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周支书又继续说道:”山上这几个村都酿酒,各有各的特色,泥土岭、石堡寨和李家峰酿的都是普通高粱酒,而桃花沟和桂花沟则是以头锅高粱酒为原酒的基础,又分别加入了淡淡的桃花和桂花的香气。因桃花沟和桂花沟分别盛产桃花和桂花,所以在原材料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种桃花和桂花不同于一般人工种植的桃花和桂花,是大山沟里常年自然生长的野桃花和野桂花,不受任何污染,花香味道特别独特。咱们今天喝的就是我前些日子去桃花沟吃酒的时候,打回来的一壶桃花村酒。“

二牛听完说道:”我倒是听说过酒里加了花香气,可我喝了多少次也分不清楚加了的和不加的有啥区别,感觉都一个样。“

周支书叹了叹气说道:“你个酒盲,要不咋说你白白糟蹋了我的好酒。这花香味道一定要淡淡的,似有似无的感觉才是锦上添花;花香味大到盖住了酒气,那就适得其反了。”

我心里暗道:“怪不得这酒这么好喝,原来当中有这么多道道。山上这酒实不错,起码接近后世五大品牌的品质,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卖点,就算现在条件还不成熟,起码也能放进自己的商机储备库里。

想到这儿就开口问周支书:“山上的酒这么好喝,难道就没想的往外卖一些?现在都允许做买卖了,政策上是没啥问题的呀。”说完我给他们两个又发了支烟,挨个点着。

周支书吸了口烟,有些不太明白我说什么,说道:“往外卖?往哪儿卖?你说什么我没太听明白?“

我解释道:“我的意思是,既然山上的酒这么好喝,那么山下的人,县城的人或者中都的人,他们应该也喜欢喝咱的酒,只是咱们和他们之间没有一个渠道,一条通道、一条纽带来联系。“

我尽量说的直白一些,好让他能理解。

也不知道他听明白没有,呵呵笑着道:“小杨老师,山上的酒别看喝的时候好喝,可是后劲足得很,你莫不是后劲发作了吧?快去屋子里也休息一会儿,二牛送完电报再回来接你也行。”

我勒个去,感情他以为我这是说酒话呢。

脸一沉我就有些不高兴,平静了一下又缓缓地说:“周支书,我可不是喝多了说胡话,我是真觉得这酒不错,有机会的话可以试一试。“

周支书看出来我是认真的,说道:“要是说没有想过呢,那是假话,可一来是不知道具体能卖点啥,往哪儿卖、卖给谁;二来呢这路你也看到了,运输也是问题。“

周支书说完还又重重叹了口气,我能感受到他作为整个村子的领头人那种深深的无奈。谁说不是啊,今天和二牛上山这一路,实在是太难走了,就是这陡峭崎岖的山路,像枷锁般禁锢住了山上这五千多口子人。

我冷静的想了想,自己现在没有把握干任何事情,怕说多了万一实现不了,让人失望,于是只简单的说了一声:“也是。”

此时我的内心还是很不好受的,我深深的吸了一口烟,慢慢的吐了一个烟圈,烟圈在视线中缓缓的后退…后退….

他娘的,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哪怕自己九天后就穿越回去,也必须在这九天里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不然真是枉穿一次!

想到这里我心潮澎湃,明天必须要往大地方走了。

先给自己定个小目标——庆阳县城。

定了明天去县城,今天的山上一行就格外宝贵了,我决定打破砂锅问到底,把山上的资源都捋一遍,面前坐着的就是土地爷,不问他还要去问谁?

我记得高校长和我说过花园盏好像就是泥土岭这一带做的,于是又开口说道:“周书记,我这也就是抛砖引玉,这路确实是大问题,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解决的。我听说花园盏是咱村做的,能不能给我介绍介绍?“

周支书说:“花园盏主要就是我们山上这几个村烧的,主要就是我们村、向阳他们村,就是中午一起喝酒那个石向阳,另外李家峰也烧,但是相对要少一些。”

:“说来也挺有意思,山上的土,尤其是我们村的土,烧出来的盏是又黑又亮,已经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了,就算是在县里也是有些名气。“

我看周支书说起花园盏神采飞扬,原来是烧制这花园盏的原材料,要数泥土岭的最好。

我又追问道:“那这花园盏现在烧制的状况如何?”

周答道:“放下十年没有干了,再想烧窑都塌了,也就是去年才重新整理又烧开。现在农忙大家都顾着粮食,只有到闲了的时候才有时间烧盏。”

想想也是,“民以食为天”,只有肚子先能吃饱饭了,才会有其他精力去干别的。

周支书又给我讲了烧盏的选土、筛土、制坯、预热、烧制等等工艺流程,听得我一头雾水,原来这小小的一个酒盏竟有这么多道工序。

我心里一直挂念着“后山土地庙”的事情,却不知道该怎么开口,我要是直接问,针对性太强,不免让人怀疑。

不问也不行,还有九天时间,要去见老头,到时候见不上可就坏了大事。

想了这么多,心里再一次把老头的亲戚问候了一遍。死老头,见面地点选在后山土地庙,这山这么大,上一次太不容易了。人家穿越都是当皇帝、做宰相,泡妹子、做大佬,各种NB风流倜傥。可是我这...我这是开局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打定主意,我心一横,咬牙问道:“周支书,咱这山上有没有寺庙?”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