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诗道: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此诗乃是清代严遂成所作的七言律诗,即写三垂冈之战,李克用父子气盖万夫的英雄风貌,也可借来比喻这篇故事。
古往今来,兵戈扰攘的战乱,不过司空见惯。群雄割据,内外忧患的事情,也是自古为常……
就说这中原大陆分做十二州界,为徐、荆、梁、豫、扬、冀、兖、青、雍、并、幽、营,合称“天地古十二州”。
但凡有土地,必会有争利。过了数百年,战火频仍,先是蒙古国猖獗一世,设年号为“大漠”,整治一方,威临天下。
蒙古主颜齐可汗在位时,已是大漠第一十五年。一日早朝,听闻大臣进言道各地屡见蝗虫成灾,乌鸦群飞的现象。紧接着又有数郡来报,所述之事一致相同。当下惶恐不定,曾多次请相士占卜,皆预言道:
“不久将星到,即日起新朝。”
可汗闻听大惊失色,既命各地严加监视,凡是有起异心者,立斩不饶。
此令一出,让那些本就在地方作恶的官僚政客更是无法无天。他们到处搜刮百姓钱粮,增加徭役赋税。若有争议的,便以反贼之名抓进牢里。按照可汗的旨令,若有造反者,无须收监,当场斩首即可。只因那些官员心中明白,将他们关押起来,好教家里人探监,收些人情钱,也算赚的好处。要是没钱,便胁迫他们将家中妇女、牲畜、土地来换。再不然,便要将囚犯折磨个三两日,自然是不能活了。至此天下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就在幽州代郡高柳县的一个小山村里住着个人物。他姓刘,名焕。母亲早故,自幼随父上山砍柴,遇到一头黑熊横躺在草沟之中。动也不动,不知死活。刘焕也不慌张,垫脚走过去,举起利斧便砍,直砍到那熊血肉模糊不清。刘焕踩在熊背上,口中还不时念叨:
“叫你乱咬人!”
那时候山中多有熊伤人的事件,莫说是这年头的孩子,就连大人见了也要早早避开。刘焕却不以为然,倒一心要为民除害。这正彰显他小小年纪,胆大志气高。却把他父亲吓出一身冷汗,如今见儿子平安无事,这才放了心。遂不住叹道:
“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刘焕有一位好友,姓褚,双名尚德。二人自幼便在学堂读书,食则同桌,寝则同榻,感情至厚,亲如兄弟。一日与众乡民田下耕种,听人议论起天下之事时,皆自长吁短叹。刘焕见状,即仰天叫道:
“我等将来,带领大伙推翻蒙古,还天下太平!”其父听罢,急忙呵斥:
“顽童休得胡说!”众人吓得都来捂刘焕的嘴,可毕竟童言无忌,并无过多在意。唯有褚尚德暗暗称赞,轻声道:
“到那时,我愿与你同去!”这年,刘焕仅十二岁,褚尚德长他一岁。
后十年,群雄皆起。以秦岱为首的反军,高举义旗,奋起抵抗。这秦岱年芳二十,喜好舞枪弄棒,祖上四代皆为蒙古大将,又因痴迷于长生不老之方,故又将名改作“天寿”。他为推翻蒙古虐政,曾到各处寻访奇能异士,以便扩张势力。刘焕、褚尚德二人借此参军,投秦天寿麾下,做了个夫长。之后屡立战功,秦天寿大喜,加以赏识提拔。
又过三年,郡侯袁胜举兵起义,于本地称帝,改国号为“献”,自称献祖。一年后,蒙古国派兵征剿反贼,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百姓避之如避恶鬼。同年,刘焕父亲病故,他得知后,便辞别秦天寿,与褚尚德一并返回乡里,治理丧事。接着,招各地乡民,顺说造反,抵抗蒙古统治。不到一年,便增两万余众,编为起义军。蒙古国见其声势愈加强盛,急忙派各方势力镇压。献祖与刘焕相约,合兵一处,于大漠四十一年发大兵压境,与番兵对敌。刘焕一军沿山谷小路袭击蒙古军大营。奈何天公不做美,霎时间,便挂起狂风。风势之大,只教燕军行不得路。
说时迟那时快,番兵趁着风势,抢将过去,把刘焕大军围在谷中。刘焕见身陷绝境,心有不甘,既叹道:
“今日命丧于此,可恨大业未成!”言未毕,眼前便忽现一人。刘焕看不清来人长相,只见那人挥舞手中宝剑,迎战数千番兵。只需片刻功夫,番兵便被杀得精光。刘焕见状,忙上前道:
“多谢相救,还不知恩公姓名?”只因那时狂风大作,耳边只有呼呼声及阵阵尘沙,哪里听得清?只能听到那人说了“慕容”二字。待风停时,已不见那人踪迹。刘焕脱身回营,与褚尚德等人讲说其事,众人皆不信。褚尚德大笑道:
“兄弟定是看花了眼,什么人能有如此本事,莫不是遇到神仙了。”刘焕回答道:
“地上数千番兵尸体又为何故?”众人也是相顾无言。刘焕便与众人下令,此后凡是遇到复姓慕容的,皆要重赏。
于是,那慕容奇人问世,百姓只知他是慕容氏,又不详其名,故只称其为“慕容将军”。
两路大军而至,与蒙古相战数年方休。蒙古国四分五裂,朝廷日渐衰败。献国自建国后,得降兵降将无数,并占兖州、冀州、雍州、幽州。稳定北方,实力逐增。后来多次派人相邀刘焕,共谋大事。褚尚德闻听后,便与刘焕道:
“昔日慕容神人救兄弟于险境,可见兄弟与鸿福有缘,因此得苍天相佑。如今怎好屈身于他人?何不就此做一番大事?”刘焕觉得有理,便回拒了献祖。并携手下诸将,领兵与番兵会战于青州。那时刘焕之子刘泽担任先锋将军,仅带五千乡兵便连克青州十余城,俘获降卒五万余人。番兵若见刘泽军马,皆闻色起变,开城来降。刘泽将所获俘虏尽数坑杀,军士吃惊不解,刘泽便道:
“敢为蒙古从军来抵抗我方,着实可恨,留他全尸已是仁慈!”
刘焕大军与蒙古会战数月,先以梁州做根基,后又一连攻下徐、青二州。此时二州百姓闻得刘焕大军到了,皆出城来迎接。刘焕自理二州以来,引领百姓开拓田野,新修水利。重新编制律法,整顿军务。对外招募士兵,加固城防。不出两年,军心大震,民心所向。褚尚德见时机成熟,便与众乡民推举刘焕即皇帝位,国号为“燕”,自立燕皇。并设徐州琅琊为都,年号为“嘉兴”。有蒙古降兵皆稀数收纳。又听说梁州泸川地域有蒙古军残部,刘焕又调褚尚德前去,剿除余党。又过半年,蒙古国彻底瓦解。正是:
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
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
却说秦天寿是个豺狼之人,他早有吞并十二州的野心。如今闻听刘焕称帝,大为震怒。其手下有一谋士,姓杨,双名臣毅。平日参战,多亏他出谋划策。
“刘焕称帝,占领四州。在下曾力劝主公不可放虎归山,今日已成气候,早晚必为大患。”秦天寿道:
“我曾听闻刘焕曾得神仙相救,当真是天选之子,有神灵护佑,就该尽早除之!”遂于扬州称帝,改国号为“凌”,自称凌帝,后又占领荆、豫二州。又一年,举兵伐燕。大军行至双山,正与燕军相见。
当下两军相对,燕皇出马,扬鞭大骂道:
“狗贼!早就知你野心不小,故弃之另图他策。今日你敢举兵来犯,是要送死?”秦天寿大怒道:
“忘恩负义的小人,昔年你在朕麾下时,也不曾受过亏待,如今竟敢妄自称帝,与朕对立!此时不杀,早晚必成心腹大患!”即遣手下邓丰、田忠两将出战。突然间,只听一声炮响,斜路里杀出一队人马。正中一人,乃是燕皇麾下元帅,褚尚德之弟,双名尚志。只见他身后一员大将当先出马,此人是青州人氏,姓白,名政。当下挺枪直取邓丰,田忠见了也拍马来迎。这时,褚尚志身旁又奋出一员大将,此人姓穆,双名文诚,与白政同乡,也使一条铁枪,打斜里来战田忠。四马盘旋战到一处,没几个回合,白政刺翻邓丰,穆文诚捅死田忠。燕皇趁势引兵掩杀,凌军大乱,败退双山以南,自此两国划清界限,不再往来。
燕皇现有二子,长子刘泽,次子刘靖。这刘靖生的一双瑞眼,阔面方口。然而资质平庸,不如他兄长刘泽天生聪慧,在朝中颇有人缘,更兼立有功绩,是做帝王的不二人选。可燕皇却素知长子生性残暴,有意立刘靖为太子,然而废长立幼终是不妥。便择有一日,唤二子进前来问道:
“如今天下,该以何法治之?”刘泽即道:
“依儿臣之见,该以狠治之。”燕皇不解,便问其详,刘泽答道:
“当今天下,群雄争鼎。父皇应天承运,霸领一方,至圣至明。但蒙古国刚灭不久,各路势力又起。天下百姓必有恐慌,自会逃奔强国安居。此间必有弃燕而投异国者。父皇若想长远统治,应对外宣扬国威,对内严治百姓,有私逃者则重罚。如此,其他势力也对大燕犯忌三分,百姓亦不敢指望异国,自会留下依仗父皇,此万民归心!”燕皇闻听大吃一惊。
“当真如此想?”
“怎么?父皇觉得不对?”
“完全不通常理。若是依此法,大燕将亡!”燕皇道。刘靖即道:
“依儿臣之见,应是外和异国,内安黎庶。”刘泽大笑:
“迂腐之言,兄弟如何得知异国情愿与大燕谈和?治世该以用狠而非德,当先下手为强,乃为真理。”刘靖欲要反驳,似乎又碍于父亲之面不好争论,便不再言语。燕皇这时又问:
“为父曾读过《孟子》一书,其中有句名言深得为父心意,你们可知是哪句?”
“自然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刘泽道。燕皇摇摇头。刘泽又道:
“人无廉耻,王法难治?”燕皇依然不满,遂以目视刘靖。刘靖既道:
“虽不知父皇所说是哪句,然儿臣平日也粗略读过《孟子》,也有一句话儿臣甚是喜欢。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刘焕一听大喜,既道:
“正是这句!”
嘉兴一十三年春,燕皇病逝于琅琊,时年四十四岁。全国举丧,无不哀痛。依着先帝遗命,传次子刘靖,即燕宗继位。这刘靖心思虽单纯,却知晓事理,有识人鉴定之能。朝中有位大臣,姓张,名伯,幽州人氏,年近五旬,做事精干,爱民如子。燕宗有不决之事常问张伯,张伯皆以公正廉明的言语答复,从不自擅自利。
当日登基大典后,燕宗命人开仓放粮,大赦天下。并与张伯等大臣商议,完善了先前的律法,重修皇宫,治理内政。为感念先帝大德,燕宗又派人于后山修建一座“太祖庙”,供上先帝灵位,追封其为“大燕帝君”。又封皇兄刘泽为景王,张伯为丞相,余下文武官员皆有赏赐。
战败蒙古,建立大燕,这褚家的功劳自不必细说,燕宗遵从先帝遗诏,对褚家封土授爵,褚尚德封做梁州牧,赐爵梁王。时年褚尚志已逝,追封为昌亭侯。褚尚德另有一妹,双名尚荷,燕宗又封其为东莱郡夫人。后来,褚尚荷嫁给朝廷将军沈文斌,平定蒙古后,与丈夫共同驻守青州。
单说此时凌帝闻听燕皇驾崩,心中大喜,即召百官商议。
“眼下刘焕已亡,燕国必有骚乱,朕欲举兵伐之,卿等意下如何?”延缓未定,一人出班跪倒,高声喊道:
“陛下英明神武,将来定能一统天下,微臣不才,愿请令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