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国家,只是藩镇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正朔而称王,其中十个历时较长且称王或称帝的政权被统称为十国。该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其间西夏独立,越南脱离中央统治,出现了“极目千里、无复烟火”的局面。朱友圭不满朱温有意立养子朱友文为太子,趁机刺杀朱温而继位。石敬瑭听从桑维翰与刘知远的建议向契丹借兵叛变,并且对辽太宗耶律德光称儿,事后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还要输帛三十万匹。张敬达闻知叛变之事后,率军围攻太原,石敬瑭坚守不下。耶律德光率军解围,帮助石敬瑭于太原建国后晋。晋军独自攻入洛阳,后唐末帝自焚而死,后唐灭亡。后晋高祖定都汴州,依约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此后契丹国对五代的影响力达到最大。吴国不承认后梁正统地位,仍然沿用唐哀帝天祐年号,对内则逐步剪除杨氏旧将以稳固其势力,然而专政的长子徐知训骄横恣肆,曾因欺负吴王杨隆演而引来兵变,最后被部下朱瑾杀死。在南唐东南方有吴越国与闽国,节度使钱镠都杭州,保境安民,对外奉五代为宗主国。由于后晋的将领与百姓对屈尊异族而感到强烈不满,后晋出帝听从景延广建议,放弃对契丹国称臣而改称孙以洗刷屈辱。946年后晋出帝再以杜重威率军北伐,与耶律德光在滹沱河会战。此时杜重威有意夺位,反而向耶律德光投降。耶律德光趁机率联军直逼开封,后晋大将李守贞、张彦泽陆续投降,出帝开城投降,后晋亡,史称辽灭晋之战。隔年耶律德光将国号改为“大辽”,即辽太宗,正式建立辽朝。辽太宗本来对经营中原地区很有信心,然而“打草谷”与掠人为奴的掠夺政策使中原百姓群聚反抗,其中河东军刘知远以中原无主为由于太原称帝,建国后汉。辽太宗压制不了此局面,以天气炎热为由率军北返,最后于杀胡林去世,其兄子耶律兀欲继位,即辽世宗。后周太祖去世,由养子柴荣继位,世宗在稳定国内后即意图统一天下,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为目标,率军击溃后蜀,占秦州汉中一带。959年世宗率军北伐辽朝以收复燕云十六州,周军陆续攻陷瀛洲、莫州等地,当他准备收复幽州时,却突然生病,被迫班师。不久去世,其幼子柴宗训即位,即后周恭帝。960年禁军领袖赵匡胤以镇定二州遭北汉、辽朝入侵为由率军北御,而后在开封的陈桥驿发生陈桥兵变,受禁军拥护为帝。赵匡胤回师开封,废黜后周恭帝,后周灭亡,五代结束。宋太祖面对辽朝的威胁,采赵普“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策略统一中国地区。荆南、湖南两国新主年幼无能,宋太祖趁机以平湖南之乱为由派兵南下并湖南,途中假道伐虢,并吞荆南。后蜀朝政不修,军队皆无战斗力,不出六十多日亡。花蕊夫人在亡国后写下:“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南唐后主李煜是词坛高手,不擅政事,终日愁思悲歌,国势混乱。975年宋太祖以南唐帝李煜称病不入朝为由,派曹彬南征,并以吴越军为辅夹攻,李煜投降,南唐亡。979年宋太宗派潘美围攻北汉都城太原,宋将郭进击败辽国援兵,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北汉灭亡。至此十国时期结束,中国基本统一,正式进入宋朝时期。
李世民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别馆,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615年隋炀帝巡视北部边境,突然遭到突厥首领始毕可汗数十万骑兵的围攻,雁门郡41座城池仅剩雁门和崞县未被攻破。隋炀帝被困雁门城中,城内有军民十五万人,储存的粮食仅够吃半个月,人心惶惶。大臣樊子盖建议守城以消耗敌人的锐气,同时征招四方兵士增援。由于突厥兵层层包围,隋炀帝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只好把征集援军的诏书系在一块木头上,投入汾河,使之顺流南下,以便传出诏书,引来援兵。募兵勤王的诏书传出以后,河东地区的军民纷纷开赴雁门,18岁的李世民应召入伍,留在屯卫将军云定兴的大营中。李世民向云定兴提出建议:我们可以白天摇旗呐喊,数十里不断,夜间击鼓以迷惑敌人,摆开阵势,当敌军误认为人多,就会望风而逃。云定兴采纳了这个建议,让士兵多拿旗帜,四处敲鼓,果然引起突厥人的疑虑,加之各地援军陆续逼近,突厥的义成公主也派人告急,导致始毕无心恋战,撤兵北归。雁门被围三十三天后,隋炀帝终于躲过一劫,得以返回洛阳。唐朝建立后,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李世民破薛举,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消解了争夺中原的后顾之忧。李世民征伐王世充,不多久河南五十余州相继归降,李唐将洛阳附近的敌军剪除,孤立洛阳。李世民派遣李君羡截击王世充的运粮军,王玄应未能达成父亲王世充的任务,狼狈逃脱。洛阳久困之下,内无粮草、外无输送,一时间“服饰珍玩,贱如土芥”。王世充率两万大军企图冲撞唐军突围,未能突围,窦建德率大军向西援郑洛阳。在行进途中,窦建德军攻城略地,十余万人马号称三十万。李唐人马困顿,不少将领都有了撤退的想法,毕竟洛阳一时攻克不下,而窦建德又逼近唐军,隐患极大。李世民顶住压力,分兵两处,由屈突通、李元吉继续围困,自率三千五百精兵抢驻虎牢。虎牢关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窦建德援郑的必经之地。李世民在进驻虎牢的第二天,便亲率五百骁骑挑衅窦建德大军,以身引诱窦建德五六千骑兵追击,让其中埋伏后围歼。窦建德不听凌敬意见,没有进攻长安,而进逼虎牢。窦建德大军北靠黄河,西临汜水,南连鹊山,连绵二十里,擂鼓前进。李世民按兵不动静观其变,待到中午时分,在宇文士及三百骑兵的试探后,李世民率军冲击,唐军击溃了窦建德大军,追敌三十里,生擒窦建德。窦建德被擒,王世充在全然无望的情况下,充率众投降。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建成下毒谋害李世民未遂。宰相陈叔达、朝臣长孙无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626年李世民在帝都长安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事后李世民杀李建成、李元吉诸子,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重用魏征等诤臣,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被四方诸国尊为"天可汗",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后尽力求言,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隋将韩擒虎的外甥,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唐太宗刚登基,颉利可汗乘唐朝皇帝更替之机,遂率十几万精锐骑兵进犯泾州。当时征调的诸州军马尚未赶到,长安市民能拿兵器打仗者也不过几万人,形势十分危急。在此种情况下,唐太宗冒险亲临渭水桥,与颉利可汗结盟,突厥才退兵。李靖以三千骑兵深入敌境,攻克定襄,威振北狄,足以雪往年在渭水与突厥结盟之耻。事后,唐太宗任李靖为兵部尚书。649年李靖溘然逝去,享年79岁,死后经常显灵,为百姓救危解厄,百姓为其建庙供奉。
薛仁贵是名将薛安都的后代,因薛轨早逝而家道中落,他少年时家境贫寒,以种田为业。有一天,唐太宗做了个噩梦:“看到铁世文正在追杀他,导致他掉进了陷阱,在生命攸关之际,来了一个穿白袍的小将军,手里拿着方天画戟,救了他,杀了铁世文。”军师徐茂公说梦中的白衣将军必定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这位应梦贤臣就是山西龙门县的薛仁贵。薛仁贵天资聪颖,力大无穷,师从李靖。他30岁时非常贫困,想通过迁移祖坟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他的妻子劝他从军,功成名就时再改葬父母。于是他到新绛州城里找张士贵将军,应征入伍,开始了他驰骋沙场40年的传奇经历。645年李世民亲征高丽,唐军前锋进抵高丽境内,至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高丽遣高延寿、高惠真率大军二十五万依山驻扎,抗拒唐军。李世民视察地形后,命诸将率军分头进击,薛仁贵身着白衣,手持戟枪,腰挎双弓,大呼冲阵,所向无敌,高丽军望之披靡。唐军大举跟进,高丽军大败,被斩首两万余级,后黄城、银城等地军民皆弃城而逃,数百里内断绝人烟。战后,李世民升薛仁贵为游击将军。659年薛仁贵与高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他手持弓箭,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所射者无不应弦倒地。661年,一向与唐友好的回纥首领婆闰死,继位的比粟转而与唐为敌。李治诏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赴天山击九姓铁勒。九姓铁勒拥众十余万相拒,并令骁勇骑士数十人前来挑战。薛仁贵临阵发三箭射死三人,其余骑士慑于薛仁贵神威,都下马请降。薛仁贵乘势挥军掩杀,大败九姓铁勒,并坑杀降卒,擒其首领兄弟三人。薛仁贵收兵后,军中传唱说:"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668年,薛仁贵率三千人进攻高丽重镇扶余城,部将都以兵少劝他不要轻进。薛仁贵说:"兵员在于会用,不在人多。"于是率军出征,他身先士卒,共杀死、俘虏高丽军一万余人,攻拔扶余城。唐军一时声威大振,扶余川四十余城,纷纷望风降服。之后薛仁贵一路凯歌,与李绩大军会师于高丽都城平壤外,对平壤形成合围之势。九月,僧人信诚开门接纳唐军,李绩趁势进攻,一举攻陷平壤,擒获泉男建,高丽灭亡。682年阿史德元珍入侵云州,薛仁贵奉命征讨。突厥人说:"我听说薛将军流放到象州已经死了,怎能复生?"薛仁贵脱掉头盔去见他们,突厥人仔细一看大惊失色,都下马排队拜揖,渐渐逃走。薛仁贵乘势追击,大败突厥军,俘虏两万余人,取得云州大捷。683年薛仁贵去世,终年七十岁,由官府提供车马,护送灵柩返回故乡,埋葬于山东省嘉祥县。
郭子仪陕西华县人,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于守孝期间被朝廷“夺情”启用,率朔方军东讨安禄山。史思明集结数万兵马到了行唐县,郭子仪乘敌军疲惫之机,在沙河击破敌军,前往常阳驻守,安禄山增援史思明。郭子仪白天带兵征战,晚上捣毁敌方堡垒,敌军不得休息,史思明逃往博陵,于是河北各郡县都斩杀叛军守将,迎接朝廷军队。756年,郭子仪和李光弼二人赶到灵武,唐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兼朔方节度使。唐肃宗检阅大军,发兵南征,到了彭原,宰相房琯主动请缨讨伐叛军,在陈涛战败,唐军损失大半,皇帝只能倚靠朔方军。郭子仪进攻蒲津,唐军夺取了永丰仓,打通了潼关到陕州的道路。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弑杀,郭子仪作为中军副帅率兵十五万前去收复长安。叛军埋伏骑兵于战场东面,想从后面袭击唐军,被唐军侦察到,率军全部消灭了敌人伏兵,叛军大败,唐军进入长安。安庆绪派遣严庄调兵马十万前往陕州与张通儒共抗唐军,叛军听闻唐军到,将全部兵力驻扎在山西,背山结阵。郭子仪用大军攻击叛军正面,李嗣业与回纥军从后方攻击叛军,叛军大败,尸体漫山遍野,郭子仪收复东都洛阳。郭子仪率兵从杏园渡过黄河,在获嘉击败叛军,叛将安太清逃至卫州防守,郭子仪围困河南汲县。安庆绪将兵马分为三军,以崔乾祐率领上军,田承嗣率领下军,庆绪自率中军,前往救援。即将开战时,郭子仪先选出三千人射手埋伏于营垣之内,并嘱咐道:“等我军退却,叛军必定乘机攻营垒,你们就呐喊射箭。”两军交战不久,郭子仪假装兵败,叛军追击,追到营垒下,伏兵立刻登上垒垣,乱箭齐发如同下雨,叛军大惊退走,郭子仪又率军奋击,安庆绪大败,唐军攻克了卫州。安庆绪逃走,收集余部又与官军在愁思冈交战,叛军又败。安庆绪于是入城固守,郭子仪围邺城,引漳水淹城,城中粮尽,人吃人。安庆绪窘迫,只得派人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发兵三十万从魏州来援安庆绪。郭子仪部还未来得及布阵,突然大风突起,吹沙拔木,天地晦暗,唐军与叛军都大惊,各弃兵仗辎重,唐军向南、叛军向北面溃退,郭子仪退保河南孟县南。鱼朝恩一直妒忌郭子仪,趁机把相州之败的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并在肃宗面前进谗言,郭子仪的兵权被剥夺。761年,李光弼兵败邙山,史思明再次攻陷洛阳,朔方诸军都统李国贞、邓景山相继被杀。朝廷害怕,于是起用郭子仪为兴平、定国等军兵马副元帅,进封汾阳郡王,驻守绛州。郭子仪到达治地后,诛杀为首作乱的王元振等几十人,各地将领尽皆恐惧,不再敢作乱。唐代宗即位,宦官程元振自认为有拥立之功,担心老将难以制服,多次离间诬陷,郭子仪被罢免副元帅之职,再失兵权。763年,吐蕃入寇,梁崇义在襄州反叛,代宗遂起用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镇守咸阳。他计退吐蕃,二复长安,威服叛将,平定河东。郭子仪不但武功厥伟,而且还善于从政治角度观察、思考、处理问题,资兼文武,忠智俱备,故能在当时复杂的战场上立不世之功,在险恶的官场上得以全功保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