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话说明洪武年间,浙江绍兴山阴有一个华丽的大院,人称徐家大院。这天早上起床后,徐家大院的人例行公事般地来到大堂祭祀,但孩子——我们姑且称他为小徐吧——却发现今天与以往有所不同:以往墙上挂的像是范蠡,但是今天却变成了孔夫子。小徐奇怪地问大人——我们姑且称大人为老徐吧:“爸爸,今天的像怎么变了?”

老徐说:“是呀,变了。我们以后不再祭拜范蠡了,而要祭拜孔夫子。”

小徐好奇地问:“为什么呢?”

老徐说:“以前祭拜范蠡是想让范蠡保佑我们家发财,现在祭拜孔夫子是要让孔夫子保佑我们家代代出状元,世世出高官。”

小徐问:“为什么要做官呀?我们家世代经商,日子不过得挺好吗?”

老徐对着孔子像,叹了一口气,说:“我们家世代经商,钱虽然不缺,日子过得也殷实,但是却始终被乡里人看不起,人家说我们老徐家充满了铜臭味。士农工商,商人排在最后,再有钱也会被人看不起,要想被人看得起,只有当官。懂吗?”小徐孩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说到这里,老徐从书案上拿起了一本书,翻着说:“孩子,这是老徐家的家谱,这本家谱上记载了我们徐家的所有的先祖,我们老徐家在山阴也算是名门望族了,从宋朝起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但是却没有出过一个像模像样的读书人,别说进士状元了,就连个举人也没有出过。更没有出一个当官的。”老徐叹了口气:“现在我大明初建,急需人才,太祖皇帝开科举招贤才,读书人的机会来了。以后你不要学经商了,要学四书五经,参加科举考试,考上举人,考上进士,考上状元,做官,做大官,使我们徐家出人投地,见秀于乡里。记住了吗?”

小徐使劲地点了点头:“是,爸爸,记住了,我一定不辜负您的厚望。”

“来人——”老徐对着门外大喊一声:“把箱子抬进来。”

“是。”外面的仆人答应一声,抬进来一个大箱子,老徐打开箱子,里面都是书。“你看,这是为父专门给你买的书,全是圣贤书。”老徐让人把书一本本地放在书架了,然后又指着原来放在桌上的算盘、帐本等对仆人说:“把这些东西都拿走。孩子,你以后要一心只读圣贤书。”

小徐还有些不舍这些东西,说:“爸爸,我学算盘、学经商有一段时间了,现在把这些东西拿走我还真有些舍不得。以前时候您不是常教育我说鸟为食死,人为财亡吗?现在怎么又不要这些赚钱的东西了?”

老徐想了一下,说:“鸟为食死人为财亡是低等人的人生观——”

小徐问:“那高等人的人生观是什么?”

老徐说:“高等人的生观是——”

老徐还没有说完,便听见从屋外传来一个苍老却又洪亮的声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紧接着又传来吟诗声: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随着吟诗的声音,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从门外走了进来。老徐赶紧恭敬说:“穆老先生,您来了!”然后又向自己的孩子介绍说:“这是我给你请的德高望重的元朝进士现致仕的通议大夫穆老先生,以后你就跟他学习四书五经。”小徐赶紧站了起来,给穆老先生鞠了一个躬。

穆老先生冲老徐和小徐点点头,继续说:“徐老板,你说得对。经商发财是低等人干的的事,高等人干的事是读书做官,刚才我吟的诗你听到了吗?”老徐点了点头,穆老先生又说:“我刚才吟的诗是宋真宗写的《劝学文》。《劝学文》才是高等人的人生观,既是劝人为学格言,又是劝人当官的格言:学而优则仕,读书然后做官。后人将《劝学文》浓缩为三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当了官就有了一切:声誉、金钱、美女皆在其中矣。你让你的孩子弃商从文是正确的,经什么商?商经向再好有用吗?想那沈万三,有钱吧?还不是被我太祖一下子便治了死罪?!所以说金钱乃身外之物,只有做官才是硬道理。”

老徐崇拜地点着头:“是是是——穆老先生所言极是——能请到您来给我的孩子当先生是我们徐家的荣幸。”

穆老先生得意地说:“当然是你家的荣幸了。我给你说,很多人都想我去给他们家当先生,但是我都没去。像我这种声名显赫的人是一般人家能请得动的吗?”

老徐感激地说:“当然,多谢老先生高看。”

“不过——”穆老先生手捻胡须,滚动了一阵眼珠后,狡黠地说:“不过我的束修吗——”

老徐赶紧说:“这您就放心好了,这次是我们徐家、张家、沈家三家一起请的您,我们三家都是富商,钱少不了您的。”

穆老先生说:“那就好。”

此时,又有两个人带着孩子走了进来。老徐赶紧介绍开了:“这是穆老先生,这是张老板、这是沈老板,这是他们的孩子。”张老板和沈老板还着他们的孩子依次向穆老先生行礼。

“嗯——”穆老先生看着三个聪明俊秀的孩子,高兴地说:“孩子交给我你们就放心吧,我一定会倾我所有去教他们,让他们一个个金榜题名。”说完,穆老先生便拉开架势准备给孩子们讲课,哪知此时突然听到院子门外传来激烈的敲门声:“开门开门开门!快开门——”声音特别大,与其说是在敲门不如说是在砸门,谁这么粗暴?老徐赶紧往大门口跑去,边跑边生气地喊:“来了,来了!轻一些吧,别把我家的门给砸坏了。”老徐想我得教训教训这个人,怎么能这样敲门呢?但是把门打开后,他不敢生气了:因为面前站着几个手握刀枪的官兵。老徐赶紧陪着笑脸说:“请问军爷有什么事吗?”

“这里是徐家吧?”其中一个官兵挥了挥手中的刀,蛮横地问。

“是——”看到他凶狠的样子,老徐有些害怕,颤抖地回答了一声,怯生生地问道:“请问军爷有什么事吗?”

“当然有事,没事谁来你家呀?”一个官兵不耐烦地说道:“这是县太爷的传票!让你现在赶紧到县衙中去。”他把传票往地下一扔,老徐赶紧捡起来跟着官兵往县衙走去。在路上老徐小心问道:“请问军爷,我们徐家一向遵纪守法,并没有违法乱纪呀,县太爷为什么传唤我们?”官兵粗鲁地答道:“少费话!到地方你自然就知道了。”几个官兵把他带到了县衙边的一个广场上,这里已经有很多人了。县太爷端坐在观礼台上,四面都有兵把守。广场上不断有人问:“老爷让我们来有什么事呀?”但是所有的人都摇了摇头,大家都不知道到这里来的原因。

不断有人被领到广场上来,人越来越多。看到人来得差不多了,一个官兵便大喊:“肃静肃静!请听太爷训话。”人群安静下来后,县太爷清了清嗓子,高声说道:“你们不是想知道为什么会到这里来吗?好,我现在告诉你们:为了移民!今天到这里来的人全家都必须移民。”县太爷的话一出,全场立刻炸了锅:“啊?移民?移到哪?”县太爷说:“黔南,夜郎。”人群开始躁动起来:“啊?这——不去不行吗?”县太爷斩钉截铁地说:“不行!这是朝廷的旨意,谁也不能违背!”县太爷大手一挥:“现在就宣布朝廷的政令。有请师爷——”师爷便站了出来,拿着一纸文书高声地读了起来——

原来,朱元璋虽然建立了大明王朝,但洪武初年,蒙元残余势力盘踞云南,仍欲负隅顽抗,而要征云南,最便捷、安全的一条路需经过贵州,但是明初中央权力尚不足以直接控制贵州,西南土官的力量特别大,这使得朱元璋决心经略贵州。他先是开辟自中原通往黔、滇的驿道,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接着又将凯旋的伐滇军队三十万余人,分散安置在贵州一带驻守,这些军队成为贵州卫所。与此同时,明廷又将军人家属以及一些汉人迁入贵州,划归卫所管理,相当于将一颗钉子楔入贵州,通过移民动摇土官的统治基础。依靠这些卫所,朱元璋欲在贵州建立了都指挥使司。这便是朱元璋的移民政策。

等师爷读完了朝廷政令后,县太爷说道:“知道为什么让你们移民了吗?”

知道是知道,但百姓却都不愿意移民。有人说道:“朝廷有朝廷的大计,但人民有人民的小日子。我们不愿意移民。”

有人说:“绍兴是繁华之地,处处烟雨楼阁。不仅气候宜人适合居住,而且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昌盛。而贵州虽然我们没去过,但是却听到过关于它的传说:传说中的贵州是蛮荒之地,不毛之地,不是正常人生活地方,而是囚犯流放之所,很多被流放到贵州的囚犯,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在疾病中痛苦地死去。即使是囚犯也谈贵州而色变,每次去都是抱着必死的心情。谁愿意离开绍文明礼仪的绍兴到蛮荒之地?我们都是良民,又没有犯什么罪,为什么让我们去?”

又一个人说:“说得对!还请老爷为我们网开一面,我们实在是不愿意到贵州去!”

县太爷斩钉截铁地说:“不行!你们的心情我能理解,但贵州却必须去!这是朝廷的命令,本官也只是奉命行事。为了我大明帝国的利益,你们要有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我知道让你们移民是对你们的不公,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呀,为了我大明的长治久安,总要有人做出牺牲。赶紧回去准备准备,两天后开拔!”

“啊——两天后开拔?”这句话如同一声雷在人群中炸开了,人群开始涌动:“不!我们不去!我们不离开我们的家!”

“谁不去?”县太爷冷酷地问了一声。“这是圣上的旨意,不去就是抗旨!”

“我们——我们都不去!”

望着躁动的人群,县太爷又是大手一挥,一声令下:“抓!”

“是!”官兵答应一声,便把那些闹得最厉害的人抓了起来,用绳子绑住。县太爷问那些被绑起来的人:“我再问一遍:你们去还是不去?”

那些被绑起来的人嘴还硬:“我们不去!坚决不去!”

县太爷便对官兵使了一个眼色,官兵立刻把那些绑起来的人吊到树上,拿起事先准备好的棍棒、皮鞭使劲地打了起来,那些人立刻便皮开肉绽,鲜血四溅,有几个人被打得昏死了过去。广场上的人们被吓坏了,哭声一片。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