
“唉,话不可这么说,治病时采用导引、按跷、发气、推拿、治疗与药物治疗相配合,这样疗效比单纯药物治疗好。”
“这些,你都是从哪里学的?”
“这些,只是基础概括,要想深入研究,那可要好好感悟了。”
“我估计自己没有这个机遇了。”
“唉,年轻人,不要妄自菲薄,你还是可以的。我看你最近学的呼吸吐纳就非常快啊,好像天生就会的一样。”
“奥,你说的是呼吸节奏那个事情啊,还不是你们说的清楚,不然谁知道啊。”
“武术动作多了去了,比如五禽戏。”
“这个我知道,是华佗在《淮南子》六种动物动作基础上整理出来的,“五禽戏”,主要目的是使人延年益寿,司马懿练习了之后,就熬走了曹家几代人,相当有作用。”
“那八段锦、十二段锦呢?”
“这个我也知道,是明朝吴谦《类修要诀》。”
“二十二势易筋经?”
“我也知道,是清朝郑官应《中外卫生要旨》”
“我还知道二十四节气坐势健身图是宋代陈·希夷作品。”
“你知道不少啊。”
“光知道有什么用?我又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