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糕项目”试验成功后,朱梅姐弟俩去一家广告公司制做了一个“加工蛋糕”的牌子。
先是附近的居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带着鸡蛋来加工,交加工费;几天下来,虽然姐弟俩累的不轻,但获利不多。
朱梅是一个爱动脑筋的人,她经过反复“算计”,决定学习吴春芳大姐的做法,以卖蛋糕为主。
姐弟俩订制了一个玻璃橱,每天把加工好的热腾腾的蛋糕放到里面,由爸爸在外面卖蛋糕。虽然爸爸没做过买卖,好在有个小台秤,因此,很快就得心应手了。
在门市里面,志元一方面招呼烟酒糖茶生意,其他时间就是加工蛋糕,生意开始红火起来。
朱梅非常激动,趁着去镇上买面粉的机会,她给亚平打了个电话,给他报了个“喜讯”。亚平在电话里叮嘱她:一是别太劳累,身体要紧;二是两个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了,尽快送她俩上学,最后告诉她,他现在正在联系报社工作,等工作稳定后,接她娘仨到省城。
“那就等你工作稳定后,再让孩子上学吧?”朱梅低声说,她的嘴几乎吻着电话筒。
“现在就业压力很大,还是先让孩子在老家上学吧,到时候再转学。”亚平旁边好象有人跟她说话,朱梅只好跟他说抽空再聊。
在回家的路上,朱梅回味着亚平刚才的几句话,又想起吴春芳的一席话,心头掠过一个阴影,但马上被夫妻二人婚前婚后的点点滴滴挤走了。
晚上,吃完饭后,两个孩子都上床睡了。朱梅向母亲透露了亚平让两个女儿上学的意思,并没有提及亚平关于“就业压力”方面的内容---她是担心妈妈往别的方面想。
“亚平说的对啊,”母亲起身给两个可爱的外甥女扯了扯被子:“咱不能因为做生意耽误了两个孩子。”
说到这里,她好像心有所动,眼睛有些潮湿:“这点妈有点对不起你姐俩。”
“妈,你别自责,”朱梅起身给用抽纸给妈擦了擦眼泪:“这都是我和志元不是学习的料。”
“不管怎么说,这两个孩子不能耽误了,”母亲到她房间拿来了两个诱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大字的书包,交给朱梅:“我前天去幸福市场赶集的时候,路过幸福小学,我看到上面写着几个字,”母亲从衣袋里摸出一张纸:“上面就是这句话。”朱梅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用铅笔写着:再难不能难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妈,我明白你的意思,这两天我就做红红和敏敏的工作。”朱梅下意识地扫了睡觉的孩子,只见红红两只脚伸在被子外面,朱梅起身将她的脚放到被子里。
“我这两天已经跟她俩说了,都高兴地一跳老高,”母亲也给敏敏盖了盖被子。
“那,妈接送孩子,还有做饭的事儿,都压到您老人家身上了。”朱敏忽然发现母亲头上今年多了不少白发,不禁鼻子一酸:“妈,您跟着受苦了!”朱梅孩子般扑到母亲怀里。
“傻孩子,过日子哪有不吃苦的理?”母亲摩挲着朱梅有点凌乱的头发,突然喊道“别动!”她仔细地将几根白发从一缕头发中翻检出来,声音有点嘶哑地说:“你才三十岁啊。。。。。。”
第二天上午,朱梅专门去学校给两个孩子办理入学事宜。她以为一切“顺风顺水”,没想到校办负责人要她拿城市户口薄。
朱梅问为什么?校办负责人回答:不是城市户口,每个学期就得多交200元的借读费。
朱梅想起母亲昨晚说的一句话:再苦不能苦孩子,再难不能难教育。她一咬牙,把两个孩子的学费都交上了。
回家后,只见两个孩子一人背着一个书包在院子里转来转去。
一见妈妈回来,两人跑到妈妈跟前,在妈妈身上“打秋千”。
“小梅,给两个孩子报上名了?”母亲拿着针线活儿从屋里走过来。
朱梅把报名的情况跟母亲大体说了说。母亲的手不小心被针破出了血。朱梅急忙用手绢包住止血,心疼地说:“妈,以后针线活我来干吧,你的眼花了。”
“没事儿,让针扎一下儿,一会儿就好了。”母亲满不在乎地说;良顷,母亲小声问:“两个孩子在这里上学的事儿,你跟亚平说了吗?”
“头两天就说了,”朱梅又在母亲手指上吹了吹:“他的意思是让她俩先在这里小学,以后稳定后再转学。”
母亲点了点头:“以后我接送她俩,你就专以在店里帮着你弟弟加工蛋糕吧。”
“每天接送她俩,还得回来做饭,辛苦您了!”朱梅扫了一眼布满皱纹的脸,不禁鼻子一酸。
“一家人的事儿,有什么辛苦不辛苦的?”母亲咬断红红褂子上的最后一针,喊了一声:“红红,过来试试。”
红红蹦跳着来到姥姥跟前,姥姥给红红穿上后。
“正合身。”朱梅夸道:“妈,你的手这么巧,也没遗传给我。”
“小真她妈还一个劲地夸你巧呢!”母亲脱下红红的褂子:“袖子有点肥,我再收两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