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大学和中小学最不一样的一点是,老师不会盯着大家学习。课堂上如果没认真听,打算课下去补的话,第一反应不是找老师而是自学。

说好听点,就是自习。

其实每学期明霞听得都非常认真,多数课程还配有专门的笔记。但是无论多用功,期末一到,心里还是会慌张。这时候慌张,是以前没认真听吗?似乎不是;是怕自己考不好吗?兴许有一部分原因。可是为什么会怕自己考不好呢?这成了一个永远无解的谜。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结伴复习。

大一第一学期期末,明霞看着考试安排表,内心砰砰直跳。虽然“现代汉语”这门课她始终跟着老师的节奏走,课上积极互动,课下认真复习练习题和概念。但是在考试前,老师特意来班里说了一句话作为考前预防针:“这次的考试题目不会像书上那么容易,尤其是层次分析法大家回去好好复习。”

虽然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明霞并没有听进去,但其实她的内心很慌。她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的层次分析法题成分全错。

正在她慌得不知所措的时候,微信响了。是云落发的消息:“你们上什么课呢?”“现代汉语。”“啊我们在上基础写作。”“你们说怎么考试了吗?”“没说呢,你们说了?”“闭卷。”“这......那咱们要不要在考前复习一下?”“我觉得行。”

于是一个自习计划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形成了。

其实说到自习,明霞始终觉得难度系数达到了学习界的珠峰。因为她虽然从小性格不算特别外放,总体能坐得住,但是真正学进去的时候不多。

回想一下原因,也许是因为一个人定力不够?

一个人不够,就两个。

明霞想起云落问过自己的话,就想约她在考前一周去复习。

每到期末复习时,两个人就约好去图书馆,带的东西包括一台笔记本,一摞白纸,和几本教材。一个自习阵势这么大?因为她们打算把本学期的专业课课件过一遍。

那次她们要考现代汉语,包括大一下和大二大三她们考的语言学纲要、语言习得概论和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等课程,都会采用这种方式去复习。

这样的效果,虽然不是一个人的自习,却比一个人的自习效果好得多。

原因很简单,俗话说:旁观者清。一个人学的时候,哪里不会也许意识到了,但是不知道怎么去解决。想到了去问老师,又不知道该怎么问。而两个人复习,总有一个是旁观者,哪里不会也许可以顺藤摸瓜帮忙回忆出来。

比起小时候放学回家以后一个人坐在书桌旁,翻开书的某一页想做批注却不知道写什么,盯着某道题看了很久却只想出了一两步,拿起讲义胡乱画几条概念,如今的效率明显高多了。

明霞爱上自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次考试有三门课的绩点都达到了4以上。

你猜得没错,那三门课就是她和云落在这次自习中看的。

明霞考得很好,云落也不例外,云落有四门课都达到了4以上。

考试结束就是假期了,云落带她去了杭州西湖。在放假以后,她就把考试完全抛掷脑后了。冬天的杭州不像夏天那么闷,温度多数在0℃以上。那个假期,云中在西湖畔找到了一些租车点,租车点的老板还向他们推荐双人车,因为“省力气”,还说可以给他们打折优惠。云中和明霞都用一种不可理喻的眼神看了他一眼,就去旁边的租车点问单人车的时间和价格了。

两个小时,两个人走走停停,看到了断桥、白堤、平湖秋月等美景。

在天气好的傍晚,两个人还会去湖边看看夕阳。

自从这次自习和这次旅行以后,明霞对自习的热情一次比一次高。在大一到大三的每次期末考试之前,她都会提前复习,而且不是一个人。有时候她会和黎明讨论一些概念,有时候会和奇雅子研究几个模块,有时候会和情琴回顾一下这学期讲了什么,还有一次她和烟雨平生简单讨论了几个知识点。但是多数时候,她都是抽出两天时间和云落一起,从头开始过一遍。

就和开学来得猝不及防一样,期末季同样来得很快。大二的期末复习明显比大一要困难得多,其中一个迹象就是:老师答疑完,自己当时也懂了,可是心里还是有千万不确定的地方。最要命的是,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哪里不确定。而这种情况在大一复习的时候不会发生。她到现在也忘不了大一下学期两个人自习以后,她走进考场的脚步有多坚定。

这次明明老师讲的都过了一遍甚至两遍,老师说可能考的也根据课件和文档分析了,不确定的老师也给予了详细的解答,为什么会这么慌张?

慌张归慌张,明霞心里一直有个声音在说:不能输!

云落在考试前,发微信安慰她:“你可以的!相信自己!”不是说好以后一起自习、一起进步的吗?自己怎么能在这种关键时刻打退堂鼓?就是真的没把握,也不能在考场上打消自己的自信心!

进考场,气势不能输!

那次考试她写得的确很吃力,还好大脑占线不过几分钟,她就反应过来了:能力没有问题,是潜意识在作祟。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分钟,她没有看试卷,而是在桌子上趴了一会儿。刚趴下,她就提醒自己:不能睡。

几分钟后,她看见有人已经交了卷。但是提前交卷对她来说早已不重要,此时她只需要心平气和地把所有题都在结束之前写完就好。

从考场出来以后,打开手机发现云落发来一条微信:“考得怎么样?”她不敢去想自己答的实际情况,于是恢复:“还可以,你呢?”“我也是。不管怎么样,这门课咱们考完了。自学还是有用的!”

虽然内心无比复杂,但是明霞不得不承认,云落说得没错。

也许她真的要换一种角度去看,如果她自己学,按照平时的习惯一定能总结出很多知识点和不会的点,但是她向老师去答疑的几率有多大呢?也许她并没有勇气、也没有专注力去钻研自己整理的知识。而如果是两个人,一个人不懂的地方,也许另一个人明白;两个人都不明白的地方,也不会坐视不管。

就算她因为面子不敢承认这些知识不会,另一个人如果去问老师,她可能不听、不看、不问吗?

大一到大三的大小考前复习,也无数次回答了这个问题。

看来自习真的能改变一个人,它缘于大一那年期末看的三门课,和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对话。

这种改变,妙不可言。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