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李均武本来答应了家人一起吃饭的。自从朝廷发兵讨伐项韦以来李均武基本都没怎么回过家,一直都在关注前线战局的进展。前日不久,李均武接到钱参的捷报,说是攻下了西河县。李均武得知后也是大为的松了一口气,西河县一定,项韦离败亡也就不远了。
可正当李均武准备回家的时候,一人急急忙忙的跑进了李均武李均武的办公处,向李均武报道:“丞相,前方传来急报。”说着将一份八百里加急的信件向李均武递上。
看到是前方的急报李均武自不敢怠慢,赶紧将信件拿给打开来看。李均武看着慢慢的皱起了眉毛。旁边的官员看着李均武的样子便知道不是什么好消息。
孙吏向李均武问道:“丞相,发生什么事了。”
李均武将手里的信件递给了孙吏,有些不安的说道:“钱参传来战报,说齐王借赵家的力量,趁朝廷兵马在西河县与叛军对峙的时候占领了太原诸地,而后又攻占了项韦剩下的两州之地,如今项韦兵败被齐王斩杀了,但齐王现在已经兵近西河县了。”
众官员听罢皆是大为恐慌,齐王和项韦可不一样,他乃是平帝的嫡系子孙,又当权多年,有极强的政治号召力,再加上赵家的支持。不管是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不是项韦可比的。
孙吏看完战报后也是神情严肃,对李均武说道:“丞相,此事非同小可,不若将新组建好的几万兵士向河东增援吧。”众人听孙吏说后皆是附和着向李均武请求向河东增援。
李均武坐在椅子上,沉思了片刻,摇了摇头,说道:“钱参如今整编了项韦的四万残军,而今有十万之众,足以与齐王抗衡,新组建的军队先且不说战斗力如何,况且我还有其他的打算。”
众人听李均武已有了打算便不再多说什么了。
几天之后,齐王传檄天下,言:魏帝无德,致使天下崩坏,海内扰动,乱贼蜂起。无识人之明,壤虫蛀柱,生灵遭难,宗庙难守,今吾以先帝长子之名,告元氏历代先祖,废元光守皇帝位,吾当继魏国皇帝,以守元家宗庙。
而后齐王在太原筑台登基,建年号龙兴。兴建宫殿,设立百官,并册封赵家家主赵思幽为赵王,江南陈家家主陈世阳为吴王,河南吕家家主吕玄尘为芮王,山西李家家主李修泽为汉王。
此事一出天下震惊,京师洛阳更是大为愤怒。李均武得闻后眼神阴翳的看着太原的方向,双手紧紧的握着拳头,要不是而今中央孱弱,李均武真的很想亲自率领一只兵马直接打到太原去。
赵家本就是支持龙兴帝的,故而对于龙兴帝的册封自然接受了,但是其余三大世家大族都有着自己的心思,所以对于龙兴帝的册封理都不曾理会。
不过有了第一个称帝,那么后面的人便会不再有所忌惮了,也就是在龙兴帝称帝不久,岭南道的叶博便不甘寂寞在广州称帝,建国号越,建年号天完。洛阳朝廷自然无法顾忌到离中原相隔万里的地方。
李均武对于在太原称帝的齐王自然不会妥协,但是因为李均武在京城之中对世家大族的所作所为已经让各地的世家大族皆背离了魏朝,要不是李均武借项韦叛乱将中央控制的河东道地区的世家大族清理了一遍,那些世家大族绝对会掀起叛乱响应龙兴帝,而且这一次清理又从世家大族中收刮了大批的财宝粮食,极大的充盈了中央的国库。
李均武知道自己现在实力不足,如果和龙兴帝硬拼,那么自己就算赢了也会元气大伤,那时候魏朝最后的威慑也会荡然无存,魏国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李均武对钱参下令,让他沿着西河县一线构建起防线来,出小股部队侵扰乱贼,不与他正面交战。李均武要等,等自己将国内改革完后魏国中央实力提升了再一步步的将这些乱贼平定了。故而现在李均武不能与龙兴帝硬拼。
钱参也不愧是一代名将,很快便按照李均武的指使沿着西河县一线构建起了坚固的防线,十万神策军驻扎在防线一线上,并按照李均武的要求实行屯田。
龙兴帝率领大军攻打了数次也无果,而且在自己大军出动后洛阳朝廷的兵马便会趁机侵扰守卫空虚的地方。
龙兴帝本以为自己传檄天下后河东道的世家大族便会尽皆起来响应自己,而自己在快速拿下河东道后直下京师洛阳,可龙兴帝只想到了一半,他传檄天下后只有自己占领的河东道地区的世家大族响应,而洛阳朝廷占领的地区什么都没有发生。
龙兴帝看到这种情况感到很困惑,他觉得李均武所做的一切应该早就激起了天下世家大族的愤恨才对,自己登基称帝应该是“顺应民心”的。后来龙兴帝从逃到他这里的世家大族的人那里得知李均武趁着平乱的时候早就把世家大族的人杀的差不多了,龙兴帝本来是不信的,他实在不能想象到底得有多大的魄力才能做出如此之事,他觉得政治家便是不断衡量各方势力然后再平衡各方利益之中取得自己的目的。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是不会做出如此事来的,这简直就是一个屠夫。
但后来他也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明白了李均武绝非自己一个人可以对付得了的,自己必须寻找盟友。
京师洛阳,李均武而今天天被各方的事情压得喘不过气气来,李均武已经在中央控制的地方之上实行改革了,将原来依附在世家大族上的佃农基本全部解放,对地主所拥有的土地进行限制,将超出限制之外的土地全部没收,国家将没收的土地统一集中起来,而后分摊给无地农民,国家每年都丈量和查看百姓的土地,并根据土地的肥沃情况和百姓家中的人丁进行收税。而且规定成年男子必须分家自立门户。
并在国内实行以民养兵政策,每两户供养一个兵士,供养兵士的这两户人不用服兵役只专劳作,而且在边境之上实行屯田政策。
李均武的这一系列改革不仅减少了国家的开支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而且使得兵士只专军事,大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但是这一系列的措施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所以各地皆有反抗,因此李均武而今忙于处理各地的暴动。
可近来李均武发现宫中有一些不对,这日,李均武召来了在小皇帝身边侍奉的张公公,对他问道:“张公公,近来陛下可有什么事吗?”
张公公恭谨的回道:“回禀丞相,陛下再宫中一切安好,不曾发生什么事。”
李均武知道张公公只忠心于皇帝,所以当张公公说完后便从旁边拿出一个木盒子,推到张公公面前。说道:“张公公打开看看吧。”
张公公疑惑的将木盒打开,木盒里的东西刚映入张公公的眼里,六十多岁的张公公表情变的激动不已,颤抖的说道:“丞相,丞相可否告诉老奴,这个,这个木簪丞相是从哪里拿到的。”
李均武回道:“这个自然没问题,而且本相可以告诉张公公,你的小妹和小弟还活着的。”
张公公听到说小妹和小弟还活着,不禁没忍住流出了泪水,自语道:“还活着的,活着就好,活着就好。”
良久张公公才控制好了情绪,他在宫中数十年,从一个小太监做到了如今的位置自然有自己的过人之处,对宫中的一切规矩和潜规矩都是知道的。
张公公连忙向李均武跪拜道:“老奴刚刚失言了,近来陛下确实是与一个小太监走的近,正是因为这个小太监的挑唆陛下方才荒废学业的。”
李均武得到了自己想要知道了的,赶忙将张公公扶起,对他说道:“有劳公公了。”说着递给张公公一张字条,说道:“去看看吧,他们也挺想你的。”
张公公颤抖的接过纸条,对李均武行大礼谢道:“老奴谢过丞相。”
随后李均武派人趁小皇帝不在时让那个小太监意外落入了水中,从此消失在了人间。小皇帝虽小,但自幼身在皇家,又怎么不会知道皇家内的勾心斗角,而后小皇帝虽然将此事当做小事处理了,但是不满的种子已在他年幼的心中悄然种下。
而当张公公看望完家人后自是要来拜谢李均武的,李均武借机对张公公问道:“我有两件事想问问张公公,张公公不知可不可为在下解惑。”
当年人知当年事,当年事苦而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