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霞早就听过泰山,并且在高一的时候就去过,但是明霞对于十八盘还是念念不忘。加上当时正好赶上大四放寒假,正是一个好时机。
一月份云中根本没提这件事(只是带她去济南呆了两天就回北京了),这样一直过到了到月底,他才亮出两张车票,到泰安的。
那天人可真多,云中特意带明霞比平时出游早起了一小时,然而当他们到旅游中心入口的时候早已经被前面两列排队大军湮没了,好在云中早就对女儿说过:到旅游景点或者火车检票口去排队,最保守的办法就是充当队尾。所以相比前面那些挤挤攘攘、乱插队、小声嘀咕“为什么这么慢”的游客,他们很从容地完成了一系列的流程。
唯一令父女俩很吃惊的,是他们买的门票是旺季的价格。在明霞看来,2月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和旺季联系起来(可能厦门除外)。她也不知道为什么不可能,就是觉得不可能,毕竟很多事情是很难说出原因的。不过吃惊归吃惊,明霞的学生证还是替他们省下了六十块钱。
车在盘山路上逐渐攀升,约二十分钟以后到达了中天门。下车以后明霞跃跃欲试,云中看着向上的台阶也是摩拳擦掌,于是他们执登山杖在手,开始向着那个目前还看不清的天门前进......
路上的石刻还真不少,每发现一个,明霞就凑上前仔细触摸每一个字,感受每一个字在山石上的笔顺连理。这个不寻常的小癖好,云中以前带她游山玩水的时候就发现过。明霞在高中去的时候也没有这么仔细地看过沿途的石刻。也许她在体会书法的妙处?可是她并没有学过书法,所以真实原因,不得而知......
爬了相当久的一段路之后,他们终于来到了十八盘脚下。放眼向上望去,它就像一条丝带飘在天边,还看不到边。虽然他们都知道尽头系了一个紧紧的扣,可是从他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只能看到一个小点,稍微不留神那个小点还被路边的枯树枝给遮住了。
这段路,不好走是真的,可是他们没有退路。明霞觉得这个过程就好像“埋了一段长长的伏笔,然后达到了高潮,由此形成了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神话不是现实,在旁人看来要想征服它就好比扭转乾坤。然而他们想要的并不是把它变成现实,云中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带着女儿体验一下这种攀登的艰辛,他是希望自己可以成为神话中的一部分。
云中刻意避免用“征服”这个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一直对山存有深深的崇敬之意,从之前在峨眉山和青城山讲的一通大道理就能看出来。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尊敬的事物不是用来征服的,而是用来崇拜和感悟学习的。在第九章我和你们说过,云中对大山有特殊的感情,也就是说,他从小就已经把大山当做了自己身边的一位优秀导师,现在当然也不例外。
他在攀登十八盘的过程中,不是像其他人(甚至包括女儿)一样机械地用登山杖作支撑一个一个台阶往上爬,而是每爬一级都会轻轻踏一下脚。他是在尽力去感受他所理解的大山的声音,听听,多坚定!当他们到达了某一个休息区时,他无意间抬头看了看,那个小点已经越来越清晰,清晰到能看清那是个门洞,清晰到能感觉到它仿佛就在自己头顶压着。可是真正当他走起来的时候,却又感觉它始终都在远方的一个固定视角,而自己似乎永远也到不了那里。那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敬畏感在作祟。
是明霞给了他动力。当他们到达又一个休息区的时候,明霞无意间说了一句话:”爸爸,到了上面那个能看见的门我们是不是就成功了?”本来云中并没有太多的底气去回答,可是有一种本能让他很自然地回答了:”其实上面还有,不过到了那个门说明我们已经成功攀登了十八盘!”明霞其实并不清楚十八盘对父亲意味着什么,但是她能感觉得到,这次爬山对云中而言意义非凡。(这种感觉是一种敏感度,也许是心灵感应吧)所以当他们登上十八盘最后那几级台阶抵达十八盘的顶端之后,原本不喜欢爬山的明霞没有放弃,而是继续随父亲向顶峰进发。
最后一段通往南天门的台阶,坡度骤然变陡了,最尴尬的是用登山杖不是,不用也不是,还好旁边有栏杆扶着。云中一边往上爬,一边不时仰脖看向头顶不远处那扇天门。那个遥远的天门越来越清晰;明霞也是一边扶着栏杆往上爬,一边向上看。
对还在山脚的父女俩来说,那无疑是一座相当遥远的天门,远到让人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又必须去亲自到达那里;对于十八盘脚下的父女俩而言,它已然变成了一个方位,天门还是天门,远依旧远,可是他们攀登到了这里以后,信心顿时大增了很多很多;而对于爬最后一段台阶的父女俩说,那个遥远的天门,早已经成为了支撑他们(尤其是云中)前进的动力,在头顶,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