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稷村王择家小院,摆了几张桌子,上面是瓜果点心和一些小菜。

众人围坐在桌旁有说有笑,内门弟子王赤霞,公孙见月,外门弟子公孙媚儿,玄颜玉等人都在,还有卧霞江众人,纷纷向王鸣玉道贺,王择给母亲一一介绍了来人。

王鸣玉这么多年也没见过这样的排场,不禁又喜又悲,喜的是儿子王择有出息,她这些年没少遭人议论白眼,有的说她未婚生女,还是跟一个野妖,骂她不检点,还有人说她抛弃亲生骨肉,抚养一个捡来的儿子,骂她不为人母。

如今稷村再没人敢拿她那些陈年旧事说风凉话。

悲的是,这么多年过去,她再未见到自己那个亲生女儿,如果她也在该多好。

织梦小吱顺着王鸣玉的裙摆爬到她耳边,小声嘀咕了几句。

王鸣玉目光中闪过一抹惊讶之色,扭头看向玄颜玉,“当真?”

小吱点点头。

王鸣玉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玄颜玉起身轻轻叫了一声‘王伯母’,虽然王鸣玉看上去跟玄颜玉年纪差不多,但却是王择的养母,玄颜玉是上古神龙转世为妖族,实际年岁远比王鸣玉大,但在她面前却感到有几分紧张羞涩。

“哎!真是个天仙般的人物!”

白芷在厨房看着院中众人,无论是玄颜玉的绝美,还是敖若桃的温柔,王灵儿的灵气,还是那个公孙媚儿的娇媚,她都比不上,不过她心想,自己跟王择从小一起长大,小时候一起玩儿过泥巴,一起去树上摘过果子,还一起睡过一张床,她对王择如兄如弟,早已将其视作亲人,能够留在他身边就已经很满足了。

巧舌鹦鹉白白在厨房偷吃糕点,声音沙哑说道,“我觉得你最好!”

“哼哼,算你有良心,不枉我喂你吃了那么多虫子。”

众人在王择家中坐了一会儿,便各自离开了,玄颜玉跟王鸣玉礼貌告别,看了王择一眼也转身离去,院子里只剩下王鸣玉和白芷,小甲三人,以及厨房里一只鸟。

王择拿出斗法擂第一名的奖励‘玄元无量斗’交给王鸣玉。

“娘,这是‘玄元无量斗’,据说是个上等的法宝,我没有开窍,这只斗也用不了,你留下用来盛米吧!”

王鸣玉说道,“这么好的宝贝用来盛米?你怎么想得出来的!”

王择笑道,“在我这里它就是一个盛米的斗!”

“阿芷,你适合什么样的玄功法诀?明天我要进天书密藏选一门功法,我已经有天罡御气功了,暂时不想练别的玄功,你练得还是传功长老教你的那些引气术,吐纳术吧?我选一门好的功法给你。”

“这是你的机会,我怎么好占用……”

“嗨呀!咱们两个谁跟谁,你怎么还跟我客气呢?小时候一起下河里捉鱼时,不小心摸到你的屁股你还要我包赔损失呢!”

白芷红脸道,“再说我打你!”

“哼,难得这么多年过去,你还记得这件事,好吧!我想要一部炼丹的丹书!”

“丹书,好!正好我手里还有一只九龙拔日鼎,可以给你用来炼丹。”

说话之间,院外传来一声牛叫,王鸣玉养的那头老水牛慢悠悠走进院中,身后还拉着一辆小车,小狐狸坐在牛背上优哉游哉,几个野妖在后面推车,看样子车子很重。

“行了,就先放这儿吧!”

“狐火儿,你干嘛去了?”

小狐狸嘿嘿一笑,将车上盖着的黑布扯下,“当然是收货去了!”

车斗里面全是金银,珠玉,还有各类法宝,虽然品质都不怎么样,但数量多。

“看来御诛山的外门弟子这点儿家当都被你榨干了!”

“什么叫榨干了,愿赌服输,你要是输给了司马别愁,那我的家当不也没了吗?”

她从里面挑了一个最大的珠子送给王鸣玉,又挑了两块美玉送给白芷和王小甲。

第二天,王择和玄颜玉前往道孤峰参星顶,在天书密藏入口处遇见了司马别愁,他换回了原来那身粗布衣,脸上有些淤青,右手绑着绷带,看上去有些憔悴,看到王择,他依然那副无所谓的笑容,上前招呼道,“这不是七峰论法会第一名王择,和第三名玄颜玉师姐吗?幸会,幸会!”

王择笑道,“这不是被我打到擂台下面的司马别愁吗?你伤好了?”

司马别愁抬起那只手,“王赤霞师姐医术高超,这点儿伤不算什么,只是你的天罡气透入我经脉之中,不断攻击穴道,给我造成不小的麻烦,王赤霞师姐昨晚给我针灸了大半夜才将那些天罡气逼出,她说要去找你索要报酬呢!”

“她给你治伤,为什么朝我索要报酬?”

“因为给你关系好呗!”司马别愁耸肩说道。

他伸手从后腰抽出一个黑布卷着的东西,打开后里面是一面霜白色的三角小旗子,一尺多长,上面写着‘令行风雪来’五个字。

“这就是那件‘行令风雪旗’,怎么样?不错吧!不过我是练枪的,这件法宝对我意义不大……”他凑上前说道,“王择,我听说你曾在流火岛灼泉火山下面,得了一柄‘百炼熔火六合枪’,你是练鞭的,也不会枪法,要不咱们打个商量,我用行令风雪旗,换你的百炼六合枪如何?”

王择说道,“你的一贯枪道非同凡响,若是配上百炼熔火六合枪,那可谓如虎添翼,我若是跟你换了,岂不是给我自己树立强敌吗?”

“啧,别那么记仇嘛!先说明,我可没记仇,在擂台上被你打了,那是我技不如人,我也把别人打下台过,这算什么仇敌?”司马别愁说道,“对了,你还请我吃过饭呢!”

王择拿过他手中的行令风雪旗,“好吧!等会儿你去逍遥峰下稷村,去村口第一家,找一位白芷姑娘,说清楚情况她会将百炼六合枪给你的。”

他将行令风雪旗送给了玄颜玉,说道,“我不能使用法宝,这支令旗就送你吧!”

玄颜玉眼中露出一抹笑意,并没有拒绝。

大仙君古道臣来到参星顶,带着三人进入天书密藏。

这是王择第三次进入无名派的藏经禁地,对里面的景象已经轻车熟路,司马别愁第一次来,仿佛老乡亲进城一样东张西望,啧啧称奇。

天书密藏中不止他们四人,三仙姑毕苒君正在里面查阅典籍,掌门真人的弟子可以随时出入天书密藏,而不像他们这些外门弟子,只有立功和赢了斗法擂才能进入一次。

毕苒君是无名派丹道和医术第一人,王择要为白芷选一部丹书,正好可以请教她。

“别人进入天书密藏,都如同进了宝山,紧着挑自己需要的功法,你却将这个机缘让给别人。”毕苒君从头顶璀璨星空般的典籍中摘下一颗,在手中化作一只不大的金鼎。

“这只金鼎上刻有三万零八个铭文,名为‘大液金丹诀’,诠尽丹道至理,既可以作为玄功内炼丹胎,也可以作为丹书外炼丹药,我的徒弟王赤霞练的就是这部功法,你将它带回去吧!”

玄颜玉选了一门六气神通中的‘呼风唤雨咒’,司马别愁缺少上乘玄功,因此选了一部‘玄胎混元气’。

七峰论法会前七天是斗法擂,后七天是讲法会,前后一共十四天。

其中讲法会才是重头戏,前六天由掌门真人和五位峰主,分别宣讲自己所领悟的无上妙法,最后一天由诸位师长以及诸弟子论法发问答疑。

无名派的掌门真人功参造化,能够听他讲道说法,乃是一桩机缘,因此在讲法会期间,山中野妖精怪也会聚在道孤峰听讲,既有向道之心,便开方便之门,无名派弟子是不能驱赶的。

七峰论法会结束后,若是哪位外门弟子在斗法擂中被几位峰主看中,会在三天之内将其收入内门,成为亲传弟子,每一届七峰论法会,都有人欣喜若狂,有人黯然神伤。

讲法会第一天,由五仙姑御婵月讲说‘大良器物论’,以器喻人,以炼器之法践行修行之道,以天地为炉,风雨为气,山河为料,众生为灵,炼大道为宝……

御婵月坐在讲法台上,声音清脆,如鸣奏金锣,众人听得如痴如醉,皆有所得。

第二天由四仙君姜玉庵讲说‘七情火烛论’,姜玉庵风流不羁,一生浪荡,视规矩礼教于无物,然而他并非滥情贪淫之徒,所谓‘七情火烛论’,既将真灵视为烛台,以七情来点火,以六欲注灯油,最终燃尽七情六欲,真灵归于空无,而此空非空,此无非无,非非空,非非无。

灯油已尽,并非湮灭于无形,而是化作烟尘融入虚空,故而言说非空非非空,非无非非无……

众人听罢,皆有所感,如暗室秉烛,心中生出一点星火,照亮幽暗真灵。

第三天由三仙姑毕苒君讲说‘化经’,论说‘物化’,‘神化’,‘灵化’之道,妖族经过修炼变化为人形,此为物化,空有人身,而无人的元神灵智,与野兽无异,故而修行有成的妖族元神也要化而为人,但练成人的身体,有了人的元神,依旧是妖,并非为人,哪怕得了道,也不过妖仙,比金仙要低上一等。

故而想要彻底超脱妖身,成就大道金仙,需进行灵化,灵为真灵,是元神之根,是众生之本,人死后元神散去,真灵转世,或为人身,或为兽身,或为蝼蚁,只有在真灵层面由妖化为人,才算彻底脱离妖胎。

毕苒君是碧鳞森蚺修炼的道,她所讲的这‘三化之道’,主要是为了门内妖族出身的弟子,山中野妖在这一场讲法中收益最多,很多修炼陷入瓶颈的妖修,听罢骤然顿悟,一举突破瓶颈,甚至有几只灵兽当场化出人形。

第四天由二仙姑敖见心讲说‘龙变经’,龙可变化万千,无恒道,无常形,或大或小,或明或暗,或升或降,或潜在渊,或飞在天,此为随心变化之道,随心既是逍遥,逍遥既是大道。

第五天由大仙君古道臣讲说‘道劫天书’,说尽种种劫难因缘,人百年一小劫,千年一大劫,妖五百年一小劫,五千年一大劫,天地万年一小劫,十万年一大劫,大道则有混元劫,修行之人与修行之妖需要渡劫,天地大道同样需要渡劫,成功则上升为仙,失败则身死道消。

古道臣在五位峰主中,道行最深,修为最高,对大道妙理的理解也最为深刻,他声如沉雷,讲的群山颤动,江河倒涌,天地风云变色,似乎也为自己的劫难而悲叹不已。

众人听得鸦雀无声,震撼不已,顿觉此生在无量劫中不过须臾一瞬,什么斗法擂,什么法宝玄功,在大道眼中不过尘埃。

第六天,则由无名派掌门大梦真人亲自讲法。

大梦真人讲说‘大梦经’,从上古圣人尹舟梦化蜉蝣,开辟蜉蝣梦境说起,到蜉蝣梦境破碎,尹舟圣人陨落结束,只讲的天花乱坠,星河不流。

第七天由众弟子发问,大梦真人和五位峰主予以解答。

众人皆有所得,皆有所感,一整天下来还意犹未尽。

“道不可说尽,缘不可圆满,道尽为空,缘满则衰,本次七峰论法,到此为止!”大梦真人示意还想要发问的弟子退下,那几个外门弟子感到非常遗憾,懊悔自己没有早点儿发问。

大梦真人每隔六十年才出关一次,为众弟子说法讲道,机会极为难得,这一次错过了,再想见他只能再等六十年,道行低的弟子也许都活不到那时候。

眼看着掌门法驾回转到玄幽洞,五位峰主也一一离开,众弟子各自散去。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