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的前一天,老妈打来电话,叮嘱儿子别忘了明天的时间,提前请假,记得换换衣服,穿整齐点,收拾得精神点儿。
佳朋接到老妈电话时,正在办理单位业务。便把手机放在肩膀上,用脖子夹住,侧着头耳朵贴在听筒上。一边听着妈妈的电话,一边在一堆表格上写写画画。
看到有同事来自己身旁取刚填过的表格,怕别人听到他要相亲的事,赶紧打断了老妈的“啰嗦”,不耐烦的说:“行行,知道了,别说了,再说我就不去了,挂了啊,忙着呢。”
下了班回到宿舍,躺到床上想起了老妈来过的电话。收拾打扮,佳朋是肯定不会去做的,但是请假这事不能忘了。于是坐起来,掏出手机跟领导请了第二天下午的假。挂掉电话,扔在一边,扭身继续躺下,还用被子蒙住了头。
开始几天一想到相亲,佳朋就心里别扭,后来自己宽慰自己,既然已成定局,那就别想没用的了,再不情愿最后还是得去不是。大不了就去应付一下呗。想通了,也就不纠结了。母命难违呀!只要这次相了亲,吸烟的事也就翻篇了,多划算。不就是去相个亲吗,又不是去刑场!去就去,谁怕谁呀。
可这眼看着明天就要到日子了,佳朋怕了,紧张了,感觉相亲可比去刑场难多了。
想到明天会跟一个陌生的女孩单独相处,而且是以谈对象为目的,不管结果如何,佳朋都感觉心跳加速双腿发抖。再加上还会有双方长辈在暗中对他俩评头论足,佳朋就会有一种好像是自己让人扒光了扔在大街上,被一群人围观一样的感觉,可怕的是,他们还会象看耍猴一样指指点点。想到这,瞬间冷汗直流。双腿倒是不抖了,因为软得已经抖不了了。
按说不应该呀!这个时代讲究男女平等,佳朋又不是没接触过女孩。上学时,身边总有几个关系要好的女同学,经常一起吃饭、一起看书,还曾经作伴去附近景点旅游;进了单位,也有聊得来的女同事。没事的时候,组个饭局聊聊天,互相帮帮忙,也是很平常的事。跟她们相处的时候,也没见佳朋心慌过,腿抖过呀。这相亲,不也是和女孩在一起聊聊天吗,不一样吗?
这不一样,佳朋想了想。
女同学也好,女同事也罢,那就是单纯的同学或同事之间的友谊。大家在一起可以算是哥们儿,也可以说是闺蜜,反正是纯得不能再纯的朋友之间的感情,没有丝毫的杂念在里面。所以互相之间很自然也很坦然。而相亲则不然,你要面对的女孩是要作为恋爱对象去看待的,去相处的。尽管结果是未知数,但过程中却是如此呀。有了这个前提,你心里还能不敲鼓,不心慌?!目的不一样,性质就不一样了;感觉不一样,心态也就变化了。归根到底还是心里的原因,心有私念。
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这句话也仿佛适用于此。
就好像余光中先生的作品《我的四个假想敌》中写的,作为父亲,只要见到来找他女儿们的男孩,他就心慌焦虑,对男孩们也很不客气。因为父亲将这些男孩们看成了假想敌,认为他们就是未来的女婿,是来抢他的宝贝女儿们的。究竟是不是呢?不知道,反正只要他认为是,那就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吧。
但反过来想一下,假设父亲有绝对充分的理由相信某个男孩绝对不会是他的女婿,不会跟他抢女儿,那么也就不具备成为他假想敌的前提了。那他还会这么对待那个男孩吗?不会吧,肯定是以平常心对待的,又和蔼又热情。
父亲之所以会出现对待男孩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完全取决于这个男孩会不会是自己的假想敌这个前提。这个前提不正是产生父亲心里区别对待的原因吗?那产生这个前提的原因呢?不就是因为对女儿深深的父爱而产生的私心吗?
再举个例子,比如在学校,老师发了张试卷,告诉大家,这是练习或者作业,记得做完后交上来。那么你答题的时候,不管会不会答,最起码心里是放松的,因为你知道这只是个练习;同样还是发张试卷,老师告诉你这是考试,那请问,你紧张不紧张?
所以,虽然是同一个人,在面对相同的人或事的时候,前提设定或者说是出发点不一样,那么心态肯定也是不一样的。
佳朋,想了半天,腿不像那会儿那么软了,肚子也饿了。爬起来出去找点吃的。人是铁饭是钢,就算明天上刑场,那今天也得吃饱呀。
走到宿舍门口,迎面碰上推门进来的老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