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站在具体世界里描述抽象世界,当意识恰好在特定情况下出现在了现实与感知抽象的壁垒之间了,出现了“我感受到了,我说不出来,但我压抑。”的这种只存在写作主体的主观感知的“独白”越来越多了,便成了一篇“预备文章”,这是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对抽象世界的拓印,为什么说是“预备文章”因为很大可能,你自己,做为写作主体,在这个时间里,你是看不懂自己都写了什么的,意识是刹那间喷涌而出的,这是一种无准备的“出现”,写作主体可能并没有准备好迎接意识的出现,但你对抽象世界的拓印已经帮你抓住了文章,这文章只是差一个东风,差一个载体,差一个你的明晰。
有一天你突然又接受到了主观世界的刺激,与某一天意识的出现,碎片化的重复了,那么那篇“预备文章”就可以水到渠成了,可以做到得心应手了,得之于心,但找不到载体或是仍不明晰,都无法做到应之于手,意识流散文恰恰是最明显的,先得之于心,后应之于手。
行文上,在意识流散文中,得之于心后,还需要一定时间去理解或者组合,明晰,自己得来了个什么玩意,为什么说这种文体不为读者服务,因为我觉得这种文体是最纯粹的个人色彩的展现,甚至写作主体在一定程度上,笔不在手里,而在感觉里。
当可以应之于手的时候,这篇文章的落地就是极快的,可以做到得心应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