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聪学和同乡学子携手远游,出发前乡中先达赠书百卷,又赠言:百卷之书,千里之路,万数人口,当细细品味,前又有先贤遍游天下,考古迹,观人事,每行处,车痕数十,后于王都立太学,天下学子共攘之,盛景非常,后辈学子当闻。
于是远游,第一次出乡,赵聪学总是有些感伤,先贤有父母在,不远游之说,此行或许会被乡中非议,同乡有学子很豁达,先贤还有游必有方之说,此行是往太学,途经县里又可以书信一封请同乡转达,告知平安,一路趣闻也是不可胜数,日后书信也将别有一番风味。
两三日后一行就到达县城,县城以城墙为隔,有山岭老树那般高的城墙让一众学子惊叹,城内人来人往,好不热闹,摊贩和行人,还有道路两边成片的房屋,都不是能在乡里看到的,学子们连发惊叹,纷纷感念自己眼界狭小。
到达县城天色近晚,赵聪学一行住进客栈,欲到第二日启程,各学子提笔书信,报了平安,又诉说这几日的见闻,待到第二日,托同乡人代为转送,又踏上旅途。
赵聪学时常记录旅途见闻,有趣或有道理的人和事统统记录在卷,其他学子不时求来阅读,每遇争议,皆能争论半天,若是有人一时无言,过了几天突然想起,又是一番议论,一行人的知识在议论中渐渐增加。
一行人走的并不快,路上难免会遇到乡绅官员或文人雅客举办的宴会,众多学子相聚,吟诗作对,述说见闻,攀比文采,一行总是乐意参加这些聚会,偶尔还会遇到名流,名流一言,甚至可以让众多学子参悟很多道理,有乡绅官员看中的学子,甚至可以讨来荐书,有了这荐书,入太学时便可免去考试等相对繁琐的环节
一行在渐渐庞大,一来是因为赵聪学和其他学子记录的事物越来越多,载书的车辆牛马也越来越多,二来是因为有其他学子加入其中。一行人浩浩荡荡,自然也有学子因各种原因请辞的,甚至有同乡学子也因为得乡绅赏识而留,赵聪学一直待在一行人中,游学之始,他一直认为书中所学已经足够,同龄当中鲜少有人能做到他这般,但在游学路上所见所闻让赵聪学越发惶恐,一些书中没有的道理以及他人言语中流露的事物,让他觉得自己知道的还是太少,应该更多的去学习一切。
求来其他学子携带的书卷抄录,偶有一知半解之处再行请教,入夜则挑灯夜读,如果是在野外,生起一堆火,借着守夜的由子细细品读书卷,算得上是一行学子中最刻苦的几个之一。
大半个年岁已过,赵聪学等一众学子抵达王都,大多通过考试成功进入太学,只是一小部分人时运不济,赵聪学同乡中便有一学子黯然归乡。
太学博士多为先贤弟子或再传,因先贤病逝于此而留下守孝之人,也有是其他学派的名流学士聚集在这里教授学生,学子们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学派学习,但有限制是终身只能选择一个学派,同时如赵聪学这类学子原先已有老师,老师是哪一学派,学生只能跟随老师。
太学内除了每日上课之外,更多时间需要自己打发,有学子已有些许功名加身,半读半玩,还有学子学至癫狂,整日整夜的诵读先贤之书。赵聪学除了读书之外,还会花费些许时间去和友人展开辩论,一开始只是同乡学子,后来名声渐起,其他学子也来参与辩论,再后来,甚至有太学博士参与其中,赵聪学一边与人辩论,一遍细细记下其中一些学识,偶有感悟,会兴奋很长时间。
当今太学最闻名的学士是当今王上的十四公子,幼年时期便以聪慧闻名于王都,后入太学学习礼法之道,太学博士称其天资聪颖,遇事举一反三,甚有先贤遗风。但是后来转学法律,触怒仆射。仆射为先贤二代孙,其父曾为先王帝师,他也曾教授过当今王上礼法,此事发生,仆射上书以不驱逐公子则天下学子不服,必会生起大乱为由,将十四公子赶出太学,此事在当时还是太学学子们的重要谈资,不过有传闻十四公子在离去之时曾言,他必然会改变现在所有人的看法,要让天下学子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不必独尊单独学派,也不必跟随老师思想。过后有消息称十四公子在朝堂上与王上争论,王上一怒之下将十四公子打入冷宫禁足,其生母也因遭牵连而被冷落。
赵聪学听说了十四公子的事迹,很是认同他的想法,赵聪学入太学初衷是能够学习更多的东西,不管是他那原本的学派还是其他学派,但入了太学之后,路上抄录的其他学派的书卷,和他那学派没有关系的书卷被统统收缴,里边大部分知识他还没来得及学习,毕业为官之后,或许才会有机会再行学习,但毕业何其艰难,有耄耋老者苦读二十余年而不能入仕,稳妥之法唯有学习十四公子,被太学驱逐,但一经驱逐,重则打入监牢发配边疆,轻则消息传回乡里,家中父老将惹来非议。
赵聪学一时陷入苦恼。
也有同为仰慕十四公子之人,赵聪学时常与那些学子交流,叹息于十四公子才华,也有学子敢为人先,毅然转学其他学派,只是下场并不好,先在厅堂之上辩论失败,后又与人交手,被打入监牢,打算在秋后发配边疆。
赵聪学前往监牢探望那位学子,监牢内一个茅草堆成的,潮湿的床,一盏已经没油的灯,一张腐蚀到不能再用的桌子,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更没有书卷可读,读书之人何时受过如此苦难,早已是形容枯槁。
那位学子跪在地上声泪俱下,拉住赵聪学的手说:“我辈学子当不惧万难,十四公子没错,太学内做官的太过迂腐,这天下学子也太过迂腐,真理从不分门分派,我曾听闻先贤掌天下真理,通古今之变,礼法,音律,法律等诸多学问皆有涉猎,最后才能成为圣人,我辈学子当学习先贤,向往真理,不能被眼前困难打倒,我虽身陷囹圄却无悔,若有一日,十四公子能将这迂腐的太学取代,能让天下学子不必再受拘泥,请大人到在下墓前转告。”
言罢,撞墙自尽,血溅到赵聪学身上,这位学子就算死也要保留他那作为学子的尊严,赵聪学看着这位学子的尸体,紧握拳头,学子的一番话在他脑海中回响,打破桎梏,追寻知识和真理,至死而不渝。
狱卒听到动静,急忙赶来查看情况,待发现人死,匆匆处理尸体之后,将赵聪学带走问话。
走出监牢,赵聪学索来那位学子尸身,他无法容忍学子的尸身被随便遗弃,和其他同道之人合伙安葬之后,开始计划离开太学事宜,想起家中父老妻儿,又心生愧疚,但为了追寻真理,必须去舍弃一些东西、
有同道之人打算一起发难,于是,半月之后,太学发生了一件足以震动整个王都的大事,赵聪学等十一二名学子于同日宣告他们将同时学习其他学派知识,效仿先贤,探寻真理。
于是,太学内开始了为期一月的激烈辩论,赵聪学等学子已先贤为例,谈古今,引经典,唇战诸学子博士,最终引得仆射恼怒,上书一封将赵聪学等人打入监牢。
赵聪学等学子毫无惧色,被捕当日依旧是豪气冲云霄,入狱后,仆射为防止赵聪学等人再起祸端,将他们分开送监,赵聪学坐在牢中,感叹着这破烂规矩却又无可奈何,有同乡学子前来探望,赵聪学也只是拜托其待他照顾好家中父老,他并不像连累这些同乡学子。
秋后已至,由于赵聪学等学子造成的影响巨大,被判下死刑,不日问斩,吃过最后一顿送行饭,赵聪学坐在牢中,回想着他这二十多年的经历,幼时被赵老太爷强迫学习,待到八九岁,师从乡中先达,在乡中渐渐有了些许名气,立冠之后入太学,但是太学不合初衷,或许当初应该待在家里,等到三四十岁之后有幸能通过举孝廉做官光宗耀祖,但是那般所学,又怎么能比得过这些时间里所学到的东西、
凌晨时分依旧无眠,第二日就是处决时间,赵聪学心中有一丝恐惧,更多的是遗憾,这天下学子若是长久下去,必是越学越死,天下的真理也将越来越远,其他学子也都尚未入睡,或是叹息,或是低声抽泣。
突然外面传来动静,几个倒地的声音响起,随后闯进来十多个身穿黑衣,头戴黑色口罩,手握细剑的神秘人,神秘人细细查探之后,确认了赵聪学等人身份,打开牢门,将尚且还在发懵的几人带走,到了城门,一声口哨响起,城门被开了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小口,赵聪学等人就这么被带出王城。
待到隐蔽处,神秘人的身份揭露,他们是八公子的家臣,八公子和十四公子素来交好,十四公子被打入冷宫之后,八公子常会疏通关系探望,十四公子偶然一次听到赵聪学等人的事迹,觉得遇到知音,就托八公子想办法将赵聪学等人救出,八公子想尽办法,最终决定冒险劫狱,多方打点之下才有了今天这事情发生。
了解来龙去脉,侥幸取得性命的几人对八公子和十四公子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不过眼下家乡和王都肯定不能再回去,有人当即决定前往别国寻求机遇,或许在别国能够一展宏图,也有人决定隐藏下来,伺机以待,赵聪学则决定游历全国,于是,众人作揖告别,各自踏上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