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往复多遍方才的心诀,也只是稍稍平息而已,闷闷苦恼,或许可能解决之法就在识海中,或许也只能如此了——最后一博试一下。
先守住心,再进入识海。
眼观鼻,鼻观心,反观,化无。
眼观鼻集中意识,鼻观心是把这个集团的意识放在心上,反观是把平时外放的精神收回在体内,化无
是达到忘我。
简为,感受心脏,感觉在先天,感在身上,觉在心间,恍惚回先天,渐入心间其乐融融。
坐到冥想台上,先闭眼,再全身放松,身不动,心不动,然后用意识感觉心的位置,定在那儿,不动不想不思,把大脑空掉,让自己静下来,留在那个觉在心中。
事以至此进入识海中,异常暴虐的记忆体早已冲出海中,横冲直撞。脑海记忆中模糊的又带有声音的碎片若隐若现,有云:大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静为基。
道本虚无,本来无心无体呀?忘言不就是忘记吗?柔弱吗?清静?
又来一门法诀,大道无多子,唯在清静一法门。故静字诀,乃为修道第一诀,一切法门,均从此一法门下手。身静则生阳,心静则生慧,气静则生神,神静则生精;而一以心静为头脑。静则定,定则得。
又有声音曰:薄滋味以养道,去瞋怒以养性,处卑小以养德,守清静以养道。
道家法门吗?心诀吗?
脑海中又涌现,曾伊虚入嵩山访仙,谁知仙童早候於松下。问其何以见得?其为静能通神,定能入化。
惟修道习静,尤在静能增慧,静能开悟,静能入圣,静能证道。得之士,不但临生死之际,能谈笑脱去,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事,亦类能了了。惟此乃通三教,万法无二门。仙、佛、圣人,甚至是得大智慧,树圣德,均非从此静字下手,不为功!
或许这可以接近我所求吧,矛以知晓其延续何方。
依惜记得,有云曰: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又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故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有言:心静则泰然自得,万事不足以扰;神清则烛照朗然,万物不足以乱之。静时察万事,自然皆有破绽。清时观万物,自然皆有真意。
有云:当坐时,欲求能静,务宜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非莫问,人我两忘,百恶俱息,八风不动。
水火真经云:欲从心起,息从心定;心息相依,息调心静。
经谓「心为贼王」,故擒贼先擒王,修行先擒心。如何降服其心?
三教圣人,均以此为首要。
将心觅心,了不可得。
将心遣欲,遣欲心是心;将心止念,止念心是心;将心断缘,断缘心是心;将心简事,简事心是心;将心参禅学佛,参禅学佛心是心;将心了生死大事,了生死大事心是心。
总之,凡有所事,即是心在;欲得无心,总非易事。此须渐修,非可一蹴即就;此关功夫,非可顿悟即得。
故道家用炼心二字,炼心者,炼去其人欲之心,攀缘之心,忿愤之心,恐惧之心,好恶之心,浮竞之心;总之,要在炼去动心,而归於一静耳。
达摩曰:心本寂灭,无一动念处,是名正觉。
静心诀:
冰寒千古,万物尤静。
心宜气静,望我独神。
心神合一,气宜相随。
相间若余,万变不惊。
无痴无嗔,无欲无求。
无舍无弃,无为无我。
“所以静心,才能知道想知道的。放的下,才拿得起。”
静坐中,放下缘。
缘佛家来说便是因缘,因缘其实是宇宙最基本的规律,世界上所有的事、情、物件、现象都有因缘,都不会突然产生,所以因缘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法即是事事物物,而因缘即每法亲生之因与助成之缘。
缘又分十二,放下缘便是放下十二因缘。
放下缘引起行,善恶行业。
放下识,识别。
放下色,身心。
放下六处,眼、耳、鼻、舌、身、意。
放下触,反应。
放下受,感受。
放下爱,妄执。
放下取,追求执着。
放下有,存在。
放下生。
放下死。
此时一念不生,是非莫问,人我两忘,百恶俱息,八风不动。
识海中什么也没有,一片无,一片空。
恍然大悟,何以忧解
执其中,自己构划。
随后将记忆体一个个缓缓送入其中,进行调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天地之变,失于中和;人事之扰,失于中和。
夫中者,不偏不倚;和者,无燥无湿。
一有偏倚则失于中,一有燥湿则失于和。
执其中,用其和。
久坐于台,执其数个时辰,曾经暴风骤雨般难以观察的识海,此时已然风平浪静,仿佛了然无物。
执其数个时辰,此时已然疲惫不堪,随之倒头就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