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啪啪……”一阵枪响,门外官兵猝不及防,前面倒下一片,后面纷纷闪开躲避,别院内教勇趁机突破拦截,兵分三路乱中杀出了包围。
黑夜之中,官军不敢过分追赶,只在后面放枪呐喊一阵作罢。
三路教众在洋津畈大道场会集。张正模聂杰人连夜派出百余名弟子,或鸣锣击鼓,或牛角为号,或飞马传讯:“官府宣称信奉弥勒的都是反贼,今夜四处捕杀我教弟子,请各位教友速到洋津畈道场集合,人多势众才有生路!”
丹水堂下信徒得到消息,扶老携幼紧急赶往洋津畈,至初八天亮时,已聚拢了近两万教众,佛堂前道场人满为患,好在时值正月,水田干枯,屋前屋后均可立足。
四张八仙桌拼放在道场中央。
张正模跃上桌面,双手合十,先冲四周念声佛号,再喝道:“众位教友,昨日夜间突发剧变,官府对弥勒信徒大开杀戒。我等诵经念佛祈求平安,何罪之有?可官府却不问青红皂白,侮我弥勒,毁我白莲,灭我信仰,杀我教民,难道我等甘愿坐以待毙?”
“不能……”信徒齐应。
“弥勒降旨,既然官府不让我活,亿万信徒便当奋起反抗,自谋生路。”张正模振臂高呼:“白莲降世,官逼民反,推翻满清,改天换地。”
万众呼号:“推翻满清,改天换地!”
张聂二人当即下令,将老弱妇幼教众或送往山中,或自行投亲靠友匿藏,青壮年教众近万人则整编为白莲军,张正模自任元帅,聂杰人任掌教,任命八名千总,分别领兵向周边进击,举起了嘉庆元年白莲教造反的首义大旗。
这便是截止目前消息坛传来的消息。
覃佳耀得知丹水堂起事缘由,振奋不已,却又十分担忧,毕竟约定时日未到,孤军奋战凶险异常。
沉吟片刻,问道:“此事可曾禀告总护法?”
覃声鸾回道:“适才得到消息后,声鸾急着来见二叔,已命那消息弟子去东院禀报。”
“来来,一起过去与总护法商议。”覃佳耀话音刚落,麻婆娘已经颠着小脚过来了,进门便笑道:“不必去了,那边一砣女娃儿,叽叽喳喳像鸦雀子,怎能安心说话?”
“丹水堂被迫提前起事,想必大嫂业已知晓。为今之计,夷水堂该当如何应对?”覃佳耀虽为堂主,但在大嫂面前谦恭有加,不敢摆堂主架子,而麻婆娘也自然知道分寸,从不自专,处处维护覃佳耀威信,只是私下里常为二叔出谋划策。
“仓促之间,各项筹备均未妥当,目前静观其变为宜,只要官军不找上门来,就尽量等到约定时间再起事吧。”麻婆娘顿一顿,又道:“丹水堂提前起事,官军定会集中兵力大举围剿,处境堪忧。天下教友同气连枝,都是教内兄弟,虽互不隶属,但夷水堂也不能作壁上观。可让消息坛设法与丹水堂联络,若是官军攻势难以抵挡,可往长阳方向转战,夷水堂全力接应。”
“大嫂所言极是,我也正有此意。”覃佳耀点点头,对覃声鸾说道:“眼前局势要紧,瓦岗之事暂放一放。你速去吩咐沈坛主联络丹水堂,同时派人摸清宜昌府、长阳县衙官兵动态,一旦他们有进山动向,可能我们也等不到三月初十。安排好后,你便前往资丘一趟,察看黄柏山营地大寨进展,做好应变准备。”
覃声鸾应一声,急忙转身出门,到花桥传令,再赶往黄柏山。
黄柏山南邻长乐,西眺施南,北靠夷水,对岸是资丘古镇,方圆百里崇山峻岭,地势险峻,主峰数面都是悬崖峭壁,只有几条奇险山道可达山顶,实为易守难攻之地。
当初林之华选定的大寨,本是沿夷水往东百余里的马鞍山。
马鞍山临近长阳县衙,顺夷水而下,无需一日大军便可直抵宜都,进而夺取长江沿岸重镇。营址选定后,林之华亲自绘制草图,派人送给覃佳耀定夺。
覃佳耀与总护法一番商议,却把林之华草图给否了。
原因是该地不宜筑营。马鞍山离长阳和宜都县衙过近,既是优势更是劣势,大军动向易被官府掌握,也便于官兵就近集中兵力清剿。更为重要的是,马鞍山之风水不利屯兵。
为何马鞍山不利屯兵?覃佳耀有他的道理。
当年蜀主刘备出川伐吴,替结义兄弟关云长复仇,被东吴大都督陆逊火烧连营大败,退守马鞍山,又被陆逊大军四方围攻,死伤无数,部将拼死保护才突围西去,经津洋口、偏岩、高家堰、木桥驿至秭归石门滩,到得白帝城后气急交加,一病不起郁郁而终。因此,覃佳耀认为马鞍山不利屯兵,古有先例,大不吉。
诸君可能要问,陆逊火烧连营不是发生在长江之北的猇亭么,刘备怎会舍近求远,南渡长江退守马鞍山?
此事牵扯到一段历史公案:猇亭之争。古时猇亭地处夷道县与长阳县交界处的夷水南岸,属夷道县即后来的宜都县所辖。陈寿《三国志•黄权传》载明“先主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诸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三国志。先主篇》又载“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于夷道猇亭驻营……”司马光《资治通鉴》中也提到“先主连营稍前,军于夷道。”康熙十二年《长阳县志》记载:“马鞍山,刘昭烈曾安营于此。”后世文史大家郭沫若《中国史稿地图集》中,也将猇亭位置标注在长江以南、宜都以西、清江南岸、马鞍山东麓。故而,陆逊火烧连营之主战场,应在长阳县内马鞍山之东的古猇亭区域。
清代诗人彭淦曾有《吟马鞍山》一诗,诗云:“群峰连沓倚空蒙,俯视荆宜一气中。绝壁人随云小上,清江天堑蜀西东。斜阳细草迷残垒,古道寒烟锁故宫。吴汉当年争战地,车书今见人方同。”也认为火烧连营发生在夷水之滨。至于火烧连营发生在长江之北,史料无所记载,乃是罗贯中演绎三国之言,后人以讹传讹,甚至将古老背更名,才有今日之猇亭,定为火烧连营之地。此乃葫芦生的题外话,是耶非耶,自有史家考证。
林之华向来敬服师兄,对覃佳耀风水之说深信不疑,当即另外寻觅营址,最终选定在黄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