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初名国桢,字静庵(安),又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

时年黄遵宪四十岁,康有为二十岁,罗振玉十二岁,蔡元培十岁,章太炎八岁,梁启超五岁。

光绪五年1879年三岁

母亲凌氏病故。

光绪九年1884年七岁

就读于邻家私塾。师从潘绶昌先生,学习四书,写作八股文。

光绪十年1885年八岁

父亲王乃誉三十八岁,与乡人叶砚耕之女结婚。

光绪十三年1892年十六岁

海宁州试考中秀才。得第二十一名。

与海宁当地的褚嘉猷、叶宜春、陈守谦并称“海宁四大才子”。

始读《汉书》。

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八岁

中日甲午战争,清军战败。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二十岁

与莫氏结婚。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二十一岁

是年九月赴杭州考试,未中。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二十二岁

至上海,拜会汪康年兄弟,获《时务报》聘任。担任书记。月薪十二元。

每天下午去汪康年、罗振玉等人联办的东文学社学习英语、日语。

结识罗振玉。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二十四岁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

受罗振玉邀请,至武昌农校,任日籍教员翻译。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二十五岁

是年春天,得罗振玉资助,赴日本东京留学。于东京物理学校学习数理。是年六月,因病回国。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十六岁

协助罗振玉编辑《教育世界》杂志。此杂志由罗振玉于一九〇一年五月创刊。

译《教育学》《算数条目及教授法》。

始读巴尔善《哲学概论》、文特尔彭《哲学史》(均为英文版)。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二十七岁

是年春天,应聘至通州(今江苏南通)师范学堂。

始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在《教育世界》六月刊发表《哲学辨惑》。

光绪三十年1904年二十八岁

受叔本华哲学、康德美学的影响,于《教育世界》杂志第七十六、七十七、七十八、八十一号,分四期发表《红楼梦评论》。此文是王国维第一篇系统的长篇论文。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二十九岁

出版第一本书《静庵文集》。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三十岁

是年三月,辞掉江苏师范学堂教职,就聘北京学部图书局,任编译。后兼任总务司行走。月薪百元。

编校哲学图书,修订《亚洲地志》译文,参编《诗经古谱》。

于《教育世界》第一百二十三号发表《人间词·甲稿》。收录词作六十一阕。

与《教育世界》第一百二十四号发表《静庵诗稿》。收录其在南通、苏州任教员时诗作。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十一岁

是年七月,妻子莫氏病逝于海宁。

莫氏与王国维感情甚笃,共生育三子。

在《教育世界》杂志发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提出“古雅”美学概念。

于《教育世界》第一百六十一号发表《人间词·乙稿》。收录词作四十三阕。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十二岁

是年三月,与莫氏的表甥女潘氏成婚。

潘氏贤良,先后生育三子、两女。

于《国粹学报》第四十七期发表《人间词话》第一至二十一则。提出“境界”美学概念。

专注研究中国戏曲史。

宣统元年1909年三十三岁

于《国粹学报》第四十九、五十期,分别发表《人间词话》第二十二至三十九则、第四十至六十四则。

发表《曲录》《戏曲考原》《录鬼簿校注》《优语录》《唐宋大曲考》。

是年十月,与罗振玉访法国汉学家伯希和。

宣统二年1910年三十四岁

发表《录曲余谈》。

译著美国学者禄尔光的《教育心理学》出版。

宣统三年1911年三十五岁

武昌起义爆发。

作《隋唐兵符图录附说》。

是年底受日本京都大学邀请,和罗振玉同赴日本“避居”。与罗振玉比邻而居于日本京都西郊田中村。

民国元年1912年三十六岁

元旦,中华民国于南京宣告成立。

二月,清帝退位。

转入国学研究。入手甲骨文、金文、简牍。

写作《简牍检署考》,由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翻译发表于日本《艺文》杂志。

民国二年1913年三十七岁

第五个孩子、长女王东明出生于日本京都。

是年春,《宋元戏曲考》定稿。

《宋元戏曲考》更名为《宋元戏曲史》。于四月一日出版的《东方杂志》连载。

作《明堂寝庙通考》《释币》《秦郡考》等。

自七月起,为《盛京时报》写作读书札记。

在日本出版《壬癸集》。收录一九一二(壬子)年、一九一三(癸丑)年的诗作二十首。其中《颐和园词》,于日本汉学界和国内清朝遗老中引起巨大影响。由日本学者译成日文,发表于《艺文》杂志。

民国三年1914年三十八岁

兴趣转向考古、古文字学、历史学。

与罗振玉合著的《流沙坠简》在日本出版。

是年冬,与沈曾植结识。时年沈氏六十四岁。王国维对音韵学、元史研究受其启发。

作《国朝金文著录表》《邸阁考》。

民国四年1915年三十九岁

作《殷墟卜辞中所见地名考》《三代地理小说》《洛诰解》《古礼器略说》《生霸死霸考》《鬼方昆夷猃狁考》《胡服考》等。

是年春天,携眷归国扫墓。

经上海时,访沈曾植。

五月,携长子王潜明赴日,住于罗振玉家。

由王国维手抄石印的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出版。王国维作序。

民国五年1916年四十岁

是年二月,携长子自日本京都回国,至上海。

受聘于哈同夫妇,编辑《学术丛编》。

拜访沈曾植。

作《殷礼征文》《释史》《乐诗考略》《史籀篇疏证》《毛公鼎考释》《周开国年表》《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魏石经考》等。

民国六年1917年四十一岁

是年一月,至日本,二月归国。

是年九月,王国维推辞掉蔡元培的聘任邀请。

作《唐诸家切韵考》《六朝人韵书分部说》《周代金石文韵读》《克鼎跋》《古本竹书纪年辑校》《太史公年谱》《唐韵别考》等。

所作《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奠定了其在甲骨学上的权威。

民国七年1918年四十二岁

是年冬天,蔡元培再次委托王国维同乡马衡礼请王国维。再次谢绝。

作《释由上》《释由下》《声韵续考》《重辑仓颉篇》等。

校《净土三部经音义》《一切经音义》。

是年九月,婉谢日本京都大学邀其任教之请。

民国八年1919年四十三岁

王国维长子王潜明与罗振玉之女罗孝纯结婚。

受藏书家蒋汝藻聘,编辑《传书堂藏善本书志》。

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翻译的王国维《古剧脚色考》发表于日本《艺文》杂志。

作《西胡考》(上、下)《西域井渠考》《于阗公主供养地藏王菩萨画像跋》《曹夫人绘观音菩萨像跋》《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跋》《西域杂考》等。

民国九年1920年四十四岁

顾颉刚携薪金至上海邀请聘任,王国维依然推却不应。

罗振玉自日本回国,受聘北京大学。

作《散氏盘跋》《随庵所藏甲骨文字·序》《敦煌发现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等。

民国十年1921年四十五岁

《观堂集林》编辑完成。

民国十一年1922年四十六岁

受聘北京大学研究院。任国学通讯导师。

作《五代刻宝箧印陀罗经跋》《两浙古刊本考》等。

校阅《蒙古秘史》《龙龛手鉴》。

民国十二年1923年四十七岁

仓圣明智大学解散。返海宁。

是年五月抵京,就任溥仪小朝廷“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

《观堂集林》(二十卷)出版。共印五百套。序言署名蒋汝藻。

民国十三年1924年四十八岁

是年十一月,冯玉祥部将溥仪逐出故宫。王国维随驾前后。

作《宋刊水经注残本跋》《释天》《古瓦灶跋》《古画砖跋》《金文编序》等。

民国十四年1925年四十九岁

是年二月,受聘清华学校研究院。

吴宓代校长曹云祥至王国维地安门染织局十号宅内,送礼聘书。甫一见面,便三鞠躬。四月十七日,移居清华园。与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并称“清华园四大导师”。

暑假中,为留校学生作题为《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的演讲。

《耶律文正公年谱》《古行记四种校录》《辽金时蒙古考》定稿。

是年冬,王国维夫人表姊长子赵万里至北京,暂住其家。

民国十五年1926年五十岁

是年二月,赴天津为溥仪祝寿。

是年九月,长子王潜明病逝于上海。

与挚友罗振玉因误会断交。

《蒙古史料校注四种》完稿。内含《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圣武亲征录校注》《蒙鞑备录笺证》《黑鞑事略笺证》四书。

研究商史的系统著作《古史新证》出版。收录于顾颉刚编辑的《古史辨》第一册。

民国十六年1927年五十一岁

主要做蒙古史研究。

作《元朝秘史中之主因种考》《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儿坚考》《金界壕考》《萌古考》《黑车子室韦考》《鞑靼考》。

是年五月,完成《观堂集林》新编二十四卷目录。

六月二日,农历五月初三,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湖中。

时王国维次子王高明供职于上海邮务局,三子王贞明供职于清华研究院办公室,四子王纪明就读于上海崇德中学,五子王慈明、六子王登明就读于北京成志小学,长女王东明、次女王松明亦就读于成志小学。

民国十七年1928年

清华研究院师生募款银圆三千圆,筹划为王国维筑碑纪念。

罗振玉编校的《海宁王忠悫公遗书》出版。

民国十八年1929年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