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时间回到一个月前。

4月中旬的一天克建为了给2周岁的儿子打点新鲜牛奶,去市郊找开奶站的段磊。

段磊是他高中同学,父亲是村长。他们村叫德盛营,在青安市的南郊。过了南二环再走15公里才能到。这几年乳业发展势头好,牛奶供不应求,村里养牛的人也越来越多。于是他们家在国道旁边圈了一块面积约三亩的土地,用来开奶站。一是方便邻村的养牛户也把牛赶来挤奶,二是为了奶罐车进出方便。

克建骑着自己的电动自行车,车把两侧各挂了一个5升的空塑料桶,顶着清晨刺骨的寒风,从家走了一个小时的路,终于来到了段磊的奶站。一进院子,就看到他正在院子里和人说话。

“段总!“克建半开玩笑的喊他名字。

“王总!“段磊看到克建进来也戏逗他。“王总大忙人今天怎么有空来我这牛圈串门子?”

“这不是想给你侄儿打点新鲜牛奶?”克建让他看了下手里提的空塑料桶。

“哦,你先把桶留在这儿,你明天早上8点以后取。”

“不用,你就给我从奶罐车上倒点就行。”克建朝院子里的奶罐车的方向看去。这是一个载货量4.5吨的蓝牌小货车,车头后面的车厢被改装成一个大金属罐子。

“不行,罐车里的奶,加了东西,不能给你倒“段磊贴在克建耳边低声说。

克建不解的问:“加啥了?难道有毒?“

段磊看老同学不相信,担心闹误会,于是坦白说:“为了多卖钱,奶罐车的司机刚加了几十桶牛尿“

“啊,牛尿?!”克建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但是因为段磊一向老实的为人,让他有些相信。

段磊看克建不相信,继续说“我跟你说,你可得保密。所有奶罐车接上奶,为了多挣钱就往罐子里掺牛尿,牛尿和牛奶都是牛的,比重一样,掺在一起看不出来。可是乳业公司收牛奶的时候是按照蛋白指标确定牛奶的等级,所以还要添加人造蛋白用来弥补蛋白指标。牛奶从早上收起,到下午拉到公司中间间隔5-6个小时,遇到排队或者当天交不上还要更长,为了不让公司检出牛奶变质,里面还要加双氧水。所以罐里的牛奶我们自己都不喝。你想要给孩子打牛奶,必须早上6点多挤奶的时候,从牛身上现挤。过了时间就没有新鲜奶子了。明白不兄弟?”

“哎呀,多亏咱们是自家兄弟,和我真情相告,不然还让你侄儿喝坏呢。”克建压抑着发现猛料的兴奋,附和着说:“那就把桶放在你这里,明天上午过来取。我这俩桶能装10斤,我按市场价给你算,这是20元。”

“唉,自家的奶子,你客气啥。留下桶就好,你要实在过意不去,下次吃饭你结账。”段磊推开克建拿钱的手说。

克建见老同学这么说,也没再推辞。放下桶子,离开了奶站。

在返回家的路上,克建一直想,如果段磊说的牛奶掺假是普遍现象,乳业公司收回去的这样的牛奶再加工生产的婴儿奶粉、盒装奶是不是都有问题?他自己儿子婴儿阶段喝的就是当地的青牛奶粉。千家万户的孩子呢?这些添了“料”的牛奶会不会对孩子身体造成伤害?这些伤害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细思极恐。身为一个父亲一定要把事情搞清楚,更何况他是一名记者,调查真相是他的职责。

那么要证实这是普遍性,就要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而且要找到段磊说的几个添加剂的来源,这个报道才算完整。

他开始在网上搜索相关的信息,一天他在百度贴吧找到一个帖子,是关于奶站的,一个奶站老板说自己被公司罚了5000元,原因奶业公司在自己的奶站里发现了双氧水的瓶子。克建在帖子下留言要到了这个老板的电话。

他打了过去:“喂,你好,我是刚才贴吧留言可以帮你维权的记者,我姓王。”

“哦,你好,王记者,我只是想把钱要回来,也不需要电视台介入。”

“您怎么称呼?”

“李根”

“李老板,咱们可以先见面聊聊,我以个人名义帮你想想办法”

“好吧,来我奶站吧,草尔沁乡李家营子村,你来了给我打电话,我出去接你。

“好的,明天上午过去”

李根家的奶站和段磊家的在一个方向,只不过段磊家的在公路旁,而李根家还需要顺国道再往城外走10公里,然后再往村里走。好在乡道都重新修过,虽然不宽但很平坦。克建一路打听,终于到了李家营子。他先打开包里的微型摄像机,然后联系李根。

克建根据电话里的指引,到了李根家奶站。这是一个大院子,大门可以开进一辆大货车。进了院子,东西两侧有钢结构搭建的牛舍,虽然看着还算整洁,但院子里浓郁的牛粪味和黑头苍蝇仍然扑面而来。在院子的北侧,一排简易平房。

见到从屋里出来欢迎他的李根,为了赢得信任,克建出示了记者证。

李根看了一眼惊讶地说:“王剑客——王记者我在电视上见过您,您就是小说里常说的替我们老百姓行侠仗义,打抱不平的剑客!”

克建纠正道:“克建,我叫王克建。”

李根脸一下红了:“哦,眼神不好,名字叫克建,但是您在我心里就是剑客。欢迎你来做客,王记者屋里请。”李根先推开门,站在屋内用手拉开遮挡苍蝇用的门帘子。

屋里有一个旧沙发和茶几,旁边两张相对摆放的办公桌。李根把克建让到沙发上坐下,从桌子上端起暖壶给他倒水。“我在电视上见过您,但是忘记了哪一次看新闻的时候了。“

克建说:“是吗?我们一般都是主持人才出镜,我很少出镜。你可以详细讲一下经过吗?我和乳业公司的不少人都认识,看看能帮你沟通一下不。”

李根把倒满水的茶杯放到克建面前说:“是这样,我们和乳业公司一直有合作,突然前一个月,和我们对接的区域经理过来送了一个通知,说不允许在牛奶里兑双氧水,否则发现一次罚款5000元。还在大门上贴了一张。”

“我能看下这个通知不?”克建问。

李根从办公桌的抽屉里,翻找了一会儿找到一个A3大的黄颜色的通告。克建在他转身翻找通告的过程中,看到茶几的下面不起眼角落里掉落一张名片,上面赫然印着“收购不合格牛奶”,克建假装系鞋带把那名片塞入鞋里。李根把通知递给克建,他起身伸手接过来,在看通知的时候双手端的很正,这样可以让微摄拍到。他看到通知里明确不允许奶站向牛奶中添加人造蛋白、双氧水等添加剂。

“我知道这个双氧水,不是消毒用的吗?人造蛋白是干啥用的?”

“我们这里偏远交通不便,村里的牛奶收上来的不集中,快的半天,慢的话得两天,奶子在罐里会坏。冬天还好,天气冷可以多放放,现在这天气暖了,就得用双氧水杀菌消毒防止它臭了,这也不是我发明的,家家奶站都在用,不信你可以问问。法律也没有规定不让用。人造蛋白是增加蛋白含量的,加上以后,牛奶等级高了可以多卖点钱,也是法律允许的。市场有卖的。”

“那你的罚款是怎么回事?”

“那天区域经理没打招呼就来巡查,看到我在牛舍地上放的双氧水包装盒,就要罚款。我说那是用来给牛舍消毒的,可他们不停我解释。就下了罚单。我说我没钱交罚款,他们第二天就从我的奶款里扣了。”

克建站在李老板的角度分析说:“如果只看到包装就罚款,是有点不合理,你没让他们检测一下牛奶?如果他们能拿出检测证据,再罚款,似乎才合理。“

“他们要能检测出来还需来我这里找证据?那双氧水往牛奶里一倒,在奶罐里晃荡一路,早就挥发了,还测个啥?“

“照你这么说,他们是知道牛奶里放双氧水、人造蛋白不好,所以才下的通知,但是还没有检测方法?“克建显然对李根的话有些质疑。

“是了哇,要是他们能检测出来,我们还能每天用奶罐车往公司送牛奶?他们早就不收啦。“李根辩解道。从他的话里,克建听出另一层意思:他们确实在往牛奶里添加东西。而且这是普遍现象,不然乳业公司也不会以通知的形式下发奶站并且安排人员督查。

得到了想要的答案,克建打算离开了,说:“这样,我想办法找到他们领导,看看能帮你要回来不?毕竟他们没有直接的证据。“

李根拉着克建的手说:“我原本只想在论坛上发发牢骚,没想到把您给请来了,如果办成了我必有重谢。如果没办成,也没关系。咱们就当交个朋友。“

“好的,我一有消息就答复你”克建违心的答应着,然后离开李家营返回市区。

此后他们再没见过。因为克建知道,如果他管这个事情,也不会有什么结果。这次的调查采访,证明了一点:乳业公司对于双氧水并没有检测方法,所以给奶站发《通知》只是掩耳盗铃的做法。从侧面证明牛奶里勾兑化学成分的事实。

他回到办公室接好录音笔,播打了那个印着“收购不合格牛奶”卡片上的电话:“喂,我是李家营子奶站的,我们老板让我问下,你这边收购不合格牛奶怎么收?”

一个男子声音说“你有多少?”

克建说:“满满一车,4吨”

对方问:“什么原因退出来了?”

克建说:“今天拉过去说菌群超标了,你怎么收?多少钱?”

对方算了一下说:“一块二,一车四千八。”

克建问:“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你都能收了吗?”

对方:“你有多少,我要多少”

克建说:“既然能长期合作能给加点不?”

对方:“一块五最高了。”

克建又问:“我们交不进去你怎么能交进去?是不用双氧水呢”

对方:“既然你知道了,还问我呢?”

克建说:“哦,我以为你的价格比我们自己弄更合适呢,我和老板说一下,如果需要就联系你。“

对方:“行,只要是牛奶,不论什么问题,我都收。你们处理不了就联系我。“

……

了解了奶源方面的情况,接下来的日子克建沿着新发现的线索,继续探究双氧水和人造蛋白的来源。既然是国家允许的食品添加剂,应该在食品、调味品店有卖,于是他问了几家,但是都没有那两样东西。

一天,他在火车站西街的路边有不起眼的几间小商铺,门头上挂着“化学品”。他猜测这里应该有卖,于是停好电车,提前开启了包里的微摄,走进了店里。

店里面积不大,地上、货架上摆放着各种桶装的、瓶装的化学用品。店里一个中年妇女正坐在一个小凳子上在给一个一岁左右的小孩子喂饭。他开口问:“大姐,我们老板让我来买人造蛋白和双氧水,问下你家有吗?就开奶站用的。“

大姐抬眼看了克建一下说:“有的,你往货架上看,人造蛋白有两种规格,一种是1斤的,一种是10斤的。“

克建的目光在货架上扫了一遍,说:“没有人看到人造蛋白啊,“

大姐笑道:“那个白桶,上面写着三聚氰胺,人造蛋白是俗称,三聚氰胺是商品名字。那个一斤的50,10斤的450元。”

克建在他的指引下看到了,蓝色盖子、白色塑料桶。“哦,是奶站用的吗?

大姐说:“是呢,奶站都从我这里拿呢”

克建又问“那双氧水呢?”

“双氧水在地上放的呢,15一通,你要几个?”大姐有点不耐烦的告诉他说。

克建忙回答:“我还去旁边买点其他的,等走的时候过来拉”

大姐看他没有当下付款的诚意,说:“我说的都是底价,再没有别我这价格便宜的,你随便转!”说完转过脸继续给小孩子喂饭。

从小店出来,克建长长的吸了一口气。从现在收集的素材来看,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内容。还需要一个专家的点评,就可以收尾了。

回到单位,和赵主任汇报了最近的调查进展。最后问:“赵主任,从内容的完整度考虑,还需少一个专家的点评,您说采访谁呢?“

赵主任推了推眼镜框子,抬起眼看着天花板作思考状,自言自语:“这个人必须有一定的学术地位,还要对乳业有研究。最重要的是敢说真话。“然后看着克建说,”你这样,联系一下青安大学的经济学院郭大山教授,试试约一下。我给你电话。“

克建投去敬佩的目光说:“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关键时刻,还是您的资源给力。好的,我马上联系。”

于是,回到工位,克建在电话上连好录音笔,拨通了赵主任给的电话,忙音过后,电话通了“喂”

克建说:“喂您好,是郭教授吗?”

“你好,我是郭大山。”

“您好郭教授,我是电视台的王克建,我们赵主任给我您的电话。是这样郭教授,我们最近在调查采访过程中发现,有奶站在牛奶里添加双氧水、人造蛋白等化学物质用来人为改善牛奶品质,再高价卖到乳业公司,而这种现象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您对这一现象怎么看?”

“哦。这是食品市场化的必然现象。乳业公司在初期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具备自主生产奶源的能力,只能和奶农收购。为了保证品质,就要按照不同品质定价,这就促使奶农们为了获取高利润而采用一些人为的方法提高品质。只要这种公司加奶站加奶农的模式不改变,你说的这种现象就会存在。只要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公司就会漠视这种现象存在,从而持续获得更廉价的充足奶源。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公司自己饲养奶牛、控制奶源。”

“我这次致电的目的,就是希望您可以接受我们的专访,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的分析。采访过程的时间最多20分钟,不知道您什么时候有空?”

“我最近在外地研学,等过段时间回去再联系吧”

“您几号回来,我到时候打电话给您”

“估计还需要半个月”

“哦,那到时候我再给您打电话。”

“那就先这样,再见”

“再见,郭教授”

谁能想到半个月后,克建再给郭教授打电话,始终是关机状态。从之后的一个新闻报道获悉,郭教授成为了某乳业公司的经济顾问。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