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数十载风光无限,落一朝人走茶凉。上回咱们讲到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诛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并成功从老爹李渊手里夺走了皇权,气的老爹只能将气撒在女人身上。这不。退休后的李老爹充分发扬自己的长处,一口气给李二添了二十几个小弟弟。李世民忙的无暇顾及老爹的私生活,随他去吧!虽然皇帝的宝座已经坐上去了,但是朝廷的行政权力还没有完全收纳,况且刚刚经过生死激战,天下人心惶惶,大家都在持观望态度,不知道这位年轻的新皇帝将带着帝国走向何方?是如汉武帝般开创盛唐霸业,还是似隋炀帝般落得二世而亡?

想要做一个好皇帝是很难的,每天一睁眼就得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那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靠着老天爷赏脸风调雨顺老百姓解决了温饱,就要想着致富的路子。靠着优越的政策支持,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老百姓努力发展商业,从吃饱到吃好终于过上了好日子,又要提防臣下叛乱,毕竟皇帝年年换,说不定明年就到我家,所以皇帝时刻都得提防着臣子背叛自己。现在终于培养了一批忠实可靠的臣子,每天一睁眼全国大小事件都能写成奏折放到你的办公室,看还是不看随便你,但是天下大事你总得处置吧?要不然臣子糊弄你就有可能导致大权旁落,所以优秀的皇帝例如朱洪武、雍小四都是很勤奋的,每天不是在批奏折就是在批奏折的路上。好了,现在你的国家国泰民安,你以为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那你是真真脑瓜子简单,周边小国跳起来敲你波棱盖了,你说你是锤它还是不锤它?锤它就要动用军队,劳民伤财,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国库很快就见了底。不锤它吧,他得寸进尺、杀你子民、掠你边疆,长期放任不管就容易造成边将与其勾结导致其坐大,威胁你的统治(具体参考努尔哈赤)。所以说皇帝不好做,虽然权力很吸引人,但是你能不能坐稳真得凭本事。

不好意思跑题了,咱们接着来说李世民成功做了皇帝,手下高官还是武德年间那批老不死的,他们抱团结党把持朝政,你的很多新政令都推行不下去,他们跟你唱反调,你说你气不气?是不是很想拿刀当场捅他个透心凉?但是你不能这么做,因为该死的史官会在记仇的小本本上写下你“残害忠良”。我堂堂李二凤是那种忍气吞声的人物嘛?那么有什么比较好的办法吗?当然有啊,比如我给他们办养老保险勒令退休啊,明升暗降放到一个抄抄写写的清水衙门啊,只要不让他出现在我的中枢决策系统,眼不见则心不乱。

武德年间那帮老臣,讲句实在话是帮了李二大忙的。他们是李渊的老班底,代表的是关陇旧贵族的利益,得罪了他们李二能不能坐稳帝位还真是个问题。早在玄武门之变后,就是他们率先俯首,主动劝老李放弃抵抗认清现实,乖乖退居幕后落得逍遥快活。要不然李二虽然控制了李渊,但并未取得对天下的控制权。那要是老李拼死抵抗,你认为李二敢不敢杀掉老李?我认为李二是不敢的。理由如下:1.李渊是关陇旧贵族的代言人,代表着关陇贵族的利益,你把代言人砍死了,让关陇世家怎么想?会不会下一个就轮到自己?君不见关陇子弟抛却隋炀帝,大隋二世而亡的典范吗?2.老李只要还活着,禁卫军就不会轻举妄动,一旦皇帝非正常死亡,禁卫军大概率是会起兵平乱的,这是他们的职责。3.贞观元年四月长乐王李幼良因不满封赏降低而率兵叛乱,打算重新迎接退休的李渊复位;贞观元年燕郡王李艺在泾州作乱,宣称密奉李渊敕令。虽然叛乱很快被镇压,但是却反应出一个严重的问题,李渊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不是一时半会能取代的,一口吃成的胖子,就容易高血压。综上所述:老李活着比死亡价值更大,那么能让老李心甘情愿配合工作的,只有武德那群老臣的劝说,他们的资历比李二更老,同时也是修复破裂的父子关系的桥梁,所以他们自恃功高不把新皇帝放在眼里,也是在彰显自己的权威。

李世民作为新皇帝,自然要维护皇帝的权威,他是真正的一代雄主,他不可能也不愿意做一个傀儡,受武德朝老臣的气,那自己造反还有什么意义呢?想要维护皇帝的权势,那就不能再用这帮跟自己对着干的老臣,现在必须要启用天策府的心腹,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能够担当大任。想要取代武德老臣,可并不是那么顺利的事情,毕竟没有谁会愿意放弃已经掌握到的权力。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机会来了就得牢牢抓住。萧瑀因与陈叔达在朝堂上争吵不休,导致李世民无比震怒,认为他们冒犯天威,将其二人全部贬官在家反省,此时的萧瑀与陈叔达皆身居高位,李世民有意拿此二人开刀,用以震慑武德老臣。因为李世民压根就不是一个倔脾气,魏征多少次当面顶撞他,不仅没见他削夺魏征的官职,还颁给魏征多少赏赐啊。所以这二位并不是被贬于自己的争吵声中,而是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成了李世民立威的工具。

好巧不巧,贞观元年六月右仆射封德彝病故,右仆射的位置空缺出来。也许是为了安抚武德旧臣那颗浮躁的心,又或许是为了给贞观新人做好铺垫,堵住天下悠悠众口。李世民于同年六月再度启用提前退休的萧瑀任左仆射,且同年七月李世民毫不犹豫的将其大舅哥长孙无忌推举上来任职右仆射,开启自己的夺权之路。长孙无忌可是李世民的忠实铁杆粉丝,帮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功居第一,况且还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这样的人才是李世民最坚强的依靠。插播一段有趣的:封德彝的人品很是为人所不齿,当他做右仆射时,萧瑀为左仆射,他俩一起商量定夺的事情,到李世民面前封德彝就变卦了,这就让萧瑀很是恼火啊,妥妥的“卖队友”行为,所以两人关系很是紧张。然而太宗皇帝竟然赐谥曰“明”,直到贞观十七年,没错,就是李世民绘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画像那一年,唐临和唐俭等人弹劾封德彝阴持两端、谄媚狡诈,其才被太宗皇帝削夺谥号爵位。我想李世民当时可能是想把封德彝挂进凌烟阁的吧,没想到从角落里捡起封德彝那落灰的个人档案翻了翻,就翻出这么件让人尴尬的事情来。

八月李世民就将侍中高士廉贬出京城,让他有多远就走多远,不要再让人看到他,恰好户部尚书裴矩也跟着逝世了,李世民别提有多开心。然而好景不长,九月左仆射萧瑀便因为连坐被免职、同时义安王李孝常、右武卫大将军刘德裕“被”谋反且诛杀。毕竟萧瑀算得上太上皇李渊的老班子成员,且现在老李渊占据着太极殿不肯搬,搞得开发商李世民很是头疼,一直住在偏殿。

接下来我给大家讲解一下隋唐时期的官僚体系,以便开展后面的故事情节。唐承隋制,奠定三省六部制的官僚体系,分为中书省(决策)、尚书省(执行)、门下省(审议),三省上承天子、下通六部,为全国最高决策、行政机构。尚书省留设尚书令一职,为正二品,统摄吏、兵、户、礼、刑、工六部,但一般不设长官,唯有隋朝的名臣杨素(杨玄感之父)、唐初秦王李世民担任过尚书令一职。尚书省常设长官为左、右仆射,为从二品,总理尚书省大小事务,后期又细分为左仆射兼管吏、户、礼三部,右仆射监管兵、刑、工三部,且一般左仆射是要高于右仆射的,地位并不相等。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为侍中,然而中书令和侍中却只有正三品的衔职。初唐时期为防止相权压倒皇权,三省长官均称宰相,但是在品级规定中,尚书省长官的职权却是要高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

现在回到正题。贞观三年正月李世民和裴寂这个年都过的挺闹心,因为这一年正月李世民强行结束掉了裴寂的政治生涯,将他贬官了,武德朝一代大佬就此退出政治舞台,李渊的最后一根精神支柱也被李世民拆干净了。裴寂不仅是太原起兵的从龙肱骨之臣,且是玄武门之变后第一个劝老李渊认清现实的人,所以李世民对他很感激,战后封赏总结之时裴寂封邑第一,食实封一千五百户位居第一,就连长孙无忌、尉迟敬德这样的人都给裴寂让了路,用来作为让李渊顺利退休的交换条件。二月中书令房玄龄、兵部尚书杜如晦顺利入职,接手尚书省左、右仆射职务,兵部由李靖接受掌管,大唐集团高层的一系列重大人事任免,标志着武德朝正式宣告结束

短短三年之内,武德朝高级官员死的死、贬的贬,尚书省最高长官全由自己人接手,李世民这如意算盘打的洛阳城都听见了。就连老李渊留下的勋爵宿将也大都被削爵屠戮,李世民这波操作可谓行云流水,迅速解决了武德老臣抱团对抗的政治问题。自己人用着确实放心也舒心,武德那帮老臣把持朝政搞对抗不配合暂且不谈,他们掌握了权力,万一哪天也来个玄武门NO.2,重新推举一位李姓皇子接掌皇权,那李世民一家的脑袋估计也得挂到城墙上去。这就是权力斗争的残酷性,没有对错和立场,谁拳头大就得听谁的!

老李渊也早已知道大势已去,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唐国公,如今也只不过是一个苟延残喘的迟暮老人罢了,他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雄心壮志。现在的他有点力不从心,看着自己亲手打造的帝国就这样被人夺走,虽然这个人是自己的儿子,虽然这个人曾经助自己攻取天下,然而现在早已物是人非,退居二线的老李渊只能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女人身上去,在他做太上皇的那段时间,著名播种机李渊先生为他的儿子李世民创造了二十多位兄弟,即使拿不回属于他的权力,那也得多拿点贞观朝的俸禄。李世民经过一系列的人事调整,逐渐掌握了这座庞大的国家机器,并将带领他们名扬四海。

【阅史可以知兴衰,本文将带您一起探访大唐289年不一样的历史,请大家多多关注,避免走丢哦!】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