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陛下...这个...我们...”,张奇三人支支吾吾的不知道怎么开口,

“这个逆子啊,气死我了,我大赵这个皇位,多少眼睛盯着呢,怎么到这个逆子的眼里,就如此的不值一提呢”?

“陛下”,斟酌了半天,还是最为年轻的右中书令何苗开口了,

“微臣以为,九皇子的这个诗歌形式新颖,不拘一格,诗体虽觉怪异,但是细细品味,却是韵味十足,九皇子虽然诗中说明对皇位不看重,正说明其对皇位有着客观清晰的认识,冷静而不盲从,实属大才啊,况且此诗中蕴含的洒脱之情,意蕴非凡。回味无穷,况且九殿下今年年芳十二,尚为幼子,但是此诗中体现的胸襟可不是一个十二岁的幼子所能拥有的,在我看来,九殿下这是大智若愚,拥有着大智慧,天纵之资啊”。

何苗洋洋洒洒的说了一大堆,直听得他人一愣一愣的,虽然感觉哪里不太对,但是说不上来。

还别说,在经过何苗的一通“深刻”剖析后,众人友再次品味那首怪诗,还真感悟到了几分洒脱的意蕴。正如何苗所言,整首诗,先撇开那一丝嘲讽意味,还真有种『虽千万言却不足以道明』的意境。

“难道此子真有大才”赵光林犹豫了,自己刚才真的是怒火攻心,骂错他了?

偷偷看了一眼赵光林明暗不定的神色,何苗暗暗喘了一口大气,这个应该能蒙混过去吧,要是国主一直就此事抓着不放,那说不定后宫会掀起一阵不大不小的风波,堂堂国主应以国家大事为重,岂能在这种小事上分心关注。不过,何苗刚才的话也不是信口胡说,三分假七分真,他是真的品味出了一丝丝的洒脱意味,看来这个九皇子在众皇子中是个异类,不知道有没有机会结识一下。

正中书令张奇低头不语,不同于何苗,张奇已经五十出头,浸淫于赵国官场近30余年,经历的光怪陆离数不胜数,他就没有觉得那首诗有什么出彩的,通篇的诗体怪异,上下句也不怎么押韵,每句的字数更是奇怪,字数乱七八糟的,整个一乱七八糟,狗屁不通,更别说啥意境了,在他看来,这12岁的孩子,就是孩子心性,根本不懂皇位意味着什么,    但他并没有多嘴么,在他看来,何苗只是为了圆场而已,毕竟这首怪诗太惊世骇俗了,如今既然能揭过去不提,谁会傻得去较真?

一首《承光殿赋》就这样波澜不惊的就此揭过,殿内众人就当成从来没有发生过。

赵光林也是无心批阅奏章了,他想起来,在来文宫殿的路上,盛怒之下的他特意跑了一遍吟风阁,意欲好好惩戒一下赵成峻,可是没想到看到了一副热火朝天的工地场景,无比的怪异,只好乱发一通脾气之后,带着余怒离开,现在冷静下来,他突然想看看赵成峻写的治国论,看看是否有什么惊人言论,结果,翻到赵成峻的答卷后,只看了一眼,就又皱起了眉头,原因无他,只因为赵成峻的治国论只有寥寥几字。

削藩,

中央集权,

轻徭薄赋,

重商轻税,

民富国强。

寥寥十余字,干系甚大,赵光林一时间竟然有了些恍惚,他突然觉得,自己的这个第九子真的是深藏不漏,有大才啊,

“三位,你们看看,这几句话怎么样”,赵光林把三位中书大臣召集起来,开口说道,

“削藩,中央集权,轻徭薄赋,重商轻税”,三位大臣面面相觑,脸色都出现了明显变化,他们你瞧瞧我,我瞧瞧你,此时都没有开口说话,区区十余字,却让三位大臣讳莫如深。

“臣等惶恐”,三人躬身行礼,怎么都不敢开口。

“陛下,若是不道出实情,恐怕三位大人不敢详谈此事啊”李田在一旁低声说道,

三人顿时明了,若是此话出自某个刚入仕途的学士之口,那妄议朝政的罪名是妥妥的跑不了了,不过,李田神色淡然,言语平静,看来,写出此政策的人士绝对是皇家人士,最不济也是权贵。

赵光林也是明白他们三人的顾虑,毕竟这些内容牵扯甚大,若是真的操作,那对于全国来说不亚于一场八级地震,三位中书大臣讳莫如深也在意料之中。

“此乃九皇子所书”赵光林开口说道,

嘶,三人不由得同时吸了一口凉气,这个九皇子,不简单,太不简单了,原本对九皇子毫无感觉的张奇顿时觉得自己大错特错了,这十四字若是真的奉行,那妥妥的是百年国策。

“九皇子大才”张奇由衷的说道,

“能让中书张大人开口称赞的,我大赵举国上下,可找不出一指之数啊”赵光林笑着打趣道,

“陛下过誉了,老臣的心口啊,现在还怦怦直跳,我等的目光还是太短浅了,不及九殿下的高瞻远瞩啊”,

“行了,你就不用拔高那小子了”赵光林说道,

“这十四字方针若是真的实现,谈何容易,难于登天啊”赵光林叹气说道,

的确,目前的赵国,也不光光是赵国,目前天下各大国,虽说皇家占据着权力的顶尖,但是国家的日常运行还是靠着各大贵族门阀世家,那些外封的王侯贵公的祖上哪一个不是在赵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将名臣,削弱他们的权力,减少他们的封邑,损害他们的利益,那赵光林这个国主还能不能继续坐下去,那还真的说不好,可是若是真的任由贵族做大,那若是有一天贵族的权力大过了皇权,那皇权旁落是迟早的事情。

“陛下,藩王做大这种事情历朝历代不可避免,若是真的有办法根治甚至是永绝后患,那对于我大赵来说,绝对是利在千秋的幸事,削弱藩王加强皇权此事虽然不需要立刻进行,但是我等可出具相应的对策,缓缓图之,循序渐进。至于九殿下提出的轻徭薄赋之举措,我认为可召开廷议,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目前我大赵的徭役政策还在沿用开国时的举措,数百年来,肯定有不少过时之举,具体怎么调整,微臣还没想好。至于民富国强,抛开别的不谈,我认为的确是一条强国强民之策。一个国家的强盛,首先得看军武,即军队的武力。而军队的武力如何评价呢?一看士卒的训练,二看军备。我大赵各常备军力数十万,还不算各个郡县的郡卫、县兵。按照国策,所有驻军五年内军械换代一次,此举皆耗资巨大,这笔钱来自于何处?赋税也!而赋税,则取之于民。若是民间富足,税收自然顺畅,国库也就充盈,自然能拿得出大笔的钱支持军队。反之,若是民间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如何交得上税收?若无赋税,国库艰难,户部又何来钱养军?”

左中书令海青洋洋洒洒的说了一大堆,引得赵光林和张奇、何苗二人频频点头。

其实赵成峻提出的十四字方针具体解释就是削弱藩王的兵权、财权及其他权力使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中央统治力,真正的实现中央集权制。而轻徭薄赋、民富国强则是减轻徭役制度,让深受徭役之苦的劳苦大众得到解放,发展生产力,进而增加财富,若是百姓都富足,那国家的税收则会相应的予以增加。

但是具体的实施措施呢?

“陛下,微臣建议,这十四字方针既然是九殿下提出来的,想必九殿下心中已经有了打算,我们与其在这里不如召集九皇子一起,这样集思广益,事半功倍”。

“言之有理”赵光林颔首。

“李田,午饭后,宣成峻来文宫殿”

“遵旨”。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