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府,后世的杭州城,作为大宋朝的京城,经济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来了杭州,当然要去西湖看一下了,现在虽然没有龙井茶,但景色还是在的。
皇宫就在西湖边上,围着西湖,几个慢慢观赏。
风大山是抱着考察古代城市建设的心态去游览的,他以为能够像现代一样,美景伴美女,但,美景是有的,美女就看不到了。
在苏家庄,他还以为这个时代没有炒菜,也曾动心思想在襄阳城开个炒菜的饭馆,后来考察才知道,炒菜虽然不是主流,但却也不希奇,现在在西湖边,他吃了两顿之后,就完全息了开饭馆的心思。
带着风大山,苏运第一次觉得这小子就是个土包子,什么都好奇,什么都问,他虽然对杭州了解不多,但才不会表现出来。
一行人找了一家看上去很豪华的酒楼,走了上去,要了个临窗的包间,要了一桌子菜,边吃边说话。
苏运开始还以为风大山会如果他老子一样,做什么都舍不得花钱,谁知道,这走在大街上看什么都新鲜的土包子,在花钱上总是大手大脚,尤其在吃上。他最看不惯的是,这风大山不多花点功夫在读书上,偏偏要走他们武夫的这条路,最可恨的是,还不把诗给他家儿子用,以前10两金子两首,现在给他50两他都不愿意,要不一会儿再试一下。
“客官,我们酒楼有个规矩,如果前来的客人,能够做出令人称快的好诗词,我们就将这诗挂在楼里,供大家点评。”前来上菜的小二知道能上二楼包厢的,都是有钱人,包厢费就是200文啊。最关键的是,带头几个的衣服都是前面盛衣坊出品的衣服。
“哦,难怪我们在上来的时候看见不少诗,都是在这楼上写的吗?”风大山一听来了兴趣。
“客官你有一双慧眼,一眼就知道这些诗都是在我们楼里写的,易安居士在我们楼里还留了一首,可惜去年去了。”小二很得意地提起了最有名气的诗词达人。
“易安居士?好耳熟啊,是谁呢?”到来这南宋,以他的文化水平,也仅仅知道两个人诗词牛人,一个是李清照,一个是陆游。其他人,他真不知道。
小二一看,这几位连易安居士都不知道,就觉得看来是几个暴发户,没有什么文气的了。他就直接说:“这易安居士,是我们大宋朝仍至历朝的第一才女。”
“啊,李清照!”风大山反应过来了,他对这位被誉为天下第一才女的牛人可是仰慕得很。
“小声点,直呼易安居士的名字是很无理的。”店小二都不想理这几个粗人了。
“对不起,对不起,一时嘴快,快带我去看看居士的诗。”风大山总算反应过来了。
几个人走到外面,在二楼大堂正中间,有纱窗罩着一幅字,有几个书生正在观看。小二把人带到,打个招呼就走了。
居然是“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不是真在这酒楼写的,风大山不关心,他想起刚才小二说李清照已经去了,那就是死了,真的好可惜,自己真的想见一下这位奇女子。
他听见旁边三个书生在议论这首诗,他才明白,小二在没有完全说实话,这首诗出现在这里,是易安居士游西湖时这里的老板求的,这也是个商界精英啊,知道利用名人效应。
有清照大神的词在,风大山就向旁边看去,想看一下是不是有自己认识的名人诗词,可惜他一个都不认识。听见旁边那三个书生在讨论。
“杨兄,你可看说从襄阳那边传过来两首诗。”书生甲说。
“襄阳?那边连举人都没有几个,还会出好诗?”书生乙不屑地说道。
“杨兄,这两首诗昨天王兄说与我听了,是上佳之作,你小看襄阳文气了。”书生丙调侃书生乙。
书生乙兴趣也提了起来,道:“那且听听。”
书生甲:“第一首名曰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书生乙略一思量,击掌而说:“好诗,好诗,把二月的情形描绘得栩栩如生,太好了,妙啊,第二首呢?”
书生甲作了个请的手势,请书生丙念,书生丙清了清喉咙,吟道:“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书生乙:“诗名?”
书生丙:“赠父离军。这首诗据说是本诗出处襄阳苏公子对其父离开官场的感慨,我听后,觉得自己的很惭愧,对苏氏父子的高洁之情所折服。”
书生乙:“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真是好诗,诗中的情怀让我辈之人所敬仰,走,咱们当为之浮一大白。”
苏运在旁边可是得意得到天边了,那种嘴都裂到脑后的感觉,让人生厌。他听见这两首诗都传到了京城,可是好生得意。第二首的标题两个小子可是商量了半个时辰才定下的,自己也沾光了。
“几位高才,我方才听到几位吟诗,心怀也不由大畅,要不,我们同桌共饮如何?”苏运此时真的乐疯了。
那三个书生一听,虽然见苏运气质上像下武夫,但穿的也是员外服,旁边的少年也是衣着华贵,还有一个道人,背着一把宝剑,也是仙风道骨的,很有气势。
几人坐下后,苏运不由得介绍起这两首诗的来历,说是自己儿子去年坐在屋子里时,看见有孩童放纸鸢,就写了<村居>。
然后又得意洋洋地介绍,自己当年离开军队如何不高兴,如何不如意,自己儿子写了这首诗给自己,自己就心怀大畅,如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