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石头如今在村里的学堂读书已经快三年了,如今都快十二岁了,而村里学堂的先生正是石头的祖父,石头祖父在学堂教书已经十多年了,村里的以及隔壁几个村的,只要认识几个字的基本都是祖父的学生。

其实,若只是靠着乡亲们给的微博的束脩是没有办法坚持那么多个年头的,幸好家里有几垧地,家里劳力也充足,尤其是石头二叔很是有一膀子力气,才能如此。乡里人家不富裕,有的时候祖父还要从家里拿出部分补贴学堂,为此奶奶都不知道啰嗦了许久...

说起祖父,不得不说一下祖父的过去,祖父今年五十多岁了,长得很清瘦,身体硬朗,喜欢穿黑色的长袍,走起路来上身笔直笔直的,就像祖父的性格一样硬朗,笔挺...

祖父非常喜欢石头,经常给石头讲一些故事,比如常家山庄是从京都的什么槐树巷搬迁到这边陲小镇来的,那时石头就经常忍不住问:“那,祖父,我们,我们为什么,要从京都搬出来呢?”“听说京都的房子很大,有很高的城楼对不勒?”,“哎,要是我们能住在京都,那该多好啊......”石头特别惋惜的用他的双手拍了拍小膝盖,感慨道。

每当这时,祖父也总是乐呵呵地摸摸石头的头,笑着说:“据说我们祖上还出过大将军呢,大将军当然会住京都啦......”

“我的祖父曾告诉我说,祖上赫赫有名的那位,曾是开国武皇帝麾下第一猛将,祖上擅使一杆虎头亮银强,打仗十分勇猛,鲜有败绩,人称“常胜将军”。跟随太祖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太祖赏赐了祖上很大一个大宅子...可惜后来,刚到四十就病逝了,正是男儿建功立业的大好年纪,正是国之栋梁的时候...”

每每讲到这个,祖父总是不胜唏嘘:“只是后来,因为战乱,我们这一支族人后来与主家断了联系,现在连族谱都找不到了,不过我还清楚记得我们族谱的字辈口诀:允文继武孝作忠,邦兴民安耀永福。而你这一辈就是耀字辈了,你出生时取名字,就一个耀字,耀儿你可知其含义?”

“我知道的,祖父,您是希望耀儿能有所成就,发展家族,不负祖上的荣光......”他郑重的答应道,不过在石头心里冒出两个很俗的词语:光耀门楣,光宗耀祖。

因为听过祖父的过去的一些经历,所以石头不想让祖父失望,而祖父的过往也是父亲,二叔给石头讲的。

据说,在祖父年轻的时候,也曾是翩翩少年,好学多才,二十不到的年纪就过了郡试中了秀才,二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是信心满满的准备考参加府试,可惜是交友不慎,遇人不淑......

据说当时和祖父一起要好的朋友,陷害了他...事情是这样的,祖父的朋友赵晓川家境不好,祖父多有帮助他,虽然说当时祖父的家境也一般,但祖父对朋友真是没的说。当时是在科考还不倒一个月的时间了,县太爷照例要拨给岳麓书院纹银以壮行色,为的是激励书院即将参加郡试莘莘学子,也是给参加科举的学子到郡试的盘缠,其实兰山县距离陇西郡要二百多里路,距离凉州府要四百多里路。

对于参加科举的士子来说也需要十天、八天时间赶路的,如果家里有条件有马车的话要快一点,不然很多人需要提前一个月出发。有的提前两三个月到也是正常,提前到了租房住宿,熟悉考场地点等等,或者参加文会结交真实才学之人,切磋受益也是有的,住客栈,一天的吃喝,有的还会带书童。

这样算下来,一个人三两,还真不多,关键看怎么用,如果省着话,绝对是会有富余,如果不知节俭,或许还不够。

赵晓川的父亲早年就离世了,家里就老母亲和十多岁的妹妹,好巧不巧,家里母亲卧床不起,找郎中看之后,郎中告诉他说是老母亲操劳过度,早些年不注意身体,受寒气入体,长年累月不得休息,年老了就不容易根治。要想缓和病情,就不能下地干农活,另外还需按照郎中的方子每天煎药服下,需要两个月不能间断。

这样的话,银子可就花费不少,赵晓川父亲去世早,都靠他娘缝缝补补,妹妹采撷些药材,蘑菇卖些小钱度日,加上赵晓川的求学的开支,家里一直是捉襟见肘。

初五的一天,院长袁先生叫来祖父让他去县衙跑一趟,送封信,而这封信就是这次参加州试的名单,袁先生差人送信的时候,恰巧祖被赵晓看见。而当祖父在拿到信件后,准备去寝室换一身衣服的时候,赵晓川来找祖父请教学问。

“常兄,《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小弟对这句不甚了解,还请指点。”赵晓川作揖到。

“赵兄,此句不难理解,你如果知道,衣锦尚絅出自《诗经·卫风·硕人》,熟悉一下诗经,就很好理解了......”在谈论结束后,祖父就去里间换衣服了,听说祖父要去送信,非得要和祖父一起去。

“常兄,你去换衣服,一会我们两个同去,在下陪常兄一起,正好出去走一走。”赵晓川道。

就在祖父进里间换衣服的时候,赵晓川拿桌几上的信封,小心拆开未有信封,模仿上面的笔迹,然后悄悄添加了两人的名字,董安平、郭世荣,然后悄悄装进信封,放好。

祖父是书院的佼佼者,颇有文名,袁老先生很看好祖父,所以偶然有些许事先生们找他也比较放心。祖父的学识不错,被当时的夫子考较过,院长袁老先生和杨先生都认为他参加府试没有问题,尤其祖父的诗文,文采颇是了得,书法更是不用说,写的一手好字。

后来,衙门按照名单送来了银子,到最后发放的时候,多了六两出来,当时赵晓川想的是以家里困难的理由去申请这笔钱,然后老娘既有钱看病,自己又能去赶考。

只是没想到,过了几天事情就败露,而祖父却成了背锅的那个人。袁老先生过了几天后去和县官大人一起到黄员外家赴宴,袁老先生和县官大人聊起,今年参加科考的事情,才知道这个有问题,回去之后就找了祖父,当时祖父也是一头蒙,自己是完全没有打开信封看过内容的,怎么会出错呢。

祖父为人正直,待人诚恳真诚,怎么也不会想到赵晓川那里去。也不相信朝夕相处的同窗会算计他,而这个同窗还是祖父经常帮助的人。

看到院长在追查此事,赵晓川为了自己的前程,不但不去承认错误,而且还去举报祖父,说祖父正是为了贪墨那笔银子,而私自添加的名字,并说自己一起去送信,信件一直在其手中,没有离手,别人是没有机会的。

本来还好,只要没有人举报,院长还有办法按下此事,谁知赵晓川一举报,然后同窗之中已经私下传此事,没办法,院长按照规定,取消了祖父的考试的名额。因为一个人的声誉,影响非常重要,如果是一个品德不佳之人推荐上去考试,上面是会追查责任的,到时不止书院,县官大人也有责任,郡里也有责任的。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