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朝堂上一众文官乱成一团的时候,同样的消息已传遍了京师,全城已是人心浮动。
并不需要一众文官的决策,五城兵马司的指挥使已发出指令,关闭了城门。
得到消息后,大松了一口气的内阁大臣没有等到武将们的到来。没有太监去传旨,他们派去的人不管用!
“吴大人,这番鬼来袭,你们兵部可有退敌之策?”阁老面向一个相貌堂堂的中年儒生,这个儒生正是当朝兵部尚书吴战。
说来可笑,朝庭的用人,原则上应该是考核那些德才兼备的贤能。可因为世家大族将书籍和文房四宝的价格推得高高的,只有家产达到一定程度之上,子弟才有可能读得起书,知识实际上已被垄断。
在多数人读不起书的情况下,科举选才的作用已被严重削弱。
科举就需要有考官,考官又是由读书人组成,现有的读书人是不愿意让更多人来分享这本来就不大的蛋糕的,规则由他们订,执行者也是他们,看似公平的科举制度,事实上已经成了他们内部的文字游戏!
吴战能担任兵部尚书,还是因为他的名字,吴战无战,天下太平!
一个文官,从来没有上过战场,也没有策划过任何战役,他又能有什么办法?
“下官认为,当调京营人马,死守城池,再号令天下勤王。我们只需死守一月,便可在各路勤王大军的帮助下,大破敌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兵部尚书只稍做思考,就提出了这个非常中庸的策略。
“吴大人说的是,下官附议。”
“下官附议!”
“下官附议!”
……
这个时候,没有人去提出什么针对性的意见,有人提出办法,似乎还有那么点意思,已有些慌乱的大臣们纷纷附和。
“那么,统军大将谁能担任?”内阁大臣再一次提出问题。
本朝之事,大事均要庭议,大家“齐心合力”,集众人智慧进行决策,免得决策的失误误了国事。
在场没有一个武将,自然不可能会有人主动出来,只能是这帮文臣们推荐了。
平时,若有立军功的机会,他们个个都争着想当这个主将,而那些武将只能当个副手,这是本朝以文制武的惯例。可今天不同,已有好几支兵马,被红毛番鬼给杀得大败,至今仍不敢与敌接锋,现在还有哪个文官愿意自告奋勇呢?
“下官推荐成国公常振,此人是开国国公后人,一身功夫难逢敌手,更更可贵的是他忠君爱国,也很少接触那些军营士兵!”这却是吏部尚书的推荐了。
本朝之中,为了防止武将造反,不但平时以文制武,那些勋贵,也不允许接触基层的官兵。平时练兵,自有各营的校尉,而那些可能带兵的主帅,平时只是在家练练武,看看兵书,并不允许和基层官兵在一起。
“臣推荐静安候,领五城兵马司指挥使的徐闻将军,这是守城之战,正是五城兵马司的职责。”这是兵部侍郎在建议。
平时若是大军出征,光是准备工作就要二三个月,这个准备不是调集粮草兵丁,而是练兵。若是战时,将不知兵,兵不知将,那仗还怎么打?合练几月,让兵将相互熟悉,才可能军令畅通。
可现在,还有这个时间么?
五城兵马司,平时负责的是皇城治安的管理,辑捕罪犯,防火防盗,防守城门等事。本身就是一个常设的准军事机构,只不过并非为大战而准备。
兵马司的指挥使,却是平常就有一定的军权,可在职责范围内调动手的部分军队,当然若是调用多了,需要向兵部请示。
成国公不知军,而静安候非野战,这个时候实际上都不是特别的适合。可谁让国朝的祖制就是这样的呢?
相比而言,应该还是让静安候带兵更加合适,现在已来不及磨合,静安候手下本来就有几万兵!
听到兵部侍郎这条建议,脑子一转,吏部尚书已经想到了这点,只后悔为什么事先没有想到。可现在这是庭议,虽说否决自己的提案也不是大事,但被一个低级的官员给顶了,脸面往哪里放?
“这是大人们在议事,你小小的一个侍郎插什么嘴!”放不下脸面的吏部尚书斥道。
“是,下官知错。”虽然不服,兵部侍郎还是识相地退下,而一众低级别的官员,则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再也没人说话。
朝堂之中,内阁大臣之下就是六部尚书,而侍郎则又低了一级,数量又比尚书多了很多,虽然本身级别已然不低,可在尚书面前还真不算什么。
其他人虽然也知道这一点,可维护上司的颜面更重要,于是纷纷附和,定下了领兵大将为成国公常振。
“兵部,行文通知成国公,让他带领京营及五城兵马司,组织民众守城!同时行文天下,要求各地派兵勤王!”事情已定,内阁大臣安排着。
成国公府。
为防止皇上的猜疑,也要防止满朝文官的攻讦,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功勋的后人要么闭门不出,要么自污,当然也有不少人真的成了纨绔,成国公常振就是这种闭门不出者中的一个。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而武将就不一样了。几千年来,从来没有文官改朝换代的,推翻旧有国家的,一定是武人。虽说现在有仙门在背后存在,但谁又知道这些武人的背后就没有仙门呢?防微杜渐,历来都是各国的规制。
自从皇上不再上朝,他们也懒得去和那帮文官凑合,无论怎样,都改变不了那帮人动不动就朝自己头目泼脏水的事实!
闭门不出,其实也不是真的不出门,只不过是不大张旗鼓而已,外面的事情他们还是知道的。
“蹋蹋蹋蹋——”一阵杂乱的马蹄声打破了宁静——成国公府所在,住的都是勋贵,平时没有多少人来往,这也是皇上监视这些勋贵们的一种手段。
马蹄声止,就是拍门声。
“吱——”,门人打开大门,“谁呀?干什么的?这里是成国公府,禁止喧哗!”门人还算客气,他是看到了来人的服饰,那些人都是有来头的。
“兵部调令,请成国公常将军接令!”来人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
没等太久,一身常服的常振走了出来,径直来到大堂中,兵部之人已等在这里。
来人认识常振,可常振并不认识来人,他没有客气,直接来到主位坐下。
“兵部调令,令成国公常振,统率京营人马以及五城兵马司,守城抗敌!”来人没有客气,他们文官根本就看不起武装,哪怕常振的官职远远在他之上。
“噢?”拿过调令,上面确实有兵部大印,与来人所说相符。
“还有。”接过调令之后,常振并没有表示接令,反而是伸着手,在等着什么。
“常将军还要什么?你要抗命不遵么?”来人语气已带上了威胁,这些武将,什么时候不是任他们搓扁揉圆的,有了调令,你还想要什么?
“圣旨呢?你不知道没有圣旨私自调兵,那是造反么!”常振淡淡地,完全不受来人的威胁。
按规制,三千人以上的调兵,必须同时有圣旨及兵部的行文,就算是紧急情况也必须要有圣旨,事后还得皇上力保,否则就是叛乱之罪!
“圣旨?”来人傻眼了。是他们不合规制,也不能怪人家成国公啊!
可是大人没有交给他圣旨啊,圣旨是太监来传的,到现在为止,没有见到有太监过来啊!
来人官职不高,还没有资格知道皇上跑路这样的事。
现在,只能等着了,只希望圣旨能快点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