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良久...嫂子打完电话:“小杨老师,说好了,你去邮电所找他吧,我让他等你”

好家伙,这个电话信息量真够大的...

公社:

全称农村人民公社,大家习惯简称“公社”,1984年底,全国农村已经完成了由社到乡的转变。

现在的花园乡人民政府前身就是花园乡人民公社,这才换了叫法时间不长,大家普遍都是叫公社,这也是多年来叫习惯了,一时改不过来。

正常人都能听出来,高校长老婆姓刘,本地人,家里亲戚很多很多,乡里人缘很不错。

热心肠,喜欢拉家常,侥幸一下,高校长家刘嫂子准备给抗日大哥家二妮介绍的那个很不错的年轻小伙子,他应该不是我,呵呵...

电话直接打不出去,还要通过总机转一下,现在还不是后世的那种程控自动交换,这也正常,毕竟现在是八十年代,交换机不是步进制就是纵横制。

我国的电话发展起步并不晚,到改革开放初有近百年历史,但发展很慢。到20世纪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全国大部分县级以下地区还是人工交换,拥有自动交换设备的城市也主要用的是步进制、纵横制,不少步进制设备还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产品。虽然在1982年11月27日,中国第一套万门程控电话交换系统在福州开通。但是由于中都是内陆省份,发展较沿海地区要落后很多,通信行业发展水平自然也是落后许多。

正准备走,电话响了起来,高校长接了电话。

“喂,喂,嗡~~啊我嗡嗡~是高长~~嗡嗡~河,杂音嗡嗡~太大,奋进、老赵、小严,找我的,你们把电话挂一下,杂音太大了,大军书记通知开会?好的我这就来”高书记挂了电话。

邮电所离学校很近,几分钟就到了。

想起了一句玩笑,东门进城点着烟,出了西门烟才抽了一半。

花园乡这条主街道确实不太大。

邮电所也在主街道上,挺宽的门面,房顶很高,通体水泥墙面,顶部半圆形的造型,一个红色圆圈内套着一个红色五角星,五角星大概能看出有个“电”字。图案下边写着“人民邮电”四个字,“邮电”两个是繁体字。一扇对开的玻璃木头门,门上边也是一个半圆造型的木窗户,门全部漆成深绿色,门旁右边的墙上挂着个牌子“花园乡邮电所”,门口左手处立着一个粗笨的铸铁材质的信筒,信筒有两个塞信的扁口,一个扁口下边写着“本地”,另一个写着“外埠”。

进来邮电所,迎面一张大柜台,上面用厚玻璃拦着,只留了两个小窗口,工作人员的工作台是窗后的一张宽大的桌子,上面有一把天平秤,一个邮戳,一个印泥盒,还有几个红色的印章。窗子向外伸出的一块木板,半人高,算是服务台了,是让寄信人填写信封和投寄邮件地址的地方。上面摆着一只拴了线的墨水笔,一瓶墨水,一瓶打开的糨糊,里面有一把小刷子,用来封信口和贴邮票。

看到那熟悉的糨糊,我不由咽了咽口水,小时候就喜欢跑到邮局闻糨糊味,邮局的糨糊味道特别香。到了放风筝的季节,几个小伙伴拿上硬纸片,进邮局挖上一大块就跑,有胆大的孩子敢整瓶拿走,听比我再大一些的孩子说,早些年饿极了还吃过,后来邮局看的紧,拿不上了。

进门左手靠墙的位置是一个立柜,中间有许多小格,小格上写着各生产大队和社直各单位的名字,有李家峰、泥土岭、石堡寨、桃花沟、桂花沟、供销社、粮站、卫生院、中学等等,里面有投往这些单位的信件、汇款单、包裹、电报、订阅的报纸杂志等,右手边有个隔着隔断的电话亭,电话亭和柜台中间是一扇木质的小窗户。

柜台里边有两位女工作人员,穿着一身墨绿色的制服,我走上前说“您好,请问二牛在吗?”

“找二牛?等一下我给你叫去”其中一位帮我叫去了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