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且说李均武听韩千虎所言,再验了虎符方才下令下令集结左右威卫。片刻时间两万左右威卫便火速的集结在了大帐之外。

韩千虎跟随李均武出帐来到了军武台上,看见军容严整的左右威卫不经时心里暗暗感到可怕。李均武未接替左右威卫时承留的这队兵马是什么样子的韩千虎也是有所耳闻的,可李均武到任还不足一个月,左右威卫便已是有了质的蜕变。

钱参这时向李均武小跑过来,禀报道:“将军,左右威卫一万两千步兵,五千弓弩兵,二千轻骑兵,一千重骑兵共计两万兵马集结完毕。”李均武听后点了点头。

从李均武下达集结命令,整个部队只花了极短的时间便集结完成了,原无其他,李均武治军极其严格,李均武上任之初便在这左右威卫杀的人头滚滚,军队训练也成了常态,要知道原来的左右威卫五六天才会训练一次,可现在,别说每天白天训练变成了常态,就算夜晚的紧急集合也是没几天都会来一次,那些不服从或反对的人被李均武已雷霆手段给斩杀了,兵士们自然对李均武畏之如虎。

但是李均武对兵士又极其的好,李均武未上任之前整个军队贪污成风,虽然朝堂没有少过军队的军饷,但是实际发到兵士手中的却因为层层贪污剥削已是少的可怜,自李均武上任后严惩军中贪污之辈,兵士能拿到的军饷比以往多了许多,而且李均武将没收的银两都分发与士卒。自古便是当兵的吃皇粮,李均武如此厚待士卒,士卒对李均武严格的治军手段自然便不会排斥了,再加上李均武真正的做到了与士卒同感共苦,士卒自然对李均武更加亲切。

本来左右威卫的将领便不剩多少了,李均武一系列的举动又杀了将近三分之二的将领,而今左右威卫的将领九成都是李均武从兵营底层提拔上来的人,而这便给了士卒上升的希望。

故而李均武治军虽严,但是士卒都非常的拥戴李均武,在左右威卫之中李均武所言即为军令,士卒皆唯命是从。

李均武身着戎装站在军武台上,现在虽是冬日的夜晚,但是士卒之中没有一个人抱怨。李均武看着这支军容整齐的部队,说道:“可知今日为何召集你们吗?”

兵士整齐的回答:“军令如山,将军令出,我等便依令行事。”

两万人一起回答,齐声势可想而知,便是一旁的韩千虎都被震惊到了,他想不明白这得需要将领多大的魅力和凝聚力才能让全军做到如此。韩千虎转头看了看看一身戎装的李均武,心中敬佩之余也更加忌惮面前的这个年轻人了。

李均武神采奕奕的说道:“而今燕王谋逆,陛下被困皇城,身为朝廷臣子我等当起兵勤王。”

其实底下的兵士对魏帝的死活没有多大的兴趣,如果说最开始左右威卫还对京师的皇帝忠心耿耿,但是因为这几年来朝廷各阶层都在压榨着军队的军饷,士卒待遇越来越差,对皇帝的忠心便在这之中日益的消磨了。而今李均武不仅给他们钱还给他们晋升的希望士卒当然便忠心于李均武了,如果今天李均武说要起兵反叛他们想都不想也会听李均武的。

随后李均武带领着左右威卫马不停蹄的向京师进发,途中派出兵马向驻守在京师周边的其它九卫发出勤王的消息。

经过一日的行军李均武兵至洛阳城下,其它九卫得到消息之后也相继起兵赶至洛阳,因为驻地都在京城周边所以并没有发费多少时间便来到洛阳城下与李均武会合了。本来其余九卫的最高将领还想跟争一争这十卫聚集在一起后的统一领导权,但是当他们看到李均武治理下的左右威卫的兵势之后都放弃了这个想法,不言而同的将这个统一领导权交给了李均武。李均武也没跟他们废话直接便就接受。

数十位将领聚集在大帐之中讨论怎么攻入洛阳的方法。洛阳城可是魏国的都城,一两百年经营,洛阳城是城坚河深,再加上他们急急忙忙到,更没有准备攻城利器,看着坚固的京都一群将领实在是不知道该咋攻进去。

李均武底下这群将领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如何攻城,李均武感到很无语,而后说道:“诸位,我们为何要攻城呢?”

在坐的将领听李均武说后都愣住了,片刻才回过神来,其中一个站出来说道:“这个,李将军,我们不攻进去如何解救陛下呢?况且时间如果拖久了,万一陛下迫于燕王的压力下了禅让诏书我们便危险了。”其他将领听后皆是点头同意。

李均武看着这满座的将领,说道:“我们只要将京师围困起来便可以了,只要我们将京师围住了,不出几日京师大门必将打开。”

满座将领听李均武如此之说更加的疑惑了。左右骁卫上将军王德顾向李均武问道:“这京师之中是否还有李将军的人?”

李均武摇了摇头,回道:“并没有。”

王德顾听罢便向李均武质问道:“李将军如此是不是不想救陛下,要知道将军如果只围而不攻的话,我们这数万大军不仅不会给燕王施加道压力,更会促使燕王加快对陛下的动作,将军可曾想过?”其他将领听后皆是点头质疑李均武。

李均武摇头笑了笑,回道:“王将军可曾听本将军说过要向燕王施压?”

王德顾更加疑惑,问道:“那李将军为何围而不攻?”

李均武将头转向一旁的韩千虎,说道:“自然是要向该施压的人施压,你说对吧韩将军?”

韩千虎此时皱着眉头,向李均武回道:“末将不知道将军在说什么。”

“将军没事,那两位想必也在这京中观望吧?将军说我说的对不对?”李均武看着韩千虎饶有兴趣的说着。

韩千虎死死的盯着李均武,双手死死的捏着,脑海出现了那日被刺杀的画面,那是他一辈子都忘记不了的恐惧。

那日晚,韩千虎从军中回家,武人的敏锐让他感觉到了自己书房有人,而且直觉告诉韩千虎那人很强。韩千虎身为大内第一高手当即拔出剑来,然后到了书房便破门而入。当他刚入门后发现一个头戴腥红恶鬼面具的人正坐在那里看书。而此时那带着腥红恶鬼面具的人抬起了头看向了韩千虎,手中的书也慢慢的方下。

仅仅一个对视,虽然对方还带着面具,韩千虎却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压力他只从皇宫之中的那位老古董那里感受到过。韩千虎心中暗道不好,正准备开口要说些什么时,他只见那人动了一下,而后那腥红面具便出现在了自己面前,韩千虎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已经被那人单手抓着脖子提了起来,手里的剑无力的脱落而下,韩千虎觉得只要对方再稍微用点力自己便会死了。

韩千虎觉得那人好像笑了一下,然后自己便飞出去了,重重的砸在了墙上,而后一口鲜血喷了出来。正当韩千虎艰难的支撑起身体,一手捂着胸口,单膝跪在地上时,那人又动了一下便出现在了韩千虎的跟前,韩千虎此时大气都不敢喘,头死死的低着,头上的汗水顺着脸颊话下,而后夹着着血低在了地上。

这时头戴腥红恶鬼面具的人说道:“韩将军应该猜到我是谁了?”

韩千虎虽然内心恐惧,但是身为在战场上拼杀过的人,他并不惧怕,故而镇静的回道:“阁下应该就是阎王吧?”

阎王没说话但表示默认了,韩千虎此时抬头看向阎王,说道:“看情况阁下并不想杀我?”

阎王依旧没有说话,但是突然韩千虎被内力震飞了出去,而当韩千虎还在空中的时候又有一个身影闪现在了他面前,而后一只手抓住了他脖子又回到了原地。

韩千虎又被阎王抓着脖子提了起来,这时阎王淡淡的说道:“杀你很容易,不是吗?”

此时韩千虎觉得自己就像是个三岁小孩儿对抗着一个巨人一般,自己的生死便在对方的一念之间。而这时阎王松开了手指,韩千虎一下掉落在了地上大口的呼吸着空气。

正当韩千虎在贪婪的呼吸着新鲜空气时,阎王说道:“今天我只是来提醒一下将军,你师父和你小师妹如何死的想必将军应该是清楚的,而今你师父只有杨凌这唯一的一点血脉了,将军是想他活还是想他死呢?”

韩千虎听阎王如此之说,突然一下爆发了情绪,一下站起来冲向了阎王,阎王见状只是一闪便躲过了韩千虎的攻击,而后一脚踢中韩千虎的腹部,只一击韩千虎便倒地没了攻击的能力。韩千虎死死的盯着阎王,愤怒道:“你不能,若你敢对他下手,即便是我死了也不会放过你。”

阎王蹲下身来,看着韩千虎说道:“将军说什么呢?我怎么会对他动手,但是他的命掌握在将军手中,将军该如何做,到时候便会清楚了。但机会只有一次,将军可清楚?”

这时李均武喊着韩将军,韩千虎才回过神来。韩千虎看着李均武,再想想自己诈死后杨凌便掌控了左右卫再联想燕王的叛乱,韩千虎便明白了那日阎王所说的话了。

此时韩千虎紧紧捏着拳头,向着在坐的将领说道:“没错,齐王和楚王并没有死。”

听见齐王和楚王没死,在坐的将领终于明白李均武围城是要给谁施压了。而后皆同意了李均武的办法,之后再商量了下细节便下去各自调兵遣将围城去了。

众人走后李均武看着韩千虎,说道:“这是陛下布的局吧?”

韩千虎向李均武说道:“将军帮我保一人,韩千虎便知无不言。”

李均武并没有迟疑,立马回道:“没问题。”

韩千虎问道:“将军便不问是何人吗?”

李均武说道:“我并不在意那人是谁?我只在意将军?”

韩千虎听后心中感到非常欣慰,而后向李均武拜道:“末将韩千虎拜见将军。”

李均武见状高兴的点了点头。

且说李均武带着十卫数万兵马兵临洛阳后燕王便感到了些紧张,而后燕王以魏帝的名义向李均武等人质问,更已魏帝的名义让刘俊严守城门,不得放一人进来。刘俊本来也有所怀疑,但是李均武这边有兵符,燕王有魏帝的旨意,而且刘俊也检查了那个兵符是真的,刘俊一时也不知道相信谁,但他也不敢放李均武等人京城,故而只有一边守城一边命人去皇宫查看。

而后李均武并没有攻城而是将洛阳给围住了。燕王见李均武只围不攻反倒不着急,他觉得自己再向魏帝施施压,魏帝肯定便会退位了,到时候自己便是名正言顺的皇帝了,那李均武等人便是乱臣贼子了,故而燕王并不着急,一天还是在后宫留恋,只是向魏帝施压更甚了。但燕王不急京中却有着急的。

齐王和楚王早就看穿魏帝是不会立他们为太子了的,于是想着李均武来勤王宫城,再让魏帝死的不明不白,到时候自己在振臂一呼,那时最多两王在干一场,再不济也能和对方分地而治,总比现在好得多。但是李均武围而不攻,如果自己不救魏帝,燕王迟早逼得魏帝退位,要是去行刺魏帝,魏帝一死,燕王是跑不了了,但是那时候刘俊肯定会开城门将李均武迎进来,到时候谁当皇帝还不是李均武说了算。

齐王和楚王在自己府中非常的不爽,两人都是先发了一通火,而后便纳闷李均武为何知道自己是诈死的?但是时不待人,齐王和楚王再不情愿也得组织人马去营救魏帝。

正所谓都道帝王好,却无人间情。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